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策略有效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对于农村小学教学而言,作文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主要问题,写作也是学生畏惧的一项难题。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教师和学生不得不花费很多的心血,但是往往效果并不好。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该从个性心理差异、身心特点、生活经验来归纳一系列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个性表达
一、基于学生个性心理差异的作文教学
在小学阶段,写作课程旨在帮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通过书面语言来展现这些想法和感受,从而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在这个训练中,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从而实现个性化写作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展现了对孩子们的尊重和对他们自主意识的信任,同时通过激励机制对评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全面成长。这种教学模式在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诚实守信、真实客观、真挚感人的写作风格不谋而合,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为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表达真挚的情感和自己对自然社会的独特感受,建议采取以下做法:
(一)训练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
小学作文教学始终囿于“师授作文”这一狭窄的领域,这无疑禁锢了学生的智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写作“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思想,让作文表现出个性风格。教师要大力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现、甚至包容学生的某些毛病与某些不成熟的不足,让学生自己克服、自我成长,使学生的个性越来越多地在文章里得到张扬,作文里一个个不同的“我”也能生动、充分地表达出来。
(二)训练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强的文章
真情实感,作文个性化之根本。在进行作文训练时,应提倡写出真生活,真感情,真想法。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规定范围,不主张命题。让学生有话可讲、有话可写,鼓励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内、从生活中寻找材料、写出真情实感;讲究表达方式,不拘一格。鼓励学生打破常见文体的窠臼,不拘泥于形式,不落入俗套地透露出他们生动的想法;没有篇幅与篇数的限制;重在写出真情实感而不仅仅局限于写出真人真事。
(三)训练学生的作文要具有新意
个性化作文不仅需要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真情实感的表达,更重要的是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把身边小事写得“典型”,写得新颖。所以要求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感悟人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逐步养成,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让他们用童真的眼光欣赏世界,用自己稚嫩的心灵感受生活,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以学生身心特点为基础,以写童话来发展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象能力,通常借助奇幻的手段去观察了解并阐释自己所处世界里的一切。童话作文能以它为所长,激发学生潜在想象力。所以,童话不仅符合新课标实施的现状,而且符合其心理发展规律,对于提升学生作文能力有很大帮助。孩子们是生来就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培养是为了释放孩子们的想象,使孩子们像一只只在蓝天上飞翔的刍鹰、徜徉在海洋中的鱼,尽情享受作文课的乐趣。在培养学生写作想象能力方面建议如下做法:
(一)提供想象条件和鼓励大胆幻想的机会
童话作文内容涉及学生整个人生与空间。人生万物皆可照进童话;学生的快乐和忧伤也可以从童话里得到充分的表现。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训练应给予学生自由想像和独立思考的情境条件,促使学生大胆地去幻想。在自由驰骋之路上,不再受这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才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成长。
(二)教给构思方法、倡导个性表达
童话常常以精彩的情节引人入胜,因此培养学生写作童话时一定要注意构思精巧。同样是创意不佳、不引人入胜的主题。童话语言别具一格,编写童话比编写普通记叙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同学们表现空间宽广,能把各种表现手法结合起来,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内心的思想情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喜好,使学生语言表达更真实、童真。
(三)注重以现实为基础,呼唤合理想象
一旦孩子们思绪被掀起来了,常常又是乘兴致而散漫地想象开去。所以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只有想象中的合理才能是合理的。由于孩子常常抓不住要领,那么教师的角色,就是要在恰当的时机挖掘学生心灵的火花,使他们立足于实际,理性地进行想象。
三、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进行作文教学
作文反映生活,为生活而作文。就目前学生写作现状分析,作文内容虚假空洞,缺乏真情实感,甚至抄袭。为了让学生能写好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及时表达出来,建议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教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即兴或有意观察是人们认识生活和获得作文材料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通常情况下,应该教会学生观察方法,有目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如观察“青蛙”时,要注意它是怎样爬进池塘里去的;观察“蚂蚁”时,应仔细观察它们如何爬到树上来了等。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能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和情操的熏陶。
(二)组织学生在生活中
有意识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典型素材。它不仅影响着作文教学是否顺利,而且还影响着是否能在指导学生感悟人生的同时加深对作文主题的理解。比如组织以“他真行”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组织郊游、访厂、下乡,经常性地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和作文兴趣。
(三)指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结合实际情况,系统地指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如播种施肥除草,使他们知道农作物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树立环保意识;组织各种公益活动,引导他们热爱国家。实践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体验练习的情感,并指导他们善于将这些所见所闻装到他们的“素材库”里。
(四)引导学生描摹人生
在掌握基本表达技巧之后,学生应当被授予自由表达的权利,不受教材规定的限制,也不受教师的约束,他们可以自主构思话题、自定义体裁、自由选择内容,实现形式多样化、内容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利器,也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句话,作文教学并非易事,教师要想对学生有帮助,就得从教学理论上不断地探索、从教学实践上得到启迪和经验。
参考文献:
[1]张晓红.(2017).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12),68-69.
[2]王丽娟.(2018).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11),96-97.
