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在幼儿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塑造和萌芽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处于浅层理解阶段,幼儿的身体机能也未完全稳定。但这些并不代表劳动教育在幼儿阶段无法实行,相反,幼儿期是劳动教育的关键期。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科学观念的形塑均起步于幼儿期。因此,厘清幼儿劳动教育体系的相关理论,是改善实践的第一步。本文基于浅谈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识、创设环境,实现自主、提供孩子愿意劳动的机会、及实施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劳动教育,幼儿园,实施策略
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劳动教育对于幼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里明确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的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第一步,我们更应该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幼儿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一、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在家中任何事都是长辈包揽,使孩子短少锻炼,养成娇气,懒惰的坏习惯,以至到了幼儿园给老师和自己带来不便。这时我就会对刚入园的幼儿从培养具有劳动意识入手,让幼儿通过了解家长或园内老师一天的劳动,让其知道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奉献,让幼儿学会关怀别人,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逐渐具有劳动意识。
二、创设环境,实现自主
根据各年龄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幼儿园或家长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和幼儿一起做好劳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每个班级的“操作区”可提供材料让幼儿开展穿衣服、系鞋带、叠毛巾等游戏性练习及比赛活动。教师也可以和幼儿商量适宜的值日生职责,让幼儿自发主动地参与为群体和公共事务效力的公益性劳动。比如擦桌子、倒垃圾、摆放图书、玩具、浇花等等,在幼儿园我针对不同年龄特点,对幼儿进行了一些教育活动。我发现,6岁左右的孩子非常热爱劳动,并能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在劳动中还培养了责任心與爱心。通过参加劳动,幼儿体验到打扫卫生的辛苦,还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再也没有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了。教师还可以开辟种植园、养殖角,让幼儿互相商量种什么植物,养什么动物,分工准备,自主参与,体会“我劳动我做主”的快乐。有了这样的基础,松土、浇水、施肥、除草、喂食、换水等均不是教师要求的,变成了幼儿自发主动的行为。种植区有收成时,教师可顺势组织幼儿一起采摘果实,品尝丰收的喜悦。
三、符合年龄,追随实际
劳动的性质主要是生活范畴,幼儿劳动的性质不应局限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应该“别人的事情帮着做”。针对幼儿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那么,我们注重针对幼儿年龄特点选择相符的劳动内容并进行引导。例如,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参与的种植、养殖活动,要求就有所不同:小班多以参与种植和动物的照料等为主;中班幼儿就开始独立进行种植和照料了;到了大班,幼儿不仅要在种植和照料方面得心应手,更需要分析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思考解决改良的方法。再拿以生活自理为目标的自我效劳性劳动来说,小班可以开展洗手、穿脱鞋袜衣服、整理图书玩具、吃饭等内容;中班可根据生活实际,学习洗脸、洗手帕、洗玩具、分发碗筷;大班开展扫地拖地、整理床铺、清洗碗筷等活动就变得顺理成章,有的幼儿甚至还自发和同伴合作,给角色区的玩具排排队。所有这些内容并不是一尘不变,而是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兴趣和实际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幼儿体验劳动创造的乐趣,感受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他人劳动成果,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萌发幼儿热爱劳动的意识。
四、在教学活动中,提供孩子愿意劳动的机会
在学科领域中,教师只要能精心的设计每节活动课,合理的安排各环节,以及需要操作时的人员安排,我想提供了这样的一次机会,孩子在劳动上的意识也会愈加强烈。比如:手工课上,由于教师自身的示范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教育意义,孩子也会自然而然的学着教师怎样来“做”,并且还会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又如:语言活动课中,教师选取易懂、有教育本质、能吸引孩子的小故事或是采用看图讲述的性质来提示孩子、教育孩子,这样不仅达到了活动的目的,还让幼儿在快乐的学习中明白了要爱劳动的道理。
五、向孩子传授相关的劳动技能让孩子与孩子、孩子与成人一起劳动
孩子和成人一起劳动,可适时提醒幼儿注意什么,避开什么,利用这段时间,听孩子诉说快乐的如意的事,增进你对他的了解,加上劳动本身就是一件辛苦的事,娱乐聊天可减轻身体的劳累。另外,因孩子容易转移兴趣,往往不能善始善终,劳动中如果孩子遇到困难,情绪急躁时,父母可以游戏的口吻介入协助:“我们来了,我来帮你啦。”使孩子获得支持,引导孩子有始有终地完成劳动。
六、种植园地能引导幼儿加强对试验田的观察和探究
