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双减”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作者】 宫梦娟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第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的“提质减负”问题,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开始产生。“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就成为了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双减”政策之下,教师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反思教学,切实关注学生成长,才能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教学策略
  “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让“双减”能“减”下去,让课堂教学质量能“增”上来?是我们每个一线数学老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真正把学生的过多的作业量减下去,让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起来,才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让“跑得慢”的学生“跟得上”。要实现减轻学生负担,最根本之策就在于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根据我的教学实践与总结,我觉得可运用“三优化”策略,实现减负并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为此,下面我针对“双减”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三优化”策略进行探究。
  一、以生为本——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趣味化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作为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的激发提升是结构化教学实施的第一步,教师需要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内容,充分发掘出数学知识理论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育他们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良好学习品质。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内容时,教师直接进行数字化教学,讲解数学知识理论,学生对于枯燥的学习内容是没有兴趣的。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实物模拟的形式,拿一些糖果作为数量总数,让学生进行数学除法运算,计算正确的学生就可以获得相应余数数量的糖果,通过这种糖果实物化激励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程,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2.理论联系实践,深化学习内容认知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充分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通过实践案例与知识理论的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深化对所学内容的认知理解,帮助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理论的深刻内涵,切实提升数学课堂学习效果,培育学生良好的数学学科综合素养。例如教学“千克和克”内容时,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化教学实施,以生活案例的导入,以实例化教学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知理解所学内容。教师可以拿相应的物体,让学生体会这些事物的重量,感受“千克”与“克”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内涵,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能力,培育良好的学习品质。
  3.拓展数学知识理论,运用提升实践能力。学以致用是我们开展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内容基础上,通过兴趣激发和理论与实践结合认知理解,全面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要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积极探索、积极运用,增强学生数学知识理论实践运用能力,全面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例如,“时、分、秒”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教师在组织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拓展实践运用,以生活实践运用,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进一步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升他们的实践运用效果,提升他们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4.运用新理念,构建现代教学模式。可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通过大单元整体设计、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学习等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云”课堂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整体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深度挖掘——优化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
  开发校园各类环境、设施、硬件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内学习课程与生活化学习资源。学校建立起涵盖课堂教学在内的多维立体教育体系,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增强对学生的课后服务供给,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发展。
  1.以“实用”为落脚点,搭建生活化课堂。这要求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活动,让学生爱上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融入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从而乐于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以农村、社区教学为延伸,凸显生活化课程的开放性。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念指出:“生活教育既然以社会为学校,教室的范围自然不是在房子里,而是在天地间。”这也就是说课程要以自然与社会为活教材,整合本土文化中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农村、田野、社区,将知识技能用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形成开放性的生活化校本课程。
  3.以后数学学习活动,丰富数学学习内容。课程教学是学习活动有趣、有效、有序推进的过程。学科类课程学习和运用知识,活动类课程发现和创新知识都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的。学科类和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活动共同的教学方式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活动类课程采用“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方法,不少教师认为符合这一类课程的特点,运用起来比较顺当。学科课程中,小学科学和数学的实验课以及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实验课运用这种方法也是合适的。有疑惑的是,学科课程的其他学科的教学要不要首选这种方法?回答是肯定的。新课改主张“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提倡教师要通过实践的环节了解学生的学力基础,要创设问题情境或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知识和运用尝试,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生成新的教学活动,要注重评讲和纠错等,其实这些都是在践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和“行知行”的教学思想方法。
  三、控制作业总量——优化数学作业设计
  将作业布置纳入教改、教研体系,控制学生数学作业的总量,控制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时间。
  1.基础性数学作业设计,要少而精。双减”政策要求一二年级不再留任何书面作业。因此就要做到作业的“少而精、精而有趣”,以及安排生动活泼的“口头”作业,让数学变得丰富有趣。一年级,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动口说、亲子做和大胆想三个部分等形式多样的作业。将传统的书面作业变为生动的口头作业后,数学作业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解题,而是一项项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数学游戏。减少作业时间,不只是在“量”上做简单的“减法”,而应该在“质”上求“变化”,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应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层性作业设计,要有精而准。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的要点和学生作业的反馈情况,加强作业针对性,安排分层作业,题目具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必做题,二是选做题。而选做题则相应地分为A、B C三个级别:C组作业是与课堂实例相关的基础知识练习,侧重于数学基本概念和公式的使用;B组作业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难度,出题方式较灵活且更注重对综合能力的考察;A组作业则具有更强的拓展性,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基于开放式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业分层设计允许每组学生完成作业并获得成就感。提高了自信心,进而激发各自的学习动力,逐渐缩小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
  3.弹性作业设计,要有合理性。在这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完成作业的目的应该是让“学困生”打好基础,让“中等生”有所提高,让“优等生”优化知识结构。因此,与数学学习其他环节相比较,更要创设灵活多样的作业环节,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作业有了弹性,学生就有了选择,教学也就有了针对性,减负也就落在实处。设计作业,数量上允许学生根据洗身的学习状况进行选择,作业难易程度允许学生自信选择,从而达到学困生“吃饱”,学优生“吃好”。
  四、结束语
  总之,“双减”背景下,采取“三优化”策略能有效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从而实现减负增效,减负提质,高效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董瑞华. 探究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J]. 科学中国人, 2015(11X):1.
  [2]李育英.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在教学中有效策略[J].读写算.2018(12).

  • 【发布时间】2024/9/12 16:58:26
  • 【点击频次】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