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问题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在方法选择上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和探究性的培养。“问题域”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不断发展的教学策略,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文本,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本文旨在探讨“问题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域”;设计;实施
小学语文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其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任。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了教学任务完成快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常常是“我讲你听”的实施方式,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和动手探究的实践能力。“问题域”教学策略的提出,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语文教学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中“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了可行捷径。
一、“问题域”的内涵
“问题域”,是问题为主要的实施方法,具体是指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现实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关联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问题解决的动手探究。通过“问题域”的设计与实施,在教学育人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我要实践”的主体性,还可以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问题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设计“问题域”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设计问题域的依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前十年的课标认为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现在的新课标列出了文化自信、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意实践等四个方面。在设计“问题域”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这三个维度,确保“问题域”的实施能够全面覆盖教学目标。
(二)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问题域”设计的基础。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理解文本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挖掘文本中的深层含义和价值。在分析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文本解读、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设计问题域
在设计问题域时,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层次性原则:“问题域”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实质,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二是关联性原则:“问题域”中的问题应该相互关联、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是开放性原则:“问题域”中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问题域:
一是文本理解问题:针对文本的主题、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二是情感体验问题:针对文本中的情感色彩、人物形象等方面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变化。
三是思考探究问题:针对文本中的深层含义、价值观念等方面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三、“问题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一)创设情境
在实施“问题域”教学策略时,教师需要创设一个适合的教学情境。情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背景,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世界。
(二)提出问题
在创设情境之后,教师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提问、书面提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
(三)引导探究
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探究是“问题域”教学策略的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帮助他们发现文本中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四)总结反思
在探究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总结反思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回顾和思考,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帮助他们梳理学习思路、巩固学习成果。
四、案例分析
以《狼和小羊》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域”:
(一)文本理解问题: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2)小羊为什么会被狼吃掉?
(3)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和句子表现了狼的凶恶和小羊的可怜?
(二)情感体验问题:
(1)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2)如果你是小羊,你会怎么做?
(三)思考探究问题:
(1)为什么狼会找小羊的茬?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2)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强者?
通过以上“问题域”的设计与实施,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发现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结论
“问题域”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层次性、关联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文本,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在实施“问题域”教学策略时,教师需要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进行总结反思。通过“问题域”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薛丽梅,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实施问题式教学法[J].科学中国人,2019年。
[2]宋彩霞,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参考,2017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域”;设计;实施
小学语文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其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任。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了教学任务完成快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常常是“我讲你听”的实施方式,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和动手探究的实践能力。“问题域”教学策略的提出,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语文教学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中“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了可行捷径。
一、“问题域”的内涵
“问题域”,是问题为主要的实施方法,具体是指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现实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关联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问题解决的动手探究。通过“问题域”的设计与实施,在教学育人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我要实践”的主体性,还可以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问题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设计“问题域”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设计问题域的依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前十年的课标认为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现在的新课标列出了文化自信、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意实践等四个方面。在设计“问题域”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这三个维度,确保“问题域”的实施能够全面覆盖教学目标。
(二)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问题域”设计的基础。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理解文本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挖掘文本中的深层含义和价值。在分析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文本解读、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设计问题域
在设计问题域时,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层次性原则:“问题域”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实质,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二是关联性原则:“问题域”中的问题应该相互关联、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是开放性原则:“问题域”中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问题域:
一是文本理解问题:针对文本的主题、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二是情感体验问题:针对文本中的情感色彩、人物形象等方面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变化。
三是思考探究问题:针对文本中的深层含义、价值观念等方面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三、“问题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一)创设情境
在实施“问题域”教学策略时,教师需要创设一个适合的教学情境。情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背景,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世界。
(二)提出问题
在创设情境之后,教师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提问、书面提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
(三)引导探究
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探究是“问题域”教学策略的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帮助他们发现文本中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四)总结反思
在探究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总结反思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回顾和思考,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帮助他们梳理学习思路、巩固学习成果。
四、案例分析
以《狼和小羊》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域”:
(一)文本理解问题: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2)小羊为什么会被狼吃掉?
(3)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和句子表现了狼的凶恶和小羊的可怜?
(二)情感体验问题:
(1)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2)如果你是小羊,你会怎么做?
(三)思考探究问题:
(1)为什么狼会找小羊的茬?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2)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强者?
通过以上“问题域”的设计与实施,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发现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结论
“问题域”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层次性、关联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文本,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在实施“问题域”教学策略时,教师需要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进行总结反思。通过“问题域”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薛丽梅,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实施问题式教学法[J].科学中国人,2019年。
[2]宋彩霞,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参考,2017年。
- 【发布时间】2024/6/26 17:10:36
- 【点击频次】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