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家园共育视野下的幼儿品格教育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进步,许多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幼儿园领域,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开始意识到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幼儿阶段是人类的起点,是认知世界和构建人格的重要起步阶段,幼儿作为整个教育阶段最基本的发展对象,对品格教育的要求逐渐提高要求,这离不开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关键词:品格教育;幼儿园;家庭教育;合作
一、品格教育的内容
品格教育,又称为品德教育,是用以描述有利于少年儿童将来本人和社会发展存活的课堂教学的统称,为培养良好的品性,而加以教育的训练。品格教育包括人格培养、道德培养、社会性培养。人格培养是让孩子们成为具有乐观、自制、主动精神和良好社会心理及学习品质的“幸福的人”;道德培养是让孩子成为具有关爱、责任、尊重、同情、平等和公民精神的“好人”;社会性培养是指培养幼儿的社会性行为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家园共育对幼儿品格教育的意义
(一)品格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影响
品格教育,始于幼儿。幼儿时期处于人的初始环节,是品格培养的关键时期,而品格教育作为教人“学会做人”的教育,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品格比智力更有利于孩子的和谐发展。品格是世界发展最强的推动力,高尚的品格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价值,是人性最高的体现形式。
(二)家园共育幼儿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人的品格和智慧首先在家庭中形成,这是自然规律。所以,家庭生活就应该是社会生活的准备阶段。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曾说:“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个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三、家园共育过程中品格教育存在的现状问题
1、家园共育程度不深入,形式单一化、形式化
现状的家长参与家园共育,配合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参与”,过于表面化,如同完成任务一般;部分幼儿教师很少主动与家长进行孩子的情况交流,沟通方式单一和沟通时间少,使得很多家长很难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使得家园共育流于形式,不能真正的达到教育的效果。
2、家园共育地位不平等,对家园共育理解层次有偏差
当前家共育大概存在两种“不平等”。一是幼儿家长处于“高的层次”,二是幼儿园教师处于“高的层次”家园教育不一致,导致教育出现“5+2=0”的不良现象,实现品格教育就很难。
四、家园共育幼儿品格教育的策略
(一)家庭是培养一个人品格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家庭的教育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因此,作为家庭和家长,对幼儿实施和加强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要担负起监护人职责,主动和教师建立交流、联系和沟通。家长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机会和教师沟通,可以在放学后和老师交流讨论等,及时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针对孩子在园的表现,共同探讨并实施品格教育的措施和办法,以此达到家园共育的良好效果。
2、家庭成员要在幼儿教育中要坚持和幼儿园、教师步调和谐、互相沟通,教育方向一致,提高对品格教育的重视程度。现在每个家庭养育幼儿的家长一般都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两代人,两代人要及时沟通,研究统一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整体作用。
3、家庭要坚持严格相济、宽严有度的原则,鼓励幼儿参与人际交往。当孩子发生一些不良习惯时,及时运用巧妙的语言进行批评制止,使其马上纠正。当孩子在家庭外看到各种社会现象时,随时引导其分清哪些现象是好的,应当学习仿效;哪些现象是不好和有害的,不但不能学习仿照,而且要坚决反对。
(二)学校是个人一生所受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幼儿园,要统筹兼顾各领域、各个目标协调发展,应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园要将幼儿道德品行和行为习惯培养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将品格教育与五大领域巧妙结合,开展丰富的品格活动,使得品格教育日常化。《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2、幼儿园要创设丰富的品格教育环境,在教育中熏陶幼儿发展。环境创设是以无声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教师的行为举止、说话方式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都会让环境“说话”。如:在主题环境创设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各种良好品格的内容,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和探讨。所以,环境对促进幼儿品格教育的发展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幼儿园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家长的交流合作,举办家长开放日、家访活动、学前专家讲座,创立微信群、公众号等,随时把幼儿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帮助幼儿更好的了解品格教育,更好的了解幼儿发展情况,使得家园共育落到实处,沟通交流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赛缪斯.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M],华文出版社,2010.