曾有专家认为:每一个学生在幼儿阶段都有无穷潜力,教学目的不能强制施加给幼儿学习不了的知识,而要让幼儿有选择空间。从中知道尊重幼儿对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时间是非常重要的。种植园地活动中教师能顺应学生的选择,有的幼儿喜欢观察小动物,有的幼儿喜欢观察植物,而有的幼儿则喜欢种植蔬菜等。为此,尊重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在给幼儿分出一小块田地以后,幼儿可以在田地中自由开展喜欢的活动,可以在上面种植多种多样的蔬菜,也可为植物浇水、施肥等,并可以观察田地中的植物呈现怎样的特征,并将探究成果与教师分享,教师在学生结论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纠正。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力会有所提高。
七、加强家校合作,拓宽小学劳动教育的渠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劳动观念是在七岁半至九岁半之间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小学低年级至中年级阶段,是劳动观念的形成阶段。这时的教师及家长应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在这一关键期,使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劳动光荣”的思想植根。因此,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要十分重视对家长的引导,让家长对孩子有正确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改变中国家长轻视劳动教育的观念。让家长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提高劳动意识。学校在家长中大力宣扬劳动关荣的价值观。
德国的家校合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有专家说,“德国制造”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的孩子从小掌握了较全面的劳动技能。德国的父母秉承“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理念。德国人在欧洲有“动手大师”的称号,为了培养出“巧手孩子”,德国的教育部门制定出三步走的“进度表”。幼儿阶段要学会简单劳动,具备初步劳动能力,小学阶段接受课程化技能训练,请有某一方面技能的家长做辅导员。通过考核获得“小海马”技能证书,鼓励离校近的孩子走路或骑车上学;中学阶段要有三个月的社会实习经历等。让孩子从小就成为能生活自立的人而感到骄傲。只有在家长、学校双管齐下、形成合力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秉承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程价值观,在务实研究中探索形成更加完整、丰富、科学的幼儿劳动课程体系和实践推进体系,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从多方面入手、全方位的对幼儿进行培养和教育,幼儿的劳动习惯才能逐渐养成。实践证明,基础教育过程中良好的幼儿劳动教育不仅能为学生发展做出贡献,还能为教育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提供良好的基础动力。作为新时代的基础工作者,加强对幼儿园劳动课程的探索与实施,创建新型劳动课程,我们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劳动教育,幼儿园,实施策略
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劳动教育对于幼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里明确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的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第一步,我们更应该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幼儿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一、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在家中任何事都是长辈包揽,使孩子短少锻炼,养成娇气,懒惰的坏习惯,以至到了幼儿园给老师和自己带来不便。这时我就会对刚入园的幼儿从培养具有劳动意识入手,让幼儿通过了解家长或园内老师一天的劳动,让其知道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奉献,让幼儿学会关怀别人,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逐渐具有劳动意识。
二、创设环境,实现自主
根据各年龄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幼儿园或家长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和幼儿一起做好劳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每个班级的“操作区”可提供材料让幼儿开展穿衣服、系鞋带、叠毛巾等游戏性练习及比赛活动。教师也可以和幼儿商量适宜的值日生职责,让幼儿自发主动地参与为群体和公共事务效力的公益性劳动。比如擦桌子、倒垃圾、摆放图书、玩具、浇花等等,在幼儿园我针对不同年龄特点,对幼儿进行了一些教育活动。我发现,6岁左右的孩子非常热爱劳动,并能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在劳动中还培养了责任心與爱心。通过参加劳动,幼儿体验到打扫卫生的辛苦,还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再也没有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了。教师还可以开辟种植园、养殖角,让幼儿互相商量种什么植物,养什么动物,分工准备,自主参与,体会“我劳动我做主”的快乐。有了这样的基础,松土、浇水、施肥、除草、喂食、换水等均不是教师要求的,变成了幼儿自发主动的行为。种植区有收成时,教师可顺势组织幼儿一起采摘果实,品尝丰收的喜悦。
三、符合年龄,追随实际
