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落实双减政策 创新德育实践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双减”政策的出台实施,给德育领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同时也指明了更为清晰的行动路径。“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小学的德育工作该如何切实而行,更好地为儿童的幸福生活与健康成长导航,这是每一位身居一线的德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主动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教育;德育;创新;实践;探索
德育关系到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对小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双减”政策的出台,是教育观念的一大变革,如何在新形势下结合教育实际丰富小学德育形式、创新小学德育方法、提升小学德育实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下面简要谈几点粗浅认识和具体做法:
一、创新课程教学,强化学科育人功能
小学目前开设的各门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各学科都要围绕课程标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资料,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尤其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加强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德育学科与学科德育有机结合,所有学校、教师、课程都承担起德育责任,构建全员全学科德育大格局。
其实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有着独特经历、情感、个性的主体。不同年龄儿童的性格,爱好、心理需求均有不同。鉴于此,德育活动不能千篇一律,而要“投其所好”,要不断增加活动的吸引力,让德育活动既拥有“美丽的皮囊”,也拥有“有趣的灵魂”。我们要找准时代发展的脉搏,依托学校发展的气候,适时而动,相机而领,使主题活动犹如一汪鲜活的“长流水”,让拔节生长的儿童“如鱼得水”,在静水深流的恬淡中“臻于完美”。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德育永恒的教育主题。但对于儿童而言,与其不切实际地大喊口号,不如引导他们从热爱母校做起,从身边做起。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步入崭新的环境,面对崭新的一切,可组织开展“我的母校我了解”的主题活动,满足好奇心,初步培养知校、爱校的美好情感。中年级儿童已经有了独特的见解和强烈的个性,引导开展“我与母校同成长”的主题活动,增强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激发儿童关心母校的发展,为母校的发展献策出力。高年级孩子已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和避恶扬善的立场,开展“明天母校以我为傲”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荣誉感与责任感。
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激活文化育人功能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朝着目标迈进过程中,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和学校精神,是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理想信念、奋斗目标、优良传统、思想作风、精神面貌和活动准则。要从学校目标、制度、环境、活动、关系等方面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全校师生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用先进的、科学的学校文化价值观指导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发展。在“双减”背景下,学校要利用好“第二课堂”和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活动,如党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活动、校园节会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学校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是一种长效的教育力量,随风潜入校,润人细无声,对学生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是师生沟通心灵、增进感情、平等相处、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学生团结协作、展示才华、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过程,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校工作,德育为首;德育工作,养成为重。“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须从养成好习惯起步。习惯养成的对象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儿童,这就要求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须站在儿童的视角,把儿童当作儿童,放慢脚步,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要蹲下身子,耐下性子,付出“水磨”工夫,从而达到“水过无痕”却“水滴石穿”的理想境界。好习惯的养成,贵在“水性融合”。我们要努力把好习惯养成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融入主题教育活动,融入教育氛围营造,融入儿童学习生活的每时每刻。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效工程。我们应立足当下,放眼远方,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细节管理入手,坚持贴地而行,一手拿放大镜,一手拿显微镜,努力以儿童最易理解、最易操作、最易掌握的方式呈现好习惯养成的内容与要求,持之以恒地训练,春风化雨地润染,逐步使儿童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想这样做”“我要这样做”,使冰冷的行为规范标准内化为行动自觉。
三、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走出家庭,走出学校,走向农村和城市,走向田间、车间,走进“第三课堂”,在社会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要利用好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艺活动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研学旅行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校外活动场所,整合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艺术馆、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研学旅行、军事训练、公益服务、生产劳动等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的综合育人价值,要把劳动实践作为社会实践的重点。通过劳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旨在引领儿童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在独立自主的体验探索中,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是实践活动的归属。为此,我们要从生活出发,努力让实践活动离儿童近一点,再近一点。低年级儿童以校园生活为依托,组织他们开展“我与美丽的校园有个约会”的实践活动,让儿童亲近母校,了解母校,从而热爱母校。中年级儿童以家庭生活为依托,组织开展“我是家务劳动小达人”体验实践活动,引领儿童体悟劳动的滋味,感受劳动的快乐。高年级儿童独立性相对较强,可带领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大课堂,让他们零距离接触各种社会资源,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不断提升思考能力及实践能力。如组织他们开展“童眼看家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儿童真切地了解家乡,感受家乡,培养他们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朴素情感。
开展实践活动,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我们可以聘请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优秀人士担任学校的志愿辅导员,大手拉小手,定活动内容,定活动时间,定期互动,让儿童无须走出校园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风的清新,为成长打开另一扇窗。
总之,双减”政策下德育实践活动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情感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实施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们感受到愉快和放松。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在学校的道德教育活动中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向善向上,从而获得最好的期望。德育,不应成为一门严肃的学科,让受教育者正襟危坐,俯首恭听;德育,也不应是一副冰冷的模具,把不同的材质揽入其中,挤压成型;德育更不应变身为无情的利器,对逾矩者穷追不舍,予取予夺。德育应如水,细水长流,静水流深,真水无香,水过无痕,水滴石穿,不染纷华,修美于内……打造如水真德育,这理应成为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所努力追寻的真境界。
参考文献:
[1]南琴.小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研究[J].神州,2017(18):79-79.
[2]陈楠.在小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祖国,2018(7).
