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是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观念尚未成熟,正是塑造他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是每位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关键词:思政元素;教学方法;情感教育;家校合作;批判性思维
一、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小学语文课堂在教材中挖掘思政元素,是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可以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首先,教师应对教材进行细致研读,深入理解每一篇课文的思想内涵。在研读过程中,教师应关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从中提炼出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元素。例如,一些课文可能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价值观念,这些都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次,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存在差异,因此,在挖掘思政元素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直观、生动的思政元素,如通过讲述英雄故事、描绘美丽景色等方式,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感;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选择一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思政元素,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政元素。例如,可以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组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将思政元素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在挖掘思政元素时,还应注重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思政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它应该与语文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因此,在挖掘思政元素时,教师应注重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将其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
最后,教师在挖掘思政元素时,还应注重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代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思政元素不断涌现,教师应及时关注并引入到教学中,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在教材中挖掘思政元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并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代精神,才能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小学语文课堂在植入思政教育时,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至关重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更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下是一些建议:
(一)采用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中,亲身体验和感悟思政教育的意义。例如,在讲述爱国主义故事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英雄人物的行为,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
(二)运用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思政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教师可以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思政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深化对思政教育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思政素养。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融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思政教育内容以更加直观、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述革命历史时,可以播放相关的纪录片或影片片段,让学生在视听享受中了解历史、感悟精神。
(四)开展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讨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分享观点,从而深化对思政教育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结合实践活动进行思政教育
实践活动是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思政教育的意义。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认识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小学语文课堂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手段、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以及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三、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导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植入思政教育时,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取向。以下是一些建议,以指导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更好地实施情感教育和价值引导:
(一)深入挖掘文本情感价值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价值。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元素和价值观。例如,通过解读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感、亲情友情、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
(二)创设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文本中的情感价值,教师可以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例如,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播放感人的视频片段、组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增强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分享
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分享,让他们讲述自己在阅读文本或参与活动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感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让他们在交流中深化对思政内容的理解。
(四)结合生活实例进行价值引导
思政教育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教师在植入思政教育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现象和价值观。例如,可以选取社会热点事件或身边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成长。对于学生在情感上遇到的困惑或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关注和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健康成长。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引导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植入思政教育的关键。通过深入挖掘文本情感价值、创设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分享、结合生活实例进行价值引导以及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成长等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思政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四、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进思政教育
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这不仅可以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还能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以下是一些建议,以指导如何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定期分享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尤其是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家长也应积极向教师反馈学生在家的行为和思想动态,以便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状况。双方可以通过电话、微信、家长会等方式建立定期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
(二)明确家校合作的目标
教师和家长应共同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确保双方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保持一致。教师可以向家长介绍学校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组织亲子活动增进感情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如家长会、亲子阅读、家庭作业共同完成等,让家长和学生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机会。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还能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和问题,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四)共同制定学习计划
教师可以与家长一起制定学生的学习计划,确保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能得到充分的思政教育。家长可以监督孩子按时完成学习计划,并关注孩子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进步和变化。同时,家长也可以向教师提供孩子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五)加强资源共享和互补
学校和家庭在教育资源上各有优势,双方应加强资源共享和互补。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的思政教育资源和课程,而家庭则可以提供温馨的学习环境和亲情支持。双方可以通过合作开展一些特色活动或项目,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活动
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如校园文化节、主题班会等,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成果。这不仅可以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和支持,还能让家长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来。
综上所述,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明确合作目标、组织亲子活动、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加强资源共享和互补以及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等方式,可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五、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至关重要。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以下是一些建议,以指导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一)鼓励提问与质疑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质疑,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对于课文中的观点、事件或人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引导他们通过思考和讨论寻找答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能增强他们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二)分析文本中的多元观点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涉及多种观点和立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不同观点,比较它们的异同,并思考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和分析,学生可以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组织辩论与角色扮演
辩论和角色扮演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辩论主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和反驳,这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口才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和立场,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并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引导学生评价作品与观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作品或观点进行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鉴赏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让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评价和分析,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五)提供思维训练与策略指导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训练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提高批判性思维的水平。例如,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和分析逻辑谬误、如何运用事实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等。通过这些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植入思政教育需要语文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加强家校合作,以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得到全面的思政教育,为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思政元素;教学方法;情感教育;家校合作;批判性思维
