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生命教育现存问题与教育应对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学生是国之希望,民族之未来。小学生轻生和残害他人等现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明白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降低学生的生存压力和危机感,帮助他们重新找回信心,让生命有所归依,从而有效预防轻生和残害他人等现象的发生,让他们更快乐、健康地成长,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字:小学生;生命教育;策略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变化较大的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正初步形成,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思想状况极不稳定,激烈的学习竞争压力、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会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障碍和困难。由于小学生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和解决方法,他们无法正确看待生与死,小学生心理脆弱、暴力、自杀事件时有耳闻,叫人忧心忡忡。可见,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且亟待加强的重要内容。
一、小学阶段生命教育现存问题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已走进课堂,近年来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小学生生命教育还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一)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建设时,缺乏有效性。现目前,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大多与成绩管理和升学率相关,涉及生活能力和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教学较少,学校关于生命教育课程建设暂未能有效投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
(二)小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较弱,不像成年人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和运用能力。因此小学生对生命教育这一课程的内容吸收理解效率不高,生命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生命教育课堂教学和体验渗透两部分存在“结合模式单一,定位不够清晰,特色不够鲜明,不能有效渗透常规教学,与课程融合度不高”等问题,学生接受的科学教育与生命体验的融合有效性不高,未能明显地凸显生命的意义,更谈不上实现个体生命的升华。
(四)学校在生命教育管理上存在漏洞。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全面、系统的生命教育管理体系。虽然国家教育部门要求中小学学校进行专项教育,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预防校园生命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别是近几年学生轻生事件更是屡见不鲜。而学校往往只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匆匆进行查漏补缺补,未能系统考虑校园生命安全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五)家校联合协作的生命教育缺失。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儿。父母恨不得为孩子扫清一切生活上的阻碍,过度宠爱导致了现在的学生习惯不考虑他人感受,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偏执、反叛的同时又有一颗容易受伤的玻璃心。一旦受到挫折,有的选择性逃避,有的怨天尤人,有的失去信心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希望。
二、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策略
生命教育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和挫折教育。生命意识教育意在让学生理解生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生命有且只有一次,生命只有存在,才能谈得上生命价值如何实现。其核心是教会学生敬畏生命,对生命形成正确、完整、科学的认识。如何有效、妥善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呢?
(一)生命教育课程校本化
生命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根本。我们要结合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安全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主题教育,构建符合本校学生生命教育的德育校本课程。
1.课程内容
(1)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明白生命是如何产生的,生命的过程是怎样的,了解如何保护生命安全,掌握对应的生命科学维持方法,规避生命风险,提高自救能力。
(2)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引导学生形成尊敬父母、热爱家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深厚感情,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
(3)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多方面引导学生完善人格,善待生命,健康成长。
2.课程形式
(1)与教材具体内容结合。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系列生命教育主题,穿插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例如,三年级道法课“生命最宝贵”中,教师结合之前疫情情况,可以为学生讲解现实中的例子,让学生正视灾难与死亡,明白生命来之不易,懂得敬畏生命,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与健康。又如,在科学课程中,有让学生观察植物、观察小动物、观察我们的身体结构、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诞生、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等现象,二年级的《观察我们的身体》、三年级的《蚕的一生》、四年级的《植物的生长变化》都是鲜活的生命教育内容。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图片、影像资料,集体观看生命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等,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主动珍惜与尊重生命。
(3)召开生命教育主题班(队)会,开展生命话题探讨。在主题活动中,教师进行穿针引线式的引导,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恰到好处地做好师生互动。
(4)教师通过日常校园生活的观察、家访、同学评价等,多方面对学生的状况做细致了解,依据学校、班级个体情况做针对性教育。
(5)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公益活动,收看公益性节目,从公益活动中关注弱势群体,了解社会人情冷暖,感知生命的脆弱。
(二)生命教育学科渗透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相统一,学校应该积极推动各学科关于生命教育的渗透。道德与法治课程,除了进行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还可以与时俱进,捕捉时代的焦点,让学生明晰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给予充分尊重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生命教育自我塑造化
