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入家国情怀品质教育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立德树人”为当今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因此当前教育领域也愈发注重学生人文情感方面的培养。高中阶段的历史课堂教学若想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任务,就需要关注对学生在家国情怀方面的培养,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之外,更要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与社会所需的人。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入策略,以期能够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渗透;策略分析
高中历史课标明确指出,家国情怀是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品质。而中国自古以来就宣扬家国同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更加信任祖国,热爱祖国。“精忠报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反映出了强烈的家国情怀,这些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都得到了凸显。而高中历史教师更应该创新理念,积极采取多重手段,注重对家国情怀的教育,从更深的层次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入原则
(一)注重启发与诱导
简单而言,就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参与度,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掌握知识和本领。启发诱导是历史课堂上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欲望和兴趣,但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也要相应地改变教学的侧重点。如高一的学生历史知识积累得并不是很丰富,在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上也缺乏理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史实的讲述,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而高三的学生历史知识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历史知识,价值观也相对成熟,教师就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思维的拓展上。主要还是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便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家国情怀的渗透更加灵活,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常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问题引导法、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等。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要多注意对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渲染,这是渗透家国情怀的主要途径。
(三)浸润式原则
具体而言,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过程中,不仅要站在教师的立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应该基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对人文精神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基于个体差异性,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个人接受能力等都是有差异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注重教学手段的选择,没有将学生的个体差异纳入考虑范围,也就会使家国情怀的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只有正确把握好学生的特征,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家国情怀的渗透,也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这种情感教育。另外,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也是不可忽略的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备课前就要对班上学生的整体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渗透教育的提升。
二、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入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历史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材讲述了很多的历史事件,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无非就是走马观花,也只是对高考的知识点会去记忆和背诵,对历史事件本身并不会进行太过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当然,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教师若想通过简单的学习过程就想完成家国情怀的渗透,这是不可能的,如若执意如此,教学效果也不会明显。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完全实现家国情怀的渗透,还需要学生去“身临其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境带入,促使学生得到相应的启发和感悟,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历史教师就可以将其引入历史课堂上,为学生搜寻相关的电视剧选段、图片等渲染课堂上的氛围,为学生创设出历史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从而完成家国情怀的渗透。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抗日战争等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源,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国在当时受到的迫害以及中华儿女居心抗日的决心,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落后就要挨打”,同时,教师也要注重相应的引导,即国和家本就是一体的,没有国自然也就没有家,我们要向这些烈士先辈学习,坚定信念。在历史情境的支撑下,学生的亲身体验好过教师口头讲述情感教育说教千倍万倍。
(二)注重乡土教育,家国情怀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若想渗透家国情怀,也可以从小的方面入手,即结合教学内容融入乡土教育的内容。生而为人,总有自己的感情,不管身在何处,我们的内心深处永远都在思乡、怀乡,往往这种对自己家乡的关心和热爱会逐渐上升到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责任与使命。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对乡土教育的弘扬,实现与家国情怀的衔接。例如,在教学中国近代史时,教师可针对其中一些著名战役和现存的一些红色文化景点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开展乡土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在每年的清明节去烈士陵园祭拜,或是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遗留下来的民间古迹等。
(三)深入挖掘历史教材,探寻家国情怀的根基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材理论性与科学性并存,历史知识也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讲解教材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去连接过去与未来,牢记历史,深刻地反思现在,并展望未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使学生理性爱国,帮助学生形成开放的、理性的爱国情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除了要利用教材原本的编排和结构,还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政治形成,就一些历史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交流和探讨,如工业为何落后于西方国家,为何我国的文化发展远超于西方等,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这项教育工作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教师一定要避免对学生们采取粗暴、生硬灌输价值观的行为,可以尝试结合学生们实际生活运用品评历史的方法,并且在日常为他们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氛围,通过这种无形的影响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冯富玉.家国情怀渗透高中历史教学的原则[J].品位经典,2020(04):51-52.
[2]王艳.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湖北教育,2020(07):120.
[3]张燕欣.家国情怀融入高中历史历史教学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7):44-45.
