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回归生活的小学数学课堂研究

 

【作者】 应 辉

【机构】 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石城镇肥田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的差异,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认识障碍,因此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植根于形象思维的土壤,成为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面临的一大问题。
  关键词:回归生活;生活世界;数学世界;课堂教学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西方数学教育界提出“非形式化的数学教育”的口号,要求中小学的数学教学摆脱过度形式化的束缚,主张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使数学呈现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
  一、回归生活——小学数学课堂的必由之路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人才素质的培养。我国目前的教学改革就小学数学来说,主要是转变教师的知识传授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数学既是认知的,又是社会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既然数学来源于认知的,又是社会的,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的理念,注重数学在生活中的应运,使数学知识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原型,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十分重视学生通过日常生活所形成的数学知识和经验(“日常数学”)并加以正确引导,挖掘和利用,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加强“学校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沟通。
  二、让生活巧妙的融进课堂
  (一)系生活实际,认识数学的普遍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数学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创设一种生活情景,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如第三册“元、角、分的认识”,有位教师把单元的教学设计成四个层次进行:(1)活动前,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零币,(一分、二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二元等)五元;(2)活动开始,把准备好的人民币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认识这些人民币。(3)活动中,组织学生到校外的“超市”去购买商品,比一比谁买的商品多?品种多?(4)活动后,让每个学生说明自己买了那些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余、缺多少钱。这样教学不仅让学说认识了元、角、分,而且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体验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二)捕捉生活素材,感悟数学的规律性
  数学中有关的概念、定义、公式、法则等都体现着数学的某种规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操作活动,模拟活动,合作活动等数学活动,将数学习题中具体情景和操作适当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素材来替代,让学生经历和认识这些概念、定义、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获得体验,明白数学不是从天而降,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就能有效的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通过这种生活化的表演活动,学生不但在这种熟悉的情景和已有的知识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而且在活动中唤起创新意识。
  (三)模拟生活实境,开展演练
  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能力。如:有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练习课时,他先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个同学从同一顶点出发,走不同线路到对角同一点。活动时两个同学在同一顶点站着,喊“预备走”时一起走不同线路到对角同一顶点,看谁走的路程多。让学生去观察体验,最后应用“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原理得出:两个同学走的路程是同样多。在实践中建立了正确、牢固的数学概念。在这些模拟实境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用实际结论,来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真有趣,生活真有趣,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是生活。
  三、回归生活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可走失了自己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了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现实出发,让学生从各种生活问题里,把蕴含的数学知识提取出来,加以解释,形成理论,然后再用这些理论去解决新问题的理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数学教学走向生活的探索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的为联系而联系,或牵强附会、或生拉硬拽,有的不加选择,照搬生活场景,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味,有的将两者混为一谈,将数学课上成生活课。
  数学与生活虽然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适度而恰当的联系生活,对于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但正如生活难以数学化一样,如果数学课堂教学一味的追求生活化,而迷失了自我,是得不偿失的,数学课的“主角”永远只能是数学本身。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吸收生活中有趣、有益的例子来为数学教学服务,也可以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运意识和数学能力,但不能走失了自己。
  参考文献:
  [1]周小山,雷开泉,严先元.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123―128页.
  [2]顾泠沅,教育改革的行动与诠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245―250页.
  [3]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5―37.
  • 【发布时间】2024/1/6 15:52:36
  • 【点击频次】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