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标背景下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探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对我国公民精神文明和精神文化创建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重要的一门学习课程,课程中隐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帮助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是现阶段重点任务。在新课标下,教师应以培育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点开展教学活动,以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和学生现实生活环境为背景,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一、初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现状
教育部强烈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各学科中,尤其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这样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当前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的重要内容。[1]但是,由于社会的影响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力较低,就算是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本,学生也只是认为提高文化成绩是学习的目的,对其中所包含的真正内涵无法吸收和探究。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科的重视度也局限于中考上,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没有深刻领会新课程标,更没有以课标为教学指引,做到立德树人。同时,部分思政教师的学科素养存在一定的差异,无法正确指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让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不完整或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和成为符合社会标准的合格人才。
二、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观必要性
(一)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道德与法治课程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与责任意识。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成长中的学生为“原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成长规律,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现如今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也必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南,依据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
初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与否,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而且还影响我国未来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用积极的、向上的、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初中学生。从目前初中生来看,学生的心智发育尚未健全,思想的不成熟造成了学生看问题的片面,情绪被动影响,信息化时代的影响,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生活中的影响和课本的学习发生一定的冲突,让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道德与法治教学有责任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分清是非黑白,辨别对错,形成积极向上的人身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正能量的人。
三、多举措全面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教师学科素养。
师资力量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提升师资力量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只有扎实的学科素养才能把控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的安排;从教学内容到学科拓展;从学科拓展到三维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学科素养。然而,当今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教师不全是思政教育专业出生,在工作岗位上自身的学习跟不上,就只能照本宣科,很难满足教学需求,更不用说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以上情况,道德与法治的老师应结合自身的教学需求,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学习,通过线上和线下不断学习探索,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学科素养,通过道德与法治课本内容有效的引导学生领悟内涵,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二)将课本知识内生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培养初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将课本知识与自身结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7-9年级课本知识主要为了培育初中学生道德品格,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思政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将课本知识与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拓展相关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在体验和实践中消化知识,促进学生内生的道德品质,并运用于学习和生活中。例如:在七年级第六课师生交往中,在教学如何对待与老师发生矛盾时?教师可以请同学们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寻找自己学习期间是否和老师发生矛盾,再通过分组讨论寻找解决方法,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解决师生矛盾的有效方法,最后进行拓展活动,让同学一周内将解决师生矛盾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在第二周课上进行反馈。这样通过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就可以将学生所学外化于行,指导学生的行为,真正的形成尊师的良好品质。
2.将课本知识与家庭资源相融合。
家庭对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在无形中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如果造成严重的影响后果,当我们发现时将不可逆转。因此我们要将课本知识与家庭资源向融合,指导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评价和对待家庭中的事与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如今时代进步,家庭教育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学生被家长溺爱,形成了自私的性格,不会感恩。思政教师在教学课本知识时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用现实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了解父母的用心和不易,从而学会感恩父母。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正确的价值观形成。
3.运用多种教学活动,不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由于考试评价的原因,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主要是采取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大部分教师运用的是灌输式教学,40分钟教学时间,教师讲授时间不少于30分钟,这样的课堂模式很难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不能促使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根据以上情况,教师备课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向、知识的储备情况等,运用多种教学活动模式,例如:情景表演、辩论、事例分享等促进学生学、思、用,有效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的道德规范做出正确引导。
(三)运用时政热点培养自身辨别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多元文化同发展,同时国家也面临多面的挑战,不同的思潮不断影响着初中生的价值观,这些影响有优秀的,也有一些不良的。作为初中思政教师,应利用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想结合,培养学生自身辨别不同价值观念的能力,学会学习有益于自己的价值观,对不良观念能进行辨析,从而不断形成正确的对自己有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八年级上次内容“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由于学生无法将国家安全与自己想联系,道德与法治老师可以利用最近的新闻热点“国家安全机关公开一起间谍案:美方在我国重点国防军工单位安插情报眼线”视频中候某某多次泄露国家军工机密。学生对次做法非常的不赞同,觉得危害到了我们国家的安全。思政老师这时就要让学生对这种做法对国家、人民和我们会造成怎样的危害进行分析和辨析,可以相互讨论,同时教师也及时的给予学生引导,让学生在自我辨别和选择中发现价值观念的不合理方面,培养出爱国的正确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祖国的未来需要接续,而每一位接续者都需要全面发展,作为思政教师,更应该做好立德树人的引导,有效的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让价值观与社会相联系、与生活相联系、与实践相联系,不断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用积极的思想观念和文明素养去创造社会与未来。作为思政教师,需要不断丰富教学经验,探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任发俊 [M]
[2]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发布时间】2023/12/22 21:52:48
- 【点击频次】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