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郑修成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黄桷庄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关键,这是未来的社会中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新课标中强调培养孩子“三会”能力,就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一个充满想象充满活力的个体,作为义务教有阶段的小学数学老师,理应创设各种情境,贯彻培养学生想象与创新能力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营造良好的环境。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有力表现形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小学阶段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又是我们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应该贯彻的指导思想。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创新能力可以加大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问题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数学学科内部有不少问题情境,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这是人们常常忽略的资源。帮助学生了解、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解决这些问颐的意识和能力,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任务之一,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很好途径。毕竞,良好的新思维能使学生提出问题,而问题源于情境,情境又能引入实际生活中,此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是相关。比如:学生在《认识周长》的情景引入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周长?周长与物体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办法可以得到物体的周长?周长这一抽象的概念,孩子们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就可以在现实情景中去思考这些问题。这时,孩子们很快会想出围着物体测量一圈,就可以得到这个物体的周长;慢慢的过渡到利用绕绳法测量物体的周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列举生活中的实际列子,通过动手实践,理解周长的含义,并的能准确测量物体的周长。通过创设这样的情景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2、创新能力可以增强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所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人们运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运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主动性。当然数学的应用不仅是解决几个实际问题,它还可以作为一种语言、可以作为一种思维、可以作为一种策略等等。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尽可能展现知识的发生与应用过程,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让学生掌握使用各种数学语言和符号,来表达对他们来说是生活现实的问题,从而建立数学体系,并获得合理的解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技能,以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这就是创新思维能力对数学应用意识形成的作用。
  3、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教育的要求。创新教育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符合教育发展需要的教育思想。传统教育是以知识继承为价值取向的,只注重知识的传递过程,不利于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主导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难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成为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也是势在必行的。既然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此重要和必要,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措施
  1、数形结合,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数形结合思想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具象化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当学生具备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就可以通过对数学模型框架的拆分和重构,探索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建立系统的数学思维。
  创新教育并不是意味着一些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学习争辩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处理学生学习行为时,要尊重他们的想法等。所以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要的是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2、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积极探索,体验每一步求和过程,进一步激发思维创新。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时,教师可先让同学任画一个三角形,且分别用量角器量出其中两个角,第三个角由教师猜。结果学生惊奇地发现,教师每次都猜对了。此时他们的求知欲被唤起,都想知其中的奥秘,这时就是教师揭示新知识的最好时机,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新知识,并且学习兴趣也被激发起来了,创新意识也由此被诱发开来。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教师要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对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判断并加以解决,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就这样在不断的提问和解答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总而言之,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教无定法,只有不断地改进,才能更好地创新。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意识是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素质,对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数学知识逻辑性强,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 【发布时间】2024/4/12 16:38:19
  • 【点击频次】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