“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这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真谛。在学校德育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小主人。就像魏书生所提倡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以班级事务分工为依托,教孩子们要会负起责任,要做好分内的事,尽好分内的责任,让学生知道: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要践行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诺言与担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四)生命教育校园社团化
小学的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个性成长、提高学生生活能力的重要平台。围绕生命教育,德育管理者要有规划地推动生命教育校园社团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如每一个年度、每一个学期,根据班会、队会课的安排,请禁毒志愿者讲讲毒品对生命的无情摧残,请交通志愿者讲讲交通事故对生命的冷酷毁灭,请消防志愿者讲讲水火对生命的冰冷虎噬……以形式多样的课外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听中端正生命态度,在看中了解生命的脆弱,在互动中担负起生命的责任。
(五)生命教育家校联动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成了我们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生命教育更是时代的呼唤。在生命教育方面实现家校联动,是解决学生因学习焦虑、青春困惑而忽视生命存在的重要途径。
1.由于家长育儿知识的缺乏,沟通方式的粗暴、单一,造成了部分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因此,学校要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培训会,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参与学习和沟通。
2.给家长们沟通交流的平台和空间,适时组织亲子团队社会拓展活动。可以通过家长沙龙、家庭共同体的方式,在实践活动中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育儿观念和方法,实现团队育人。
3.关注特殊家庭孩子的学习、生活状态,主动为其创造良好、温馨的校园学习氛围,用正面的舆论导向宣扬生命的意义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生命价值观。
生命不保,还谈什么教育。让我们携起手来,勠力帮助我们的孩子明白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尽可能地降低他们的生存压力和危机感,帮助他们重新找回信心,让生命有所归依。
参考文献:
[1]殷峰.关于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6):141-142.
[2]刘燕.要让责任担当贯穿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始终[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3):63-64.
[3]李辉.班主任的真情与智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12.
[4]陈菡.福建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杂志社,2020.
关键字:小学生;生命教育;策略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变化较大的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正初步形成,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思想状况极不稳定,激烈的学习竞争压力、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会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障碍和困难。由于小学生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和解决方法,他们无法正确看待生与死,小学生心理脆弱、暴力、自杀事件时有耳闻,叫人忧心忡忡。可见,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且亟待加强的重要内容。
一、小学阶段生命教育现存问题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已走进课堂,近年来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小学生生命教育还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一)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建设时,缺乏有效性。现目前,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大多与成绩管理和升学率相关,涉及生活能力和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教学较少,学校关于生命教育课程建设暂未能有效投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
(二)小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较弱,不像成年人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和运用能力。因此小学生对生命教育这一课程的内容吸收理解效率不高,生命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生命教育课堂教学和体验渗透两部分存在“结合模式单一,定位不够清晰,特色不够鲜明,不能有效渗透常规教学,与课程融合度不高”等问题,学生接受的科学教育与生命体验的融合有效性不高,未能明显地凸显生命的意义,更谈不上实现个体生命的升华。
(四)学校在生命教育管理上存在漏洞。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全面、系统的生命教育管理体系。虽然国家教育部门要求中小学学校进行专项教育,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预防校园生命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别是近几年学生轻生事件更是屡见不鲜。而学校往往只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匆匆进行查漏补缺补,未能系统考虑校园生命安全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五)家校联合协作的生命教育缺失。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儿。父母恨不得为孩子扫清一切生活上的阻碍,过度宠爱导致了现在的学生习惯不考虑他人感受,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偏执、反叛的同时又有一颗容易受伤的玻璃心。一旦受到挫折,有的选择性逃避,有的怨天尤人,有的失去信心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希望。
二、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策略
生命教育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和挫折教育。生命意识教育意在让学生理解生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生命有且只有一次,生命只有存在,才能谈得上生命价值如何实现。其核心是教会学生敬畏生命,对生命形成正确、完整、科学的认识。如何有效、妥善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呢?