[3]李晓娟.(2019).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6),98-99.
[4]刘丽娟.(2020).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9),102-103.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个性表达
一、基于学生个性心理差异的作文教学
在小学阶段,写作课程旨在帮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通过书面语言来展现这些想法和感受,从而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在这个训练中,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从而实现个性化写作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展现了对孩子们的尊重和对他们自主意识的信任,同时通过激励机制对评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全面成长。这种教学模式在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诚实守信、真实客观、真挚感人的写作风格不谋而合,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为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表达真挚的情感和自己对自然社会的独特感受,建议采取以下做法:
(一)训练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
小学作文教学始终囿于“师授作文”这一狭窄的领域,这无疑禁锢了学生的智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写作“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思想,让作文表现出个性风格。教师要大力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现、甚至包容学生的某些毛病与某些不成熟的不足,让学生自己克服、自我成长,使学生的个性越来越多地在文章里得到张扬,作文里一个个不同的“我”也能生动、充分地表达出来。
(二)训练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强的文章
真情实感,作文个性化之根本。在进行作文训练时,应提倡写出真生活,真感情,真想法。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规定范围,不主张命题。让学生有话可讲、有话可写,鼓励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内、从生活中寻找材料、写出真情实感;讲究表达方式,不拘一格。鼓励学生打破常见文体的窠臼,不拘泥于形式,不落入俗套地透露出他们生动的想法;没有篇幅与篇数的限制;重在写出真情实感而不仅仅局限于写出真人真事。
(三)训练学生的作文要具有新意
个性化作文不仅需要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真情实感的表达,更重要的是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把身边小事写得“典型”,写得新颖。所以要求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感悟人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逐步养成,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让他们用童真的眼光欣赏世界,用自己稚嫩的心灵感受生活,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以学生身心特点为基础,以写童话来发展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象能力,通常借助奇幻的手段去观察了解并阐释自己所处世界里的一切。童话作文能以它为所长,激发学生潜在想象力。所以,童话不仅符合新课标实施的现状,而且符合其心理发展规律,对于提升学生作文能力有很大帮助。孩子们是生来就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培养是为了释放孩子们的想象,使孩子们像一只只在蓝天上飞翔的刍鹰、徜徉在海洋中的鱼,尽情享受作文课的乐趣。在培养学生写作想象能力方面建议如下做法:
(一)提供想象条件和鼓励大胆幻想的机会
童话作文内容涉及学生整个人生与空间。人生万物皆可照进童话;学生的快乐和忧伤也可以从童话里得到充分的表现。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训练应给予学生自由想像和独立思考的情境条件,促使学生大胆地去幻想。在自由驰骋之路上,不再受这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才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成长。
(二)教给构思方法、倡导个性表达
童话常常以精彩的情节引人入胜,因此培养学生写作童话时一定要注意构思精巧。同样是创意不佳、不引人入胜的主题。童话语言别具一格,编写童话比编写普通记叙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同学们表现空间宽广,能把各种表现手法结合起来,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内心的思想情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喜好,使学生语言表达更真实、童真。
(三)注重以现实为基础,呼唤合理想象
一旦孩子们思绪被掀起来了,常常又是乘兴致而散漫地想象开去。所以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只有想象中的合理才能是合理的。由于孩子常常抓不住要领,那么教师的角色,就是要在恰当的时机挖掘学生心灵的火花,使他们立足于实际,理性地进行想象。
三、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进行作文教学
作文反映生活,为生活而作文。就目前学生写作现状分析,作文内容虚假空洞,缺乏真情实感,甚至抄袭。为了让学生能写好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及时表达出来,建议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教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即兴或有意观察是人们认识生活和获得作文材料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通常情况下,应该教会学生观察方法,有目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如观察“青蛙”时,要注意它是怎样爬进池塘里去的;观察“蚂蚁”时,应仔细观察它们如何爬到树上来了等。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能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和情操的熏陶。
(二)组织学生在生活中
有意识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典型素材。它不仅影响着作文教学是否顺利,而且还影响着是否能在指导学生感悟人生的同时加深对作文主题的理解。比如组织以“他真行”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组织郊游、访厂、下乡,经常性地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和作文兴趣。
(三)指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结合实际情况,系统地指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如播种施肥除草,使他们知道农作物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树立环保意识;组织各种公益活动,引导他们热爱国家。实践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体验练习的情感,并指导他们善于将这些所见所闻装到他们的“素材库”里。
(四)引导学生描摹人生
在掌握基本表达技巧之后,学生应当被授予自由表达的权利,不受教材规定的限制,也不受教师的约束,他们可以自主构思话题、自定义体裁、自由选择内容,实现形式多样化、内容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利器,也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句话,作文教学并非易事,教师要想对学生有帮助,就得从教学理论上不断地探索、从教学实践上得到启迪和经验。
参考文献:
[1]张晓红.(2017).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12),68-69.
[2]王丽娟.(2018).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11),96-97.
[3]李晓娟.(2019).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6),98-99.
[4]刘丽娟.(2020).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9),102-103.
- 【发布时间】2024/1/6 15:55:23
- 【点击频次】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