[3]陈鹤琴,《家庭教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马爱莲,《家园共育现状及其改善措施》[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于璐,《浅谈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关键词:品格教育;幼儿园;家庭教育;合作
一、品格教育的内容
品格教育,又称为品德教育,是用以描述有利于少年儿童将来本人和社会发展存活的课堂教学的统称,为培养良好的品性,而加以教育的训练。品格教育包括人格培养、道德培养、社会性培养。人格培养是让孩子们成为具有乐观、自制、主动精神和良好社会心理及学习品质的“幸福的人”;道德培养是让孩子成为具有关爱、责任、尊重、同情、平等和公民精神的“好人”;社会性培养是指培养幼儿的社会性行为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家园共育对幼儿品格教育的意义
(一)品格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影响
品格教育,始于幼儿。幼儿时期处于人的初始环节,是品格培养的关键时期,而品格教育作为教人“学会做人”的教育,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品格比智力更有利于孩子的和谐发展。品格是世界发展最强的推动力,高尚的品格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价值,是人性最高的体现形式。
(二)家园共育幼儿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人的品格和智慧首先在家庭中形成,这是自然规律。所以,家庭生活就应该是社会生活的准备阶段。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曾说:“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个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三、家园共育过程中品格教育存在的现状问题
1、家园共育程度不深入,形式单一化、形式化
现状的家长参与家园共育,配合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参与”,过于表面化,如同完成任务一般;部分幼儿教师很少主动与家长进行孩子的情况交流,沟通方式单一和沟通时间少,使得很多家长很难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使得家园共育流于形式,不能真正的达到教育的效果。
2、家园共育地位不平等,对家园共育理解层次有偏差
当前家共育大概存在两种“不平等”。一是幼儿家长处于“高的层次”,二是幼儿园教师处于“高的层次”家园教育不一致,导致教育出现“5+2=0”的不良现象,实现品格教育就很难。
四、家园共育幼儿品格教育的策略
(一)家庭是培养一个人品格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家庭的教育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因此,作为家庭和家长,对幼儿实施和加强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要担负起监护人职责,主动和教师建立交流、联系和沟通。家长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机会和教师沟通,可以在放学后和老师交流讨论等,及时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针对孩子在园的表现,共同探讨并实施品格教育的措施和办法,以此达到家园共育的良好效果。
2、家庭成员要在幼儿教育中要坚持和幼儿园、教师步调和谐、互相沟通,教育方向一致,提高对品格教育的重视程度。现在每个家庭养育幼儿的家长一般都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两代人,两代人要及时沟通,研究统一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整体作用。
3、家庭要坚持严格相济、宽严有度的原则,鼓励幼儿参与人际交往。当孩子发生一些不良习惯时,及时运用巧妙的语言进行批评制止,使其马上纠正。当孩子在家庭外看到各种社会现象时,随时引导其分清哪些现象是好的,应当学习仿效;哪些现象是不好和有害的,不但不能学习仿照,而且要坚决反对。
(二)学校是个人一生所受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幼儿园,要统筹兼顾各领域、各个目标协调发展,应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园要将幼儿道德品行和行为习惯培养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将品格教育与五大领域巧妙结合,开展丰富的品格活动,使得品格教育日常化。《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2、幼儿园要创设丰富的品格教育环境,在教育中熏陶幼儿发展。环境创设是以无声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教师的行为举止、说话方式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都会让环境“说话”。如:在主题环境创设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各种良好品格的内容,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和探讨。所以,环境对促进幼儿品格教育的发展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幼儿园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家长的交流合作,举办家长开放日、家访活动、学前专家讲座,创立微信群、公众号等,随时把幼儿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帮助幼儿更好的了解品格教育,更好的了解幼儿发展情况,使得家园共育落到实处,沟通交流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赛缪斯.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M],华文出版社,2010.
[3]陈鹤琴,《家庭教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马爱莲,《家园共育现状及其改善措施》[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于璐,《浅谈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 【发布时间】2024/6/6 14:52:16
- 【点击频次】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