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生活化教学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育人效果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本文围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生活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实施路径以及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四个方面,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例,探讨生活化教学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育人效果。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育人效果
教育是国家繁荣的核心驱动力。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作为一名一线教学的教师充分理解教育的本质至关重要,那就是“育人先育德”。要知道,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进步都是国家明日希望的象征,如果培养出来的人知识丰富却品德缺失,则无异于舍本逐末。因此,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当着力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育人效果,致力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以达到新课标培根铸魂目标。在近一两年的实践中我加大了以生活化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方法探索力度,我发现通过实施生动而贴近生活的教学策略,可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能铸就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接下来,我聊聊此方法实施的相关问题。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课程育人的实践性以及教学实施的生活性,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现实也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果不佳。因此,在全面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前背景下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生活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贴近学生生活原则
任务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都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案例和情境作为教学实施的抓手和平台,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我要学”的探究欲望。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需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道德、理解法治。
(二)注重实践性原则
生活化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性体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应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道德、理解法治。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法庭、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放性原则
生活化教学应具有开放性,既要关注教材内容,又要关注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智能。
三、生活化教学实施路径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优化“教什么”是我们提高课堂育人效果的必然前提。作为一线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例如,在讲解法律知识时,可以引入学生身边的法律案例,如校园欺凌、网络安全等,让学生感受到法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时事热点和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生活化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诚信这一道德品质时,可以创设一个购物纠纷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商家等角色进行模拟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诚信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分享经验。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四、生活化教学实施注意
(一)避免过度生活化
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过度生活化,即将生活元素和情境简单地堆砌在教学过程中,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质和目标。生活化教学应以服务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宗旨,合理选择生活元素和情境,确保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
(二)注重引导与启发
生活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与启发。教师应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形成,及时给予引导和支持。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生活化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外,还应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实践表现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实施生活化教学“育人先育德”,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中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育人效果。生活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生活化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养。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活化教学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发挥更大的培根铸魂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奠定多方面的基础。因此,作为一线执教的教师应积极探索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路径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让自担的课堂在培育路上一路开花。
参考文献:
[1]胡婷婷,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法制博览,2020(24):221-222.
[2]汪海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教育观察,2019,8(30):119-120.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育人效果
教育是国家繁荣的核心驱动力。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作为一名一线教学的教师充分理解教育的本质至关重要,那就是“育人先育德”。要知道,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进步都是国家明日希望的象征,如果培养出来的人知识丰富却品德缺失,则无异于舍本逐末。因此,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当着力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育人效果,致力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以达到新课标培根铸魂目标。在近一两年的实践中我加大了以生活化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方法探索力度,我发现通过实施生动而贴近生活的教学策略,可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能铸就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接下来,我聊聊此方法实施的相关问题。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课程育人的实践性以及教学实施的生活性,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现实也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果不佳。因此,在全面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前背景下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生活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贴近学生生活原则
任务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都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案例和情境作为教学实施的抓手和平台,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我要学”的探究欲望。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需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道德、理解法治。
(二)注重实践性原则
生活化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性体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应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道德、理解法治。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法庭、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放性原则
生活化教学应具有开放性,既要关注教材内容,又要关注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智能。
三、生活化教学实施路径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优化“教什么”是我们提高课堂育人效果的必然前提。作为一线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例如,在讲解法律知识时,可以引入学生身边的法律案例,如校园欺凌、网络安全等,让学生感受到法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时事热点和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生活化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诚信这一道德品质时,可以创设一个购物纠纷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商家等角色进行模拟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诚信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分享经验。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四、生活化教学实施注意
(一)避免过度生活化
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过度生活化,即将生活元素和情境简单地堆砌在教学过程中,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质和目标。生活化教学应以服务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宗旨,合理选择生活元素和情境,确保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
(二)注重引导与启发
生活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与启发。教师应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形成,及时给予引导和支持。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生活化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外,还应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实践表现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实施生活化教学“育人先育德”,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中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育人效果。生活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生活化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养。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活化教学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发挥更大的培根铸魂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奠定多方面的基础。因此,作为一线执教的教师应积极探索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路径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让自担的课堂在培育路上一路开花。
参考文献:
[1]胡婷婷,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法制博览,2020(24):221-222.
[2]汪海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教育观察,2019,8(30):119-120.
- 【发布时间】2024/4/12 16:17:30
- 【点击频次】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