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

 

【作者】 刘 杨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孔滩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美术是社会生活的产物。然而在新课改大背景下的美术教育仍脱离实际,我行我素。教育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前美术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解决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问题。这里,我就初中阶段的相关问题做了一点探索。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指出,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实现“美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新课改教学理念中,教师既是“设计者”,也是“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应该被设计成在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反应学科内容。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教学环节,向他们传输美术知识:然后利用各种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让他们享受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是主体,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指导。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在美术生活化教学中,淡化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观点,将各个学科进行联系、交叉,这将让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美术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深入了解学生,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与生活经验与美术课堂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魅力,让他们更加喜欢美术。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艺术来源干生活,但不是照搬生活,而是基干生活的升华。美术的学习不仅仅是基干绘画的色彩,形状,线条等技术累面,是要挖掘出美术作品的历史背量与所表达的情感,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景,让学生体会到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是美术生活化教学中的必要方法。所以,教师应当合理创设适合学生的生活化美术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以美术教材中“情景”这个主题为例,这个主题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情景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在这个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教材,比如下载学生所在城市或学校表现清晨风光的视频或图片在课堂上展示,并对学生提问:在这些熟悉场景所看到的清晨景色中,能找出那些可以代表清晨的景物?该如何描绘它们?然后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写出来并对他们的结果进行总结、汇总。之后为学生布置绘画任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描绘出表现清晨的作品。最后,将这些作品在班上进行展示和评价,并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表扬。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生活化美术课堂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过程中,仅靠一本课本已远远满足不了要求,许多校外资源、信息资源的展现无法进行,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的快速共享,它能生动地展示文字、声音、图片、影像和动画等各种多媒体信息,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例如在欣赏评述课中,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数字化图像,画面精美,既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作品的社会精神内涵。又如一些综合探索课程本身就来自民间生活,但是许多学校因条件限制无法实现校外教学,教材中的内容极其有限,如果不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必会让课程脱离生活。美术教材《端午节》是综合探索课程,为了能让学生充分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民之情,教师应竭尽全力引导学生。可想而知,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多么的苍白无力,但是多媒体可以在课堂上做到,相关的历史人物资料,赛龙舟,挂艾叶等民俗活动可以通过影像进行放映,还可以在互连网上连接相关网站,拓展这方面的知识,让民俗生活走进课堂。
  三、尊重独特创造成果,培养学生的运用技巧
  关注学生的独特创新成果,不仅能够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更能够使技能运用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学生的独特创新得到尊重和认可,更是课程人文化教学的必然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从生活化的情境中发现美,让学生依据他们所感知的生活、审美情趣和学生所理解、掌握的美术知识,理解创作,从而不仅激活他们的艺术创作灵感,还让他们更加投入学习。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手中的画笔描述自己的所想和所感,更能够激发自身的学习思维,丰富认知感受,满足其多元化的学习发展需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多为学生提供可展示独特创造的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提供平台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要发挥想象力,多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社会的真善美,另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悟,运用熟练的表达技巧予以呈现。
  四、把主动权交给孩子,用各种方法丰富美术课堂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初中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形式的表现留给学生口山的空间。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写生课不妨带学生去热闹的街心公园、农贸市场去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特征;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欣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美术知识指导欣赏活动。这样,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开展以生活为导向的实践活动
  每个初中的艺术课都应有明确的主题,如节奏和表现力,民间艺术等,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艺术技能并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在艺术课中,教师可以将艺术话题与生活现实结合起来,以便学生感受到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老师可以在教室里组织有关服装设计的T恤设计比赛。每个人都准备以“母亲节”为主题的白色T恤,图案设计取决于母亲的气质,一些学生会向他们的母亲讲故事,画出了最美丽的时刻,有些学生画了母亲最喜欢的水果和母亲最喜欢的物品。通过此类活动,学生可以掌握绘画技巧。例如,干燥后,丙烯酸不会溶于水,可用于在衣服或鞋子上绘画。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学生与其家庭之间的距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活动,例如允许学生制作手工艺品,然后将其出售给慈善机构,并向希望小学捐款。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以生活为导向的艺术教育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六、结合生活当中的美术素材进行教学资源的拓展
  想要对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及鉴赏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单纯的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该运用生活化教学对课堂教学范围进行有效的拓展,在生活中加强美术教学资源的有效挖掘,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例如,在进行美术教学期间,通过对古今中外的作品进行鉴赏,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作品的创作要素所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美术馆或博物馆等场所进行参观,并让学生应用课堂当中学到的知识对看到的美术作品进行充分的感知,达到开拓学生视野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当地民族特色以及自然风光进行有效的利用,为学生创造感悟和体验的空间,使其能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此外,教师可以对互联网加强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调动,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鉴赏更多的美术作品,并与相关人士进行交流,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美术教学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生活化”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实施的舞台,作为初中美术教师,更应加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融合,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让初中美术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

  • 【发布时间】2024/6/6 16:32:05
  • 【点击频次】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