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实施途径的探析

 

【作者】 郭江世

【机构】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安吉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生态文明观的培育过程,要求学生将目光从课堂转移到课外,转移到更广阔的社会和自然中去,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生态文明观下人类的发展问题。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十分关键。但通过观察得知,生态文明教育并未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针对这一情况,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反复探索和开展生态文明教学,使其贯穿整个生物课堂,让学生切实感悟生态文明的真正价值,从而推进生态观念快速形成。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态文明;策略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了出来,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作为生物教育的一部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行动。然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融入并非一项简单的任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需要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1、初中生物生态课堂的概述
  新课程标准的发布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这一改革不仅将教育的重心从知识灌输转向了学生全面发展,更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认知能力的培育指明了方向。其旨在推动教育的升级和改善,以培养学生更全面、更具创新能力的素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新课标强调课程容量和课程难度的适度降低。这一变化,不是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实践、思考和创新。以往旧的课程标准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灌输,学生缺乏实践和思考的机会,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创造力受到限制。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响应。教师们纷纷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方式和新模式。很多课堂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各种课堂模式的核心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生态课堂”就是这个阶段的产物之一。
  2、初中生物生态课堂的有效构建策略
  2.1 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始终站位在讲台是讲解,走到学生中间是交流;定点站位是说教,动态走位是合作。因此,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探讨,学习气氛就会变得热烈,课堂便能焕发生机与活力。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尝试不同的方式来让课堂更具活力。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探讨,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课堂将成为知识传授和学生成长的双赢之地。
  2.2 营造氛围,创设生态教学环境
  营造生态化氛围,能为课堂创造特征鲜明的生态教学环境,深化学生学习仪式感和体验感,促使学生接受和谐、开放、互利等学习氛围的熏陶,形成正确的生物学习观。生态教学环境的塑造可以从空间环境、学风环境、人文环境等角度入手。从空间环境出发,教师可以在班级投放绿植、净化空气,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学习空间的生态化特征;从学风环境出发,教师可以起到带头引领作用,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风气,鼓励学生自主表达,畅所欲言,做课堂的主人,在学习中发展个性;从人文环境出发,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相互尊重、互促进步、和谐共生的人文环境,将积极的人文学习理念带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生态教学思想,形成积极、深刻的生物学习体验。
  2.3 结合生物课堂教学,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淡漠、资源观念浅显是导致人类出现环境破坏行为与资源浪费习惯的主要原因。在当前的初中学校中,也有个别学生存在此类不端行为与不良习惯。因此,为从源头上避免破坏环境行为现象的出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并促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环保意识。
  2.4 和谐互动,架起生态沟通桥梁
  在生态课堂,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能架起生态沟通的桥梁,为推进课堂教学进度、引导学生学习思路提供内驱力。在互动教学环节,教师需注意积极互动情感的培养和互动思维的引领,采取侧面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回归课堂本位,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从师生互动角度出发,教师可以采取积极的互动策略,通过抛出问题、观念问答、赏识教育等方式与学生展开课时沟通,在沟通过程中通过身体语言释放平等、和谐的信号,鼓励学生个性发言;从生生互动的角度出发,教师则可以指导学生参与小组互动、群体互动等交流活动,过程中观察并倾听学生学习感悟,赞赏学生个性化观点。和谐的互动模式能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促使生态课堂保持其和谐、有序、互利共生的优势,助力学生能力进步。
  2.5 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端正学生环境保护态度
  对于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初中生而言,相较于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更乐于也更易于在生活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习得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时,要针对初中生的这一学习特点与认知特点去加强学生实际生活与生态文明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此来促使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与感知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掌握正确保护环境的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而且对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6 通过教学评价创新培养学生生态意识
  教学评价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对教学质量提升与目标实现有重要作用。初中生物教师培养学生生态意识时,要让学生主动思考,并逐渐对生态有关的问题有所认识,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积极作对生态健康发展有利的活动。让学生对社会中一些活动进行评价,可以直接引发学生思考,这对学生生态意识培养有促进作用。具体实践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应用微课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社会性事件,而后在学生主动表达中,促使学生生态意识得到有效培养。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开展已经变得尤为关键,不仅关乎学生成长,更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生物教师要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生物教育责任,结合具体的生物知识以及学生的生物认知水平,多多搜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资料,利用多种途径开展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给学生打造更加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使学生掌握更多生物知识的同时,将生态文明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从而保证学生在以后能实现可持续的个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赖金山.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1):106-108.
  [2]王子君,彭博.基于初中生物学科素养的实施及研究[J].科技风,2022(31):49-51.

  • 【发布时间】2024/6/6 17:27:09
  • 【点击频次】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