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数学中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把素质教育贯彻于数学教学之中,从而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本文就这一问题粗浅地谈了几点认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教育;探索
一、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在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等都得到开发,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就是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中学数学具有内容抽象性、应用广泛性、推理严谨性和结论明确性等特点。我们在实施中培养数学素质教育时,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我认为,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
思想素质的教育大纲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二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挖掘这些因素,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就能深刻地让学生领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三是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使之终生受用。
2.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手段,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一是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的认识。教师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二是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三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能力的目的。
3.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思维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心理素质的教育教学
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其有利,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都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教育;探索
一、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在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等都得到开发,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就是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中学数学具有内容抽象性、应用广泛性、推理严谨性和结论明确性等特点。我们在实施中培养数学素质教育时,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我认为,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
思想素质的教育大纲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二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挖掘这些因素,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就能深刻地让学生领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三是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使之终生受用。
2.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手段,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一是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的认识。教师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二是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三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能力的目的。
3.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思维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心理素质的教育教学
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其有利,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都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 【发布时间】2024/6/5 16:13:48
- 【点击频次】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