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构建综合性课程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结合农村学校实际与人教版教材内容构建综合性课程的有效方法。通过分析构建综合性课程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并提出具体的教学实施路径,旨在为农村学校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综合性课程;构建;有效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再局限于“唯课本是教”的传统做法,而是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式方法的创新,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别是在农村学校,由于资源相对有限,如何有效构建综合性课程,提升育人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几年教学中,我在新课标“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理念引领下开启了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模式探求之旅,获得了这样一些收获。
一、构建综合性课程的必要性
(一)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科目,其建构综合性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品德素养的提升、道德践行能力的发展和法制意识的提高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构建综合性课程能够打破学科壁垒,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发展中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
(二)应对社会变革的需求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多元化价值观和网络环境复杂性对青少年产生深远影响。构建综合性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独立思索和自主判断的道德实践技能,以应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
(三)农村学校资源有限的现状
农村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相对匮乏,构建综合性课程能够充分利用有限资源,通过跨学科融合、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构建综合性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
新课程在深度改革推进中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有较强的道德、法制实践能力。而构建综合性课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在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中强调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在提升学生道德素养过程中强调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教材内容与生活经历相结合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行为。这是建构主义理论最有影响力的学习观点。其认为学习有效展开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互动、与教材对话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综合性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真实的学习环境和道德实践平台,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建构,提高学习效果。
(三)综合素质教育理念
综合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构建综合性课程能够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和提供多种道德综合性实践机会,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构建综合性课程的有效路径
积极探寻有效教学路径是为了让综合性课程得到更多人脉支持,让学生更积极参与。传统“以宣代教”在如今学生学习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显然再难获得较好的教学有效性,唯有创新实施路径和方法才能再获新收益。
(一)创新教学模式,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当前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应灵活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丰富过程实施手段和内容,提高学生主体性,让他们更专注。例如,在学习《诚实守信》一课时为了使课堂新颖教师可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校园、班级学生身边的生动案例,课堂展开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实施,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二)结合时事政治,丰富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而建构综合性课程,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以此增强育人内容的时效性。例如,在教学《网上交友新时空》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整合在课堂中,播放热点录像,引导学生对话探讨,促进他们理解,以提高法治意识。
(三)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增强课程的综合性
在建构综合性课程时,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形成综合性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例如,在学习“美好集体有我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引入历史学科中的集体愿景概念,通过展示集体活动画面图片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组成集体、形成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同时,可组织学生参与团队拓展训练等活动将教材内容与体育实践相结合,这样既开展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又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沟通技能,实现了“一教多收”的效果。
(四)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道德与法治应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模拟法庭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公益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践行能力。
(五)完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构建综合性课程需要完善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评价工具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以鼓励他们在不同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注重最终的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构建综合性课程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育人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对社会变革、提高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和人教版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和完善评价体系,不断探索构建综合性课程的有效路径和实施手段,为学生在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艳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名师在线,2020年。
[2]陈福喜,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黑河教育,2019年。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综合性课程;构建;有效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再局限于“唯课本是教”的传统做法,而是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式方法的创新,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别是在农村学校,由于资源相对有限,如何有效构建综合性课程,提升育人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几年教学中,我在新课标“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理念引领下开启了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模式探求之旅,获得了这样一些收获。
一、构建综合性课程的必要性
(一)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科目,其建构综合性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品德素养的提升、道德践行能力的发展和法制意识的提高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构建综合性课程能够打破学科壁垒,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发展中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
(二)应对社会变革的需求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多元化价值观和网络环境复杂性对青少年产生深远影响。构建综合性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独立思索和自主判断的道德实践技能,以应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
(三)农村学校资源有限的现状
农村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相对匮乏,构建综合性课程能够充分利用有限资源,通过跨学科融合、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构建综合性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
新课程在深度改革推进中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有较强的道德、法制实践能力。而构建综合性课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在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中强调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在提升学生道德素养过程中强调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教材内容与生活经历相结合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行为。这是建构主义理论最有影响力的学习观点。其认为学习有效展开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互动、与教材对话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综合性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真实的学习环境和道德实践平台,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建构,提高学习效果。
(三)综合素质教育理念
综合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构建综合性课程能够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和提供多种道德综合性实践机会,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构建综合性课程的有效路径
积极探寻有效教学路径是为了让综合性课程得到更多人脉支持,让学生更积极参与。传统“以宣代教”在如今学生学习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显然再难获得较好的教学有效性,唯有创新实施路径和方法才能再获新收益。
(一)创新教学模式,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当前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应灵活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丰富过程实施手段和内容,提高学生主体性,让他们更专注。例如,在学习《诚实守信》一课时为了使课堂新颖教师可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校园、班级学生身边的生动案例,课堂展开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实施,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二)结合时事政治,丰富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而建构综合性课程,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以此增强育人内容的时效性。例如,在教学《网上交友新时空》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整合在课堂中,播放热点录像,引导学生对话探讨,促进他们理解,以提高法治意识。
(三)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增强课程的综合性
在建构综合性课程时,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形成综合性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例如,在学习“美好集体有我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引入历史学科中的集体愿景概念,通过展示集体活动画面图片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组成集体、形成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同时,可组织学生参与团队拓展训练等活动将教材内容与体育实践相结合,这样既开展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又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沟通技能,实现了“一教多收”的效果。
(四)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道德与法治应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模拟法庭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公益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践行能力。
(五)完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构建综合性课程需要完善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评价工具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以鼓励他们在不同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注重最终的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构建综合性课程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育人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对社会变革、提高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和人教版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和完善评价体系,不断探索构建综合性课程的有效路径和实施手段,为学生在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艳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名师在线,2020年。
[2]陈福喜,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黑河教育,2019年。
- 【发布时间】2024/10/18 15:03:52
- 【点击频次】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