(一)生命教育课程校本化
生命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根本。我们要结合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安全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主题教育,构建符合本校学生生命教育的德育校本课程。
1.课程内容
(1)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明白生命是如何产生的,生命的过程是怎样的,了解如何保护生命安全,掌握对应的生命科学维持方法,规避生命风险,提高自救能力。
(2)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引导学生形成尊敬父母、热爱家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深厚感情,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
(3)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多方面引导学生完善人格,善待生命,健康成长。
2.课程形式
(1)与教材具体内容结合。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系列生命教育主题,穿插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例如,三年级道法课“生命最宝贵”中,教师结合之前疫情情况,可以为学生讲解现实中的例子,让学生正视灾难与死亡,明白生命来之不易,懂得敬畏生命,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与健康。又如,在科学课程中,有让学生观察植物、观察小动物、观察我们的身体结构、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诞生、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等现象,二年级的《观察我们的身体》、三年级的《蚕的一生》、四年级的《植物的生长变化》都是鲜活的生命教育内容。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图片、影像资料,集体观看生命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等,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主动珍惜与尊重生命。
(3)召开生命教育主题班(队)会,开展生命话题探讨。在主题活动中,教师进行穿针引线式的引导,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恰到好处地做好师生互动。
(4)教师通过日常校园生活的观察、家访、同学评价等,多方面对学生的状况做细致了解,依据学校、班级个体情况做针对性教育。
(5)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公益活动,收看公益性节目,从公益活动中关注弱势群体,了解社会人情冷暖,感知生命的脆弱。
(二)生命教育学科渗透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相统一,学校应该积极推动各学科关于生命教育的渗透。道德与法治课程,除了进行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还可以与时俱进,捕捉时代的焦点,让学生明晰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给予充分尊重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生命教育自我塑造化
“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这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真谛。在学校德育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小主人。就像魏书生所提倡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以班级事务分工为依托,教孩子们要会负起责任,要做好分内的事,尽好分内的责任,让学生知道: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要践行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诺言与担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四)生命教育校园社团化
小学的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个性成长、提高学生生活能力的重要平台。围绕生命教育,德育管理者要有规划地推动生命教育校园社团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如每一个年度、每一个学期,根据班会、队会课的安排,请禁毒志愿者讲讲毒品对生命的无情摧残,请交通志愿者讲讲交通事故对生命的冷酷毁灭,请消防志愿者讲讲水火对生命的冰冷虎噬……以形式多样的课外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听中端正生命态度,在看中了解生命的脆弱,在互动中担负起生命的责任。
(五)生命教育家校联动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成了我们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生命教育更是时代的呼唤。在生命教育方面实现家校联动,是解决学生因学习焦虑、青春困惑而忽视生命存在的重要途径。
1.由于家长育儿知识的缺乏,沟通方式的粗暴、单一,造成了部分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因此,学校要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培训会,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参与学习和沟通。
2.给家长们沟通交流的平台和空间,适时组织亲子团队社会拓展活动。可以通过家长沙龙、家庭共同体的方式,在实践活动中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育儿观念和方法,实现团队育人。
3.关注特殊家庭孩子的学习、生活状态,主动为其创造良好、温馨的校园学习氛围,用正面的舆论导向宣扬生命的意义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生命价值观。
生命不保,还谈什么教育。让我们携起手来,勠力帮助我们的孩子明白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尽可能地降低他们的生存压力和危机感,帮助他们重新找回信心,让生命有所归依。
参考文献:
[1]殷峰.关于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6):141-142.
[2]刘燕.要让责任担当贯穿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始终[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3):63-64.
[3]李辉.班主任的真情与智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12.
[4]陈菡.福建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杂志社,2020.
- 【发布时间】2024/5/22 11:04:37
- 【点击频次】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