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低段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探究

 

【作者】 刘春容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长乐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核心素养,并将数感的发展置于首要位置可见其重要性。本文通过教学观察实践,提出了四个培养小学低段学生数感的方法:一是在已有生活经验中建立数感;二是在快乐游戏中形成数感;三是在同伴交流中造就数感;四是在实践操作中培养数感。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而培养他们的数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段学生;核心素养;数感培养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核心素养”一词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数感”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不单课程内容方面阐述了数感的概念和含义,而且还在各学段目标中也反复提出要发展和建立学生的数感,由此可看出数感的重要性。数感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也有一定帮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小学前就具有初步的数感。通过学习,学生的数感可以进一步发展。小学低段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关键时期。分析小学低段学生数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以下几点培养策略:
  1、在已有生活经验中让低段学生建立数感。
  数学源于现实,用于现实。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在学前他们有比较含糊、肤浅的主动建构,我们教学时,就是在这基础上去发展他们的数感。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为背景创设数学情境,鼓励儿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经历学习过程,实现“再创造”,去感知、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在一年级下册《元、角、分》的教学中。可设计游戏:小超市。让学生自己当老板,开超市。在小组内,开一个小超市,把身边的文具、玩具等标上价格,组长分角色有售货员、有顾客,进行购物活动。角色可以互换。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利用现有的学习经验来学习新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和发展数感。
  2、在快乐游戏中形成低段学生的数感。
  数学是科学,数学是语言,数学是游戏。游戏是调动低段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参与游戏时,能主动地观察、思考、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能培养学生主动地、自觉地或者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还能培养专注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学完20以内加减法后,设计扑克牌亲子游戏:挑出四种花色的1—10共40张牌,两人一组,每人各得20张,正面(有点数的面)朝下摆放好。下达“开始”口令,两人快速翻牌,看到牌以后,颜色相同做加法,颜色不同做减法。抢先算对的得到这两张扑克牌,答错不得牌。如果同速,则两人各得一张牌。把具体的教学任务彻底融合在游戏中,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数学,通过这样的尝试,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数”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使他们对“数”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
  3、在同伴交流中造就低段学生的数感。
  交流讨论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的感知有着独特的见解,学生在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利用数学语言来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思考有助于学生学会互相学习、体会数可以用来表达、传递和交流信息这一特点,同时不仅充实了对数的认识,还使思维得到开拓,体会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进而推动数感的形成。例如:在《人民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用学具摆出79元时,橘子小组说:“我们组选的是一张50元,一张20元,一张5元,两张2元”;苹果小组说:“我们组选的是3张20元,一张10元,一张5元,4张1元的”……小组展示有序地进行着,小班长突然说到:“方法特别多,可以拿出一张10元,再摆100张1角”“为什么?”“因为10角=1元,100角=10元,100里面有10个十”;小轩说“可以拿出一张20元的,换20张一元的,因为20里面有20个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从单一的小组展示活动转变成元、角、分的换算,从人民币的进率到数的进率,最后孩子发现人民币和数的进率的相同之处,这节课最后在“十进制计数法”这个概念词的出现后落下帷幕。小组展示,集体交流,同学之间互相启示、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拓展思维,丰富了自己对数的认识,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
  4、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低段学生的数感
  皮亚杰说:“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实践证明,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他们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又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我设计了周末实践活动:100有多大。作业要求:①数:100个米粒或者小棒或者豆子或者棋子②找:100元的纸币,100克牛奶,翻书本上的100页③感受:100秒能写多少个字?100秒能跳几个绳?100秒能做几道计算题?100滴水要用多大的容器去盛比较合适?通过找一找,数一数,写一写等多种方式深入到数学内部,触摸到数学的本质,丰富了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感性认识,提升了数感,感受到数与生活的密切练习,培养了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和日常生活的意识。
  在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我们对数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意识到培养数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培养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低段是数学数感形成和发展的黄金时期。学生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我们也应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探索,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出更多有效可行的培养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 【发布时间】2024/6/6 14:32:12
  • 【点击频次】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