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课本微习作”助力小学生习作水平提升的研究

 

【作者】 杨家琴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黄桷庄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有些小学生不喜欢作文,怕写作文,一提作文就愁眉苦脸,总觉得提起笔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但迫于师命,于是东拉西扯、东拼西凑、文不对题、瞎编乱造,或把别人的作品移花接木、改头换面,或完全抄袭别人作品等,花样百出。究其原因:他们没有找到习作的素材,不知道如何去获取素材,当然也就无法做到“用我笔,写我心”。新课标要求“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对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而“课本微习作”恰好为学生自主习作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和自由表达的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成的教材资源,促进小学生的习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课本微习作;助力;习作水平提升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作文水平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教好学生作文就责无旁贷、任重道远了。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加强语言训练,真正做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并有感而发。让学生善于写作,乐于写作,爱上作文。而我工作中探索到的“课本微习作”能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现成的习作资源,有效地为阅读和习作之间搭建一座有效的桥梁,降低习作的难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生书面表达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同时它还是一种能让学生自觉、独立的思维活动,能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那么我是怎样利用课本现成的微习作资源,打开学生话匣子,让学生能广开言路呢?其办法就是大胆尝试“课本微习作”。
  一、填补练思维
  教材因作者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的需要,经常会省略掉一些重要的情节,这些省略掉的情节就为小学生的习作训练有效地提供了很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巧妙地抓住这些省略掉的空白处,于无声处着笔,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放飞思维想象进行扩充,学生在完成填补的过程中,既丰富课文内涵,使学生的认知得以加强,同时又让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例如教材《穷人》一课,桑娜在沉默是会想写什么呢?通过填补空白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设身处地扮演文中的角色,和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升华自身情感,又潜移默化地交给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的人物描写来表现出人物的独特的品质特征的表达方法。
  二、巧改展个性
  由于文本差异,不同的文体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都是不相同的,尤其是古诗词,它的字数有限,每一个字都蕴含深意,诗人叙事、写景、抒情都浓缩在短短二三十字里,没有一发而不可收的豪爽之气。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改写,要求学生用现代的语言叙述古代的事情,以抒发古人的情怀。例如张籍的《秋思》,就可以用这样的练笔,让学生找到穿越时空的感觉,体验古人说话的精炼,情感的丰富。教学时,让学生在读懂了古诗词的基础上改写成现代文,把作者的经历写出来,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这种练笔体验可让学生与古人进行一次近似零距离的心灵对话,体会出古人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词和寻觅写作素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续写拓想象
  习作的开头和结尾都很有艺术。常言说得好:万事开头难。但当脑袋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再有了好的开头,行文时真感“下笔如有神”。好的开头能让你行云如流水,笔下能生花,所以开头既有随意性,也有一定的技巧性。结尾也有技巧,有些故事类课文结尾总会设计出一些“言已尽而意未穷”的给人想象空间的特点。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引导学生尽情地去发挥合理的想象,合进一步挖掘并体会文本寓意,来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如《坐井观天》一课可以对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进行想象续写,充分地展现出小学生们思维的广阔性,激发想象思维空间,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四、仿写丰语言
  仿写是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和行文思路,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收集、选材、表达的方式,并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感悟文本,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譬如,《我想》这一篇课文,主要反应出儿童美丽生活的儿歌,幻想和想象是主要表达方式,表达儿童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表现了孩子们心中的理想和愿景。在教学这课时,我让孩子们仿照课文继续写下去,激发学生自己创作的欲望。
  五、评价强表达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良好行为。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要善待学生的多元体验并进行评价点拨。但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做不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尽情地去展示出他们的精彩,这时教师务必借助文本,挖掘新知,有意设计“课堂微习作”,搭建学生学习平台,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就可以通过让学生置身于詹天佑的时代和环境,充分发挥想象,展示应有的表达能力,再把说过的话紧扣主题写下来,自己还可为文本内容,为自己的表达而赞叹,从而抒发个人情怀。这种方法练笔,学生能紧紧地联系文本内容进行思考,表达出他们内心真实的认识,这样将习作、语言训练和思维培养紧紧地把他们结合在了一起,教学效果良好无疑。
  总的来说,我在教学中探索的“课本微习作”,操作简单,反馈容易,效率比较高,学生能在阅读中学习习作,习作反过来加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从中获取读与写带来的成功快乐感。这种习作虽“微”但是解决了学生习作素材的问题,效果明显,学生觉得简单。要想让学生深深地喜欢上习作,我们就得要去深研教材,抓住教学契机,捕捉到能为提升习作能力的有效信息,并且能够进行巧妙的设计,做到以小见大、“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只要把握好我们的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捕捉时机,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完美地设计出“课本微习作”,我相信:我们长期去进行研究并坚持这种“课本微习作”教学方法,一定会明显地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到那时,学生习作再也不会是“无米之炊”,一定会“下笔如有神”“笔下能生花”了。
  • 【发布时间】2024/4/12 16:14:30
  • 【点击频次】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