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作者】 王春梅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城东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科学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综合能力的关键要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强化其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实情,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探究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提升路径。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科学;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是一门对学生思维、实验探究和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教学旨在培养其科学意识,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发现、探究问题的能力,学会采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科学核心素养理念也成为素质教育开展的关键,为了让小学科学顺利发展素质教育,就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能力等科学核心素养[1]。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若想有效提高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就要在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密切联系生活引导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创新科学实验改变学生科学观念、思维,整合地方资源了解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2]。通过优化教学模式,围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其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有利于提升其科学核心素养。
  一、设计科学情境,提高科学精神素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若想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要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小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时期,教师可以利用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科学情境,吸引其注意力,使其主动了解科学、学习科学,激发其科学探索精神[3]。
  比如,在《健康的土地》教学中,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动植物主要栖息地,而土壤质量对生物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土地健康问题。这时教师可以设计科学情境,开展污染土地与健康土地对比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健康的土地的重要性。首先,在多媒体展示健康土地上的蔬菜水果图片和污染土地上的蔬菜水果图片,让学生观察两张图片有何不同,营造良好的科学探究情境,观看图片可以给学生感官刺激,吸引其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可发现,健康土地上的蔬菜和水果丰富、颜色鲜明,而污染土地蔬菜水果较少。其次,提出问题:同学们,是什么污染了土地?如何改善污染的土地?如何维持土地的健康?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其积极思考和探究。学生们都能回答第一个问题,认为乱扔垃圾、乱