[3]张志勇.小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研究[J].教育,2017(3):00226-00226.
[4]曾庆锋.如何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2):42-42.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教育;德育;创新;实践;探索
德育关系到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对小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双减”政策的出台,是教育观念的一大变革,如何在新形势下结合教育实际丰富小学德育形式、创新小学德育方法、提升小学德育实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下面简要谈几点粗浅认识和具体做法:
一、创新课程教学,强化学科育人功能
小学目前开设的各门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各学科都要围绕课程标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资料,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尤其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加强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德育学科与学科德育有机结合,所有学校、教师、课程都承担起德育责任,构建全员全学科德育大格局。
其实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有着独特经历、情感、个性的主体。不同年龄儿童的性格,爱好、心理需求均有不同。鉴于此,德育活动不能千篇一律,而要“投其所好”,要不断增加活动的吸引力,让德育活动既拥有“美丽的皮囊”,也拥有“有趣的灵魂”。我们要找准时代发展的脉搏,依托学校发展的气候,适时而动,相机而领,使主题活动犹如一汪鲜活的“长流水”,让拔节生长的儿童“如鱼得水”,在静水深流的恬淡中“臻于完美”。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德育永恒的教育主题。但对于儿童而言,与其不切实际地大喊口号,不如引导他们从热爱母校做起,从身边做起。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步入崭新的环境,面对崭新的一切,可组织开展“我的母校我了解”的主题活动,满足好奇心,初步培养知校、爱校的美好情感。中年级儿童已经有了独特的见解和强烈的个性,引导开展“我与母校同成长”的主题活动,增强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激发儿童关心母校的发展,为母校的发展献策出力。高年级孩子已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和避恶扬善的立场,开展“明天母校以我为傲”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荣誉感与责任感。
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激活文化育人功能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朝着目标迈进过程中,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和学校精神,是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理想信念、奋斗目标、优良传统、思想作风、精神面貌和活动准则。要从学校目标、制度、环境、活动、关系等方面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全校师生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用先进的、科学的学校文化价值观指导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发展。在“双减”背景下,学校要利用好“第二课堂”和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活动,如党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活动、校园节会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学校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是一种长效的教育力量,随风潜入校,润人细无声,对学生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是师生沟通心灵、增进感情、平等相处、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学生团结协作、展示才华、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过程,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校工作,德育为首;德育工作,养成为重。“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须从养成好习惯起步。习惯养成的对象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儿童,这就要求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须站在儿童的视角,把儿童当作儿童,放慢脚步,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要蹲下身子,耐下性子,付出“水磨”工夫,从而达到“水过无痕”却“水滴石穿”的理想境界。好习惯的养成,贵在“水性融合”。我们要努力把好习惯养成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融入主题教育活动,融入教育氛围营造,融入儿童学习生活的每时每刻。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效工程。我们应立足当下,放眼远方,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细节管理入手,坚持贴地而行,一手拿放大镜,一手拿显微镜,努力以儿童最易理解、最易操作、最易掌握的方式呈现好习惯养成的内容与要求,持之以恒地训练,春风化雨地润染,逐步使儿童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想这样做”“我要这样做”,使冰冷的行为规范标准内化为行动自觉。
三、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走出家庭,走出学校,走向农村和城市,走向田间、车间,走进“第三课堂”,在社会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要利用好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艺活动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研学旅行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校外活动场所,整合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艺术馆、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研学旅行、军事训练、公益服务、生产劳动等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的综合育人价值,要把劳动实践作为社会实践的重点。通过劳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旨在引领儿童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在独立自主的体验探索中,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是实践活动的归属。为此,我们要从生活出发,努力让实践活动离儿童近一点,再近一点。低年级儿童以校园生活为依托,组织他们开展“我与美丽的校园有个约会”的实践活动,让儿童亲近母校,了解母校,从而热爱母校。中年级儿童以家庭生活为依托,组织开展“我是家务劳动小达人”体验实践活动,引领儿童体悟劳动的滋味,感受劳动的快乐。高年级儿童独立性相对较强,可带领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大课堂,让他们零距离接触各种社会资源,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不断提升思考能力及实践能力。如组织他们开展“童眼看家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儿童真切地了解家乡,感受家乡,培养他们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朴素情感。
开展实践活动,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我们可以聘请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优秀人士担任学校的志愿辅导员,大手拉小手,定活动内容,定活动时间,定期互动,让儿童无须走出校园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风的清新,为成长打开另一扇窗。
总之,双减”政策下德育实践活动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情感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实施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们感受到愉快和放松。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在学校的道德教育活动中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向善向上,从而获得最好的期望。德育,不应成为一门严肃的学科,让受教育者正襟危坐,俯首恭听;德育,也不应是一副冰冷的模具,把不同的材质揽入其中,挤压成型;德育更不应变身为无情的利器,对逾矩者穷追不舍,予取予夺。德育应如水,细水长流,静水流深,真水无香,水过无痕,水滴石穿,不染纷华,修美于内……打造如水真德育,这理应成为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所努力追寻的真境界。
参考文献:
[1]南琴.小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研究[J].神州,2017(18):79-79.
[2]陈楠.在小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祖国,2018(7).
[3]张志勇.小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研究[J].教育,2017(3):00226-00226.
[4]曾庆锋.如何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2):42-42.
- 【发布时间】2024/5/22 11:10:18
- 【点击频次】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