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当今社会,许多小学生因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影响,缺乏劳动意识和良好的劳动习惯。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劳动教育实例,探讨了在小学生中培养良好劳动习惯的有效策略。这些策略主要围绕以劳动技术课堂为主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等三个方面进行。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劳动习惯的新时代小学生。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习惯;劳动教育;培养策略
劳动教育是小学阶段教育组成的重要成员,是实现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学科阵地。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必要元素。因此,强化劳动教育并以较高的有效性育人是学校提高育人质量的应走方向。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许多小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的溺爱,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对其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潜在障碍。因此,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有效策略,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以劳动技术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在国家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见”促进下走进了学校课表和学生课堂。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就是要充分发挥劳动技术课堂的主阵地作用,以此为突破口,提高教学有效性,才能使习惯培养有平台、有根基。作为执教者,应在突出劳动技术学科特性上创新教法实施。
(一)加强兴趣劳动激发
劳动技术课堂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实际操作和互动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例如,在教授缝纫技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布偶或小动物玩具,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劳动项目,如制作手工贺卡、种植花草等,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培养劳动兴趣和劳动情感。
(二)开展主题劳动实践
在劳动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时事热点、节日庆典或学校特色等设计主题劳动实践活动。例如,在植树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为校园添新绿”的主题劳动活动,让学生在亲手栽种树苗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喜悦。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堂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引导学生在家中承担适当的家务劳动,或在社区中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等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三)注重过程考核评价
在劳动技术课堂的考核评价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而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态度、技能掌握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在终结性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比赛、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劳动成果,但更应注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并促使他们在劳动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除了劳动技术课堂外,学校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例如,学校可以成立手工制作、园艺种植、科技制作等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下主动参与劳动活动。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劳动技能比赛和成果展示活动,如手工制作大赛、烹饪大赛等,让学生在竞赛中锻炼自己的劳动技能并享受劳动的乐趣。
(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以积极与社区、企业、农场等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工厂车间、农场田园等生产劳动场所,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价值;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环境卫生整治、绿化植树等公益活动,让学生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培养劳动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
(一)授予家长劳动指导方法
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为孩子的劳动教育提供支持。具体来说,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教育方法;还可以定期向家长发送关于劳动教育的资料和信息,引导家长在家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和条件。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劳动表现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二)健全家校合一的评价体系
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劳动习惯和成果,学校应建立健全家校合一的评价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教师应与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劳动成果进行定期评价,并向家长反馈评价结果;家长也应根据孩子在家中的劳动表现给予评价意见并向教师反馈;最终由双方共同商定孩子的劳动习惯培养计划和目标。通过这种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总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加强兴趣激发、开展主题实践、注重过程考核评价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劳动兴趣和技能水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并提供全面的培养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优秀劳动品质和良好习惯的新时代小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晓红,小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0(11):78-80.
[2]李明,论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4):56-58.
[3]陈华,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质[J].小学教学研究,2021(06):90-92.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习惯;劳动教育;培养策略
劳动教育是小学阶段教育组成的重要成员,是实现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学科阵地。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必要元素。因此,强化劳动教育并以较高的有效性育人是学校提高育人质量的应走方向。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许多小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的溺爱,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对其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潜在障碍。因此,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有效策略,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以劳动技术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在国家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见”促进下走进了学校课表和学生课堂。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就是要充分发挥劳动技术课堂的主阵地作用,以此为突破口,提高教学有效性,才能使习惯培养有平台、有根基。作为执教者,应在突出劳动技术学科特性上创新教法实施。
(一)加强兴趣劳动激发
劳动技术课堂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实际操作和互动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例如,在教授缝纫技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布偶或小动物玩具,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劳动项目,如制作手工贺卡、种植花草等,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培养劳动兴趣和劳动情感。
(二)开展主题劳动实践
在劳动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时事热点、节日庆典或学校特色等设计主题劳动实践活动。例如,在植树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为校园添新绿”的主题劳动活动,让学生在亲手栽种树苗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喜悦。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堂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引导学生在家中承担适当的家务劳动,或在社区中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等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三)注重过程考核评价
在劳动技术课堂的考核评价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而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态度、技能掌握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在终结性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比赛、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劳动成果,但更应注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并促使他们在劳动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除了劳动技术课堂外,学校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例如,学校可以成立手工制作、园艺种植、科技制作等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下主动参与劳动活动。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劳动技能比赛和成果展示活动,如手工制作大赛、烹饪大赛等,让学生在竞赛中锻炼自己的劳动技能并享受劳动的乐趣。
(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以积极与社区、企业、农场等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工厂车间、农场田园等生产劳动场所,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价值;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环境卫生整治、绿化植树等公益活动,让学生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培养劳动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
(一)授予家长劳动指导方法
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为孩子的劳动教育提供支持。具体来说,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教育方法;还可以定期向家长发送关于劳动教育的资料和信息,引导家长在家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和条件。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劳动表现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二)健全家校合一的评价体系
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劳动习惯和成果,学校应建立健全家校合一的评价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教师应与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劳动成果进行定期评价,并向家长反馈评价结果;家长也应根据孩子在家中的劳动表现给予评价意见并向教师反馈;最终由双方共同商定孩子的劳动习惯培养计划和目标。通过这种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总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加强兴趣激发、开展主题实践、注重过程考核评价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劳动兴趣和技能水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并提供全面的培养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优秀劳动品质和良好习惯的新时代小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晓红,小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0(11):78-80.
[2]李明,论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4):56-58.
[3]陈华,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质[J].小学教学研究,2021(06):90-92.
- 【发布时间】2024/6/5 16:14:16
- 【点击频次】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