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美术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绘画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利用美术教学,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启发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用画笔来表达心中的美好憧憬,只有对世界充满美好的想象,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健康向上的生活目标。这才是美育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美术;绘画;观察;想象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把心理教育引入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主要途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彼此互补,大胆拓展学科课程功能与目标,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准确把握切入点与结合点,则学科教学过程都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作用。通过学生美术活动,了解、研究小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为更好地实施美术教育服务。通过生动活泼美术活动,给学生营造宽松、愉快、自由学习氛围,让学生有表达思想、渲泄情感、体验与表现个性特长机会,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艺术熏陶,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形成良好人格与健康心理素质。本文结合自己实践,着重论述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一、巧用课程,挖掘潜在的契机
美术教学,都会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素质教育资源。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利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如在欣赏课教学中的《艰苦的岁月》,我抓住作品寓意进行渗透,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作品,归纳表现怎样的神态,通过自读、小组讨论,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作品体面转折微妙,人物的动态和神情塑造得十分真切、自然,富于生活情趣:在刚刚打完一场仗,他们在一个大石头上休息,老红军在吹笛子,小战士依偎在身旁出神地听,表现了革命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仍充满乐观精神。
让学生从中体会红军的革命意乐观注精神。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时,就需要去挖掘,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绘画中级班《未来的我》一课,我选择了“畅谈一表现一分享”的教学思路。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戴好头饰按职业进行分组,进行讨论。当今社会,行业繁多,且各行业的吸引力各有千秋,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已见,畅谈理想。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行行出状元的道理。最后,小结指出:新世纪的少年要胸怀大志、勇担责任。一课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我還引导学生共同创造了大型图画《拥抱未来》。
二、因势利导、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凸显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2020年初,一场始料不及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大家都陷入了恐慌之中。面对疫情,我产生了新的思考: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新冠病毒,了解预防新冠病毒方法,怎样在疫情话题中发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因素。为了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疏导不良的情绪,培养坚强勇敢的品质。我因势利导,聚焦病毒,精心设计了“抗疫的口罩”、“打到新冠病毒”、“防病毒勤洗手”、“武汉加油”、“最美逆行者”等美术教学内容,并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听从指挥,万众一心,一定能战胜病毒。抗击疫情期间,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我认为这是对学生培养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契机。于是特别安排了一节“画家笔下的抗疫英雄”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向钟南山爷爷、李兰娟奶奶等抗疫英雄学习,学习他们在疫情面前,无惧无畏、砥砺前行的精神。当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一定要积极面对,要有一颗勇敢的心。
三、发挥情感功能,增强学生心理素养
教师以情激情,以言动情,充分吩咐学生的情感;以身作则,树立表率,每节课做到认真细致,丝丝入扣,同时及时表扬鼓励美术学习的“有心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选择性的使用教材,去掉部分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引入一些思想健康,孩子感兴趣的内容,收集大量的图片、资料,增大孩子的赏析量;关注个别新歌内向、不善于表达等方面的差异生,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点亮他们成功的火花,消除阴影,使之自信阳光地生活。
四、美术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面对日益增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否可以通过美术教育使他们更健康呢?其实美术教育是艺术治疗的的一部分。美国最早的艺术治疗师之一的玛考尔蒂一直致力于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的研究。他认为绘画能将儿童内心世界反映出来,有助于交流,加深心理医生与儿童的关系,从而加快治疗的速度。20世纪中期著名的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融合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在他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论述了“透过美术教育的治疗”的问题。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我认为我深有体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教二年级,班里有个男生非常调皮,平时总是欺负同学,属于人见人躲的学生,每次上美术课自己不学习,并且总是打扰他周围的同学。当我见了他的绘画,我都惊呆了,他的画非常的不认真,画面非常乱,内容很暴力,都是几个小孩在互相打斗的场景,和课本内容完全没有联系,都是他自己的随心所想。后来我通过他的班主任老师了解到这个学生的爸妈都在深圳打工,他由爷爷奶奶来照看。以后上课,我就特别关注这个学生,在一次上课学生画画时,我发现他画的非常快,并且内容正好也是课本所学的,于是,我抓住时机,让他自己拿起作品来向同学们展示,表扬他的绘画速度,同学们非常惊讶,不约而同的鼓掌。而这时发现他的脸上竟然露出了很天真的发自内心的笑容。此时我又鼓励他若是能画的更认真就最好了。随后的几节课中,他越来越认真的听讲,越来越少的打扰其他同学了。我又经常性的在同学们面前表扬他,他渐渐地喜欢上美术课了。数次后同学们很佩服他,再加上他不再欺负同学,同学们就越来越喜欢和他玩。看到他的改变,我心里很欣慰。我认为美术教育是引起儿童兴趣的有效催化剂。对少年儿童而言,美术有着可以吸引他们眼球的千变万化的形状和绚丽多姿的色彩,而且是更适合他们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媒介。