一、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小学语文课堂在教材中挖掘思政元素,是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可以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首先,教师应对教材进行细致研读,深入理解每一篇课文的思想内涵。在研读过程中,教师应关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从中提炼出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元素。例如,一些课文可能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价值观念,这些都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次,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存在差异,因此,在挖掘思政元素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直观、生动的思政元素,如通过讲述英雄故事、描绘美丽景色等方式,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感;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选择一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思政元素,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政元素。例如,可以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组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将思政元素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在挖掘思政元素时,还应注重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思政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它应该与语文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因此,在挖掘思政元素时,教师应注重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将其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
最后,教师在挖掘思政元素时,还应注重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代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思政元素不断涌现,教师应及时关注并引入到教学中,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在教材中挖掘思政元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并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代精神,才能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小学语文课堂在植入思政教育时,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至关重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更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下是一些建议:
(一)采用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中,亲身体验和感悟思政教育的意义。例如,在讲述爱国主义故事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英雄人物的行为,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
(二)运用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思政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教师可以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思政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深化对思政教育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思政素养。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融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思政教育内容以更加直观、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述革命历史时,可以播放相关的纪录片或影片片段,让学生在视听享受中了解历史、感悟精神。
(四)开展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讨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分享观点,从而深化对思政教育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结合实践活动进行思政教育
实践活动是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思政教育的意义。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认识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小学语文课堂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手段、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以及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三、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导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植入思政教育时,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取向。以下是一些建议,以指导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更好地实施情感教育和价值引导:
(一)深入挖掘文本情感价值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价值。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元素和价值观。例如,通过解读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感、亲情友情、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
(二)创设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文本中的情感价值,教师可以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例如,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播放感人的视频片段、组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增强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分享
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分享,让他们讲述自己在阅读文本或参与活动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感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让他们在交流中深化对思政内容的理解。
(四)结合生活实例进行价值引导
思政教育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教师在植入思政教育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现象和价值观。例如,可以选取社会热点事件或身边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成长。对于学生在情感上遇到的困惑或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关注和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健康成长。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引导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植入思政教育的关键。通过深入挖掘文本情感价值、创设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分享、结合生活实例进行价值引导以及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成长等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思政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四、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进思政教育
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这不仅可以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还能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以下是一些建议,以指导如何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定期分享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尤其是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家长也应积极向教师反馈学生在家的行为和思想动态,以便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状况。双方可以通过电话、微信、家长会等方式建立定期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
(二)明确家校合作的目标
教师和家长应共同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确保双方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保持一致。教师可以向家长介绍学校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组织亲子活动增进感情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如家长会、亲子阅读、家庭作业共同完成等,让家长和学生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机会。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还能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和问题,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四)共同制定学习计划
教师可以与家长一起制定学生的学习计划,确保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能得到充分的思政教育。家长可以监督孩子按时完成学习计划,并关注孩子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进步和变化。同时,家长也可以向教师提供孩子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五)加强资源共享和互补
学校和家庭在教育资源上各有优势,双方应加强资源共享和互补。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的思政教育资源和课程,而家庭则可以提供温馨的学习环境和亲情支持。双方可以通过合作开展一些特色活动或项目,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活动
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如校园文化节、主题班会等,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成果。这不仅可以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和支持,还能让家长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来。
综上所述,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明确合作目标、组织亲子活动、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加强资源共享和互补以及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等方式,可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五、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至关重要。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以下是一些建议,以指导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一)鼓励提问与质疑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质疑,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对于课文中的观点、事件或人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引导他们通过思考和讨论寻找答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能增强他们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二)分析文本中的多元观点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涉及多种观点和立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不同观点,比较它们的异同,并思考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和分析,学生可以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组织辩论与角色扮演
辩论和角色扮演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辩论主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和反驳,这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口才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和立场,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并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引导学生评价作品与观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作品或观点进行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鉴赏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让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评价和分析,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五)提供思维训练与策略指导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训练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提高批判性思维的水平。例如,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和分析逻辑谬误、如何运用事实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等。通过这些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植入思政教育需要语文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加强家校合作,以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得到全面的思政教育,为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发布时间】2024/9/12 17:03:32
- 【点击频次】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