[4]徐立博.高中历史融入家国情怀的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教师,2020,22(01):225.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渗透;策略分析
高中历史课标明确指出,家国情怀是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品质。而中国自古以来就宣扬家国同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更加信任祖国,热爱祖国。“精忠报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反映出了强烈的家国情怀,这些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都得到了凸显。而高中历史教师更应该创新理念,积极采取多重手段,注重对家国情怀的教育,从更深的层次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入原则
(一)注重启发与诱导
简单而言,就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参与度,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掌握知识和本领。启发诱导是历史课堂上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欲望和兴趣,但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也要相应地改变教学的侧重点。如高一的学生历史知识积累得并不是很丰富,在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上也缺乏理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史实的讲述,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而高三的学生历史知识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历史知识,价值观也相对成熟,教师就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思维的拓展上。主要还是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便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家国情怀的渗透更加灵活,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常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问题引导法、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等。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要多注意对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渲染,这是渗透家国情怀的主要途径。
(三)浸润式原则
具体而言,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过程中,不仅要站在教师的立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应该基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对人文精神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基于个体差异性,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个人接受能力等都是有差异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注重教学手段的选择,没有将学生的个体差异纳入考虑范围,也就会使家国情怀的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只有正确把握好学生的特征,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家国情怀的渗透,也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这种情感教育。另外,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也是不可忽略的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备课前就要对班上学生的整体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渗透教育的提升。
二、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入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历史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材讲述了很多的历史事件,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无非就是走马观花,也只是对高考的知识点会去记忆和背诵,对历史事件本身并不会进行太过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当然,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教师若想通过简单的学习过程就想完成家国情怀的渗透,这是不可能的,如若执意如此,教学效果也不会明显。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完全实现家国情怀的渗透,还需要学生去“身临其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境带入,促使学生得到相应的启发和感悟,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历史教师就可以将其引入历史课堂上,为学生搜寻相关的电视剧选段、图片等渲染课堂上的氛围,为学生创设出历史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从而完成家国情怀的渗透。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抗日战争等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源,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国在当时受到的迫害以及中华儿女居心抗日的决心,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落后就要挨打”,同时,教师也要注重相应的引导,即国和家本就是一体的,没有国自然也就没有家,我们要向这些烈士先辈学习,坚定信念。在历史情境的支撑下,学生的亲身体验好过教师口头讲述情感教育说教千倍万倍。
(二)注重乡土教育,家国情怀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若想渗透家国情怀,也可以从小的方面入手,即结合教学内容融入乡土教育的内容。生而为人,总有自己的感情,不管身在何处,我们的内心深处永远都在思乡、怀乡,往往这种对自己家乡的关心和热爱会逐渐上升到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责任与使命。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对乡土教育的弘扬,实现与家国情怀的衔接。例如,在教学中国近代史时,教师可针对其中一些著名战役和现存的一些红色文化景点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开展乡土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在每年的清明节去烈士陵园祭拜,或是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遗留下来的民间古迹等。
(三)深入挖掘历史教材,探寻家国情怀的根基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材理论性与科学性并存,历史知识也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讲解教材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去连接过去与未来,牢记历史,深刻地反思现在,并展望未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使学生理性爱国,帮助学生形成开放的、理性的爱国情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除了要利用教材原本的编排和结构,还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政治形成,就一些历史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交流和探讨,如工业为何落后于西方国家,为何我国的文化发展远超于西方等,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这项教育工作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教师一定要避免对学生们采取粗暴、生硬灌输价值观的行为,可以尝试结合学生们实际生活运用品评历史的方法,并且在日常为他们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氛围,通过这种无形的影响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冯富玉.家国情怀渗透高中历史教学的原则[J].品位经典,2020(04):51-52.
[2]王艳.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湖北教育,2020(07):120.
[3]张燕欣.家国情怀融入高中历史历史教学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7):44-45.
[4]徐立博.高中历史融入家国情怀的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教师,2020,22(01):225.
- 【发布时间】2024/9/12 17:11:37
- 【点击频次】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