劳动的性质主要是生活范畴,幼儿劳动的性质不应局限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应该“别人的事情帮着做”。针对幼儿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那么,我们注重针对幼儿年龄特点选择相符的劳动内容并进行引导。例如,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参与的种植、养殖活动,要求就有所不同:小班多以参与种植和动物的照料等为主;中班幼儿就开始独立进行种植和照料了;到了大班,幼儿不仅要在种植和照料方面得心应手,更需要分析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思考解决改良的方法。再拿以生活自理为目标的自我效劳性劳动来说,小班可以开展洗手、穿脱鞋袜衣服、整理图书玩具、吃饭等内容;中班可根据生活实际,学习洗脸、洗手帕、洗玩具、分发碗筷;大班开展扫地拖地、整理床铺、清洗碗筷等活动就变得顺理成章,有的幼儿甚至还自发和同伴合作,给角色区的玩具排排队。所有这些内容并不是一尘不变,而是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兴趣和实际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幼儿体验劳动创造的乐趣,感受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他人劳动成果,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萌发幼儿热爱劳动的意识。
四、在教学活动中,提供孩子愿意劳动的机会
在学科领域中,教师只要能精心的设计每节活动课,合理的安排各环节,以及需要操作时的人员安排,我想提供了这样的一次机会,孩子在劳动上的意识也会愈加强烈。比如:手工课上,由于教师自身的示范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教育意义,孩子也会自然而然的学着教师怎样来“做”,并且还会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又如:语言活动课中,教师选取易懂、有教育本质、能吸引孩子的小故事或是采用看图讲述的性质来提示孩子、教育孩子,这样不仅达到了活动的目的,还让幼儿在快乐的学习中明白了要爱劳动的道理。
五、向孩子传授相关的劳动技能让孩子与孩子、孩子与成人一起劳动
孩子和成人一起劳动,可适时提醒幼儿注意什么,避开什么,利用这段时间,听孩子诉说快乐的如意的事,增进你对他的了解,加上劳动本身就是一件辛苦的事,娱乐聊天可减轻身体的劳累。另外,因孩子容易转移兴趣,往往不能善始善终,劳动中如果孩子遇到困难,情绪急躁时,父母可以游戏的口吻介入协助:“我们来了,我来帮你啦。”使孩子获得支持,引导孩子有始有终地完成劳动。
六、种植园地能引导幼儿加强对试验田的观察和探究
曾有专家认为:每一个学生在幼儿阶段都有无穷潜力,教学目的不能强制施加给幼儿学习不了的知识,而要让幼儿有选择空间。从中知道尊重幼儿对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时间是非常重要的。种植园地活动中教师能顺应学生的选择,有的幼儿喜欢观察小动物,有的幼儿喜欢观察植物,而有的幼儿则喜欢种植蔬菜等。为此,尊重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在给幼儿分出一小块田地以后,幼儿可以在田地中自由开展喜欢的活动,可以在上面种植多种多样的蔬菜,也可为植物浇水、施肥等,并可以观察田地中的植物呈现怎样的特征,并将探究成果与教师分享,教师在学生结论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纠正。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力会有所提高。
七、加强家校合作,拓宽小学劳动教育的渠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劳动观念是在七岁半至九岁半之间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小学低年级至中年级阶段,是劳动观念的形成阶段。这时的教师及家长应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在这一关键期,使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劳动光荣”的思想植根。因此,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要十分重视对家长的引导,让家长对孩子有正确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改变中国家长轻视劳动教育的观念。让家长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提高劳动意识。学校在家长中大力宣扬劳动关荣的价值观。
德国的家校合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有专家说,“德国制造”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的孩子从小掌握了较全面的劳动技能。德国的父母秉承“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理念。德国人在欧洲有“动手大师”的称号,为了培养出“巧手孩子”,德国的教育部门制定出三步走的“进度表”。幼儿阶段要学会简单劳动,具备初步劳动能力,小学阶段接受课程化技能训练,请有某一方面技能的家长做辅导员。通过考核获得“小海马”技能证书,鼓励离校近的孩子走路或骑车上学;中学阶段要有三个月的社会实习经历等。让孩子从小就成为能生活自立的人而感到骄傲。只有在家长、学校双管齐下、形成合力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秉承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程价值观,在务实研究中探索形成更加完整、丰富、科学的幼儿劳动课程体系和实践推进体系,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从多方面入手、全方位的对幼儿进行培养和教育,幼儿的劳动习惯才能逐渐养成。实践证明,基础教育过程中良好的幼儿劳动教育不仅能为学生发展做出贡献,还能为教育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提供良好的基础动力。作为新时代的基础工作者,加强对幼儿园劳动课程的探索与实施,创建新型劳动课程,我们任重而道远。
- 【发布时间】2024/6/6 16:09:48
- 【点击频次】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