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智慧的结晶,对现代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引导初中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促进其思想文化素养提升,使学生成为有着高尚品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如何创新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上结合现代文化进行课程内容创新,还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思考如何进行更加清晰的现代化解读,使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焕发新的活力。
一、传统文化教育概述
传统文化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系统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它涵盖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历史传统、道德规范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里,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功效不言而喻。首先,它构成了语文教育的核心部分,透过研究这些传统文化,学生们能够更深入的领会并体验到语文课本所包含的丰富文化精神,从而增强他们对于课本的领会与掌控的技巧。其次,学习古代文化能够帮助他们增强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这样他们就能体验古代诗人的心境和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学水平。此外,古代文化还能够塑造他们的人格品质和伦理观念,借由阅读古代文献和古代文化经典,他们能够吸收其中的伦理启示和生活哲理,从而增强他们的伦理品质和人格魅力。另外,学习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文化自尊心和民族归属感。透过深度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学生们能够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并建立正确的民族归属观。最后,传统文化也能刺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智慧和思考,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并提升他们的全面素质和创新才能。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涵盖了提高对课本的理解力、塑造审美品味和道德修养、加强对文化的自豪感和对民族的归属感,以及激励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等诸多领域。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教师应转变错误的思想观念,秉持着与时俱进的原则落实各项教学工作,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传统文化教学,精心筛选教学内容,深层次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了解教材中哪些语句涉及传统文化,哪个片段与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关联,对此进行多角度探究,确保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出自身作用。并且,初中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改变以往松懈、懒怠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愿意全神贯注听讲,引导学生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师应转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工作纳入重要事程,不断分析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应具有哪些良好的思想品德,对其展开积极培养,多角度阐明文本内容,适当融入诙谐的语言,避免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感到枯燥。
(二)引申传统文化的传统节日,探究当代民俗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传统节日与当代民俗文化,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现代文化的特点。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介绍春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解释这些习俗的意义;在创新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这些传统习俗在当代社会的演变和现状。例如,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讨论现代社会春节期间的新习俗,如网络拜年、电子红包、春节旅行等,比较这些新习俗和传统习俗的异同。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如科技发展、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改变。上述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加强活动开展,注重研教结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和文本,还应充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发挥研教结合、知行合一、启智增慧的作用,达到寓教于乐、丰富体验、心领神会的目的。学校可以开展主题鲜明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达到以活促教的目的;可以组织内容丰富的竞赛,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可以开展针对性强的主题研修活动,达到有的放矢、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目的;可以开展追求实效的课题研究活动,起到“以研促教、成果共享,培养更多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大面积提升育人质量”的作用。
(四)小组合作研究,增强文化认同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关键,不在于思想文化理论的灌输,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传统文化对自身学习成长的重要性,让学生认同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从而主动地学习、吸收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思维认知体系的组成部分,为学生良好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在课上组织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活动,在围绕文章思想主题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讨论中相互交换意见,完成知识互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五)创新教学理念,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教学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除了要与语文课本上的内容相联系,还要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既可以有效地扩展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另外,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教育平台保存下来,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们放学后就可以反复地观看,这既可以加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可以在多媒体辅助的教学中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直观的认识,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良好渗透。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既有意义又有挑战性的工作,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善于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满足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让学生能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郭兴福.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措施[J].学周刊,2023(03):130-132.
[2]刘正.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教育,2014(04):35-35.
[3]宋宏耕.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家庭教育,2022(16):48-49
- 【发布时间】2024/10/12 10:19:37
- 【点击频次】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