五、心理滞后型,用心开启学困生的“症结”
心理滞后型,这是学困生的普遍心理。由于父母的思想偏见,只关心语数外学科,在思想上认为美术是副课,不作为升学考试的筹码,学了不仅浪费时间还没用,学不好也没关系,对子女造成直接的思想教育,孩子也就对美术抱着“冷漠”态度,失去热情,形成了应付心理,得过且过(这是多数成绩优秀的语数外学生特点);另外一部分学生时常会担心自己不会,害怕被点到名,被同学嘲笑,所以产生焦虑心理。凡此种种都表明他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治病求本”。学困生转化的最大难度,莫过于要从学生的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以及消极做法的症结。因此,教师首先要以一分为二的态度平等审视每一位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偏袒、不歧视。这样,可以使学困生消除种种顾虑,对教师交出心中底牌。其次,真诚地把自己的心交给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换中找出学困生的真实行为动机。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爱倾注在他们身上,即“偏爱”他们,要像农民对弱苗那样,给他们多一点保护,多一点浇灌,使他们和其它幼苗一样,能茁壮成长。“偏爱”学困生,能更好地沟通师生的感情,密切师生的关系,消除师生间的情感障碍,有利于教师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能使教师更了解学困生的内心世界,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进行教育。
六、正确评价学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正确教育观念是对学生实施正确评价前提。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期望与要求,积极期望来源于教师正确教育观念,如果教师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巨大潜能,相信他们潜能都是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那么教师对学生自然有信心,有热情,有积极态度。教师评价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作为群体(班级)中一员客观存在,集体风气如何,这个微观心理氛围,对学生精神风貌,对学生情绪状态,对学生个性发展都有一定影响作用。创设良好氛围是对学生实施正确评价基础,应贯穿于教学始终。通过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正确评价,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着重研究评价体系中教师积极期望与理想集体氛围,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联程度。
教师是灯塔,是启明星,是一束指向远方的亮光。教师要多学习心理学,多运用教育心理学,将自己的心理和学生的心理相结合,运用到美术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是一个潜移默的过程,其效果是深远的,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孩子的生理、身心发展特点,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我们的孩子们一定能健康、快乐、和谐地发展,茁壮成长。
关键词:小学美术;绘画;观察;想象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把心理教育引入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主要途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彼此互补,大胆拓展学科课程功能与目标,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准确把握切入点与结合点,则学科教学过程都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作用。通过学生美术活动,了解、研究小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为更好地实施美术教育服务。通过生动活泼美术活动,给学生营造宽松、愉快、自由学习氛围,让学生有表达思想、渲泄情感、体验与表现个性特长机会,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艺术熏陶,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形成良好人格与健康心理素质。本文结合自己实践,着重论述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一、巧用课程,挖掘潜在的契机
美术教学,都会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素质教育资源。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利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如在欣赏课教学中的《艰苦的岁月》,我抓住作品寓意进行渗透,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作品,归纳表现怎样的神态,通过自读、小组讨论,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作品体面转折微妙,人物的动态和神情塑造得十分真切、自然,富于生活情趣:在刚刚打完一场仗,他们在一个大石头上休息,老红军在吹笛子,小战士依偎在身旁出神地听,表现了革命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仍充满乐观精神。
让学生从中体会红军的革命意乐观注精神。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时,就需要去挖掘,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绘画中级班《未来的我》一课,我选择了“畅谈一表现一分享”的教学思路。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戴好头饰按职业进行分组,进行讨论。当今社会,行业繁多,且各行业的吸引力各有千秋,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已见,畅谈理想。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行行出状元的道理。最后,小结指出:新世纪的少年要胸怀大志、勇担责任。一课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我還引导学生共同创造了大型图画《拥抱未来》。
二、因势利导、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凸显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2020年初,一场始料不及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大家都陷入了恐慌之中。面对疫情,我产生了新的思考: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新冠病毒,了解预防新冠病毒方法,怎样在疫情话题中发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因素。为了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疏导不良的情绪,培养坚强勇敢的品质。我因势利导,聚焦病毒,精心设计了“抗疫的口罩”、“打到新冠病毒”、“防病毒勤洗手”、“武汉加油”、“最美逆行者”等美术教学内容,并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听从指挥,万众一心,一定能战胜病毒。抗击疫情期间,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我认为这是对学生培养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契机。于是特别安排了一节“画家笔下的抗疫英雄”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向钟南山爷爷、李兰娟奶奶等抗疫英雄学习,学习他们在疫情面前,无惧无畏、砥砺前行的精神。当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一定要积极面对,要有一颗勇敢的心。
三、发挥情感功能,增强学生心理素养
教师以情激情,以言动情,充分吩咐学生的情感;以身作则,树立表率,每节课做到认真细致,丝丝入扣,同时及时表扬鼓励美术学习的“有心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选择性的使用教材,去掉部分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引入一些思想健康,孩子感兴趣的内容,收集大量的图片、资料,增大孩子的赏析量;关注个别新歌内向、不善于表达等方面的差异生,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点亮他们成功的火花,消除阴影,使之自信阳光地生活。
四、美术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面对日益增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否可以通过美术教育使他们更健康呢?其实美术教育是艺术治疗的的一部分。美国最早的艺术治疗师之一的玛考尔蒂一直致力于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的研究。他认为绘画能将儿童内心世界反映出来,有助于交流,加深心理医生与儿童的关系,从而加快治疗的速度。20世纪中期著名的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融合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在他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论述了“透过美术教育的治疗”的问题。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我认为我深有体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教二年级,班里有个男生非常调皮,平时总是欺负同学,属于人见人躲的学生,每次上美术课自己不学习,并且总是打扰他周围的同学。当我见了他的绘画,我都惊呆了,他的画非常的不认真,画面非常乱,内容很暴力,都是几个小孩在互相打斗的场景,和课本内容完全没有联系,都是他自己的随心所想。后来我通过他的班主任老师了解到这个学生的爸妈都在深圳打工,他由爷爷奶奶来照看。以后上课,我就特别关注这个学生,在一次上课学生画画时,我发现他画的非常快,并且内容正好也是课本所学的,于是,我抓住时机,让他自己拿起作品来向同学们展示,表扬他的绘画速度,同学们非常惊讶,不约而同的鼓掌。而这时发现他的脸上竟然露出了很天真的发自内心的笑容。此时我又鼓励他若是能画的更认真就最好了。随后的几节课中,他越来越认真的听讲,越来越少的打扰其他同学了。我又经常性的在同学们面前表扬他,他渐渐地喜欢上美术课了。数次后同学们很佩服他,再加上他不再欺负同学,同学们就越来越喜欢和他玩。看到他的改变,我心里很欣慰。我认为美术教育是引起儿童兴趣的有效催化剂。对少年儿童而言,美术有着可以吸引他们眼球的千变万化的形状和绚丽多姿的色彩,而且是更适合他们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媒介。
五、心理滞后型,用心开启学困生的“症结”
心理滞后型,这是学困生的普遍心理。由于父母的思想偏见,只关心语数外学科,在思想上认为美术是副课,不作为升学考试的筹码,学了不仅浪费时间还没用,学不好也没关系,对子女造成直接的思想教育,孩子也就对美术抱着“冷漠”态度,失去热情,形成了应付心理,得过且过(这是多数成绩优秀的语数外学生特点);另外一部分学生时常会担心自己不会,害怕被点到名,被同学嘲笑,所以产生焦虑心理。凡此种种都表明他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治病求本”。学困生转化的最大难度,莫过于要从学生的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以及消极做法的症结。因此,教师首先要以一分为二的态度平等审视每一位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偏袒、不歧视。这样,可以使学困生消除种种顾虑,对教师交出心中底牌。其次,真诚地把自己的心交给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换中找出学困生的真实行为动机。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爱倾注在他们身上,即“偏爱”他们,要像农民对弱苗那样,给他们多一点保护,多一点浇灌,使他们和其它幼苗一样,能茁壮成长。“偏爱”学困生,能更好地沟通师生的感情,密切师生的关系,消除师生间的情感障碍,有利于教师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能使教师更了解学困生的内心世界,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进行教育。
六、正确评价学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正确教育观念是对学生实施正确评价前提。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期望与要求,积极期望来源于教师正确教育观念,如果教师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巨大潜能,相信他们潜能都是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那么教师对学生自然有信心,有热情,有积极态度。教师评价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作为群体(班级)中一员客观存在,集体风气如何,这个微观心理氛围,对学生精神风貌,对学生情绪状态,对学生个性发展都有一定影响作用。创设良好氛围是对学生实施正确评价基础,应贯穿于教学始终。通过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正确评价,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着重研究评价体系中教师积极期望与理想集体氛围,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联程度。
教师是灯塔,是启明星,是一束指向远方的亮光。教师要多学习心理学,多运用教育心理学,将自己的心理和学生的心理相结合,运用到美术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是一个潜移默的过程,其效果是深远的,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孩子的生理、身心发展特点,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我们的孩子们一定能健康、快乐、和谐地发展,茁壮成长。
- 【发布时间】2024/3/18 15:18:48
- 【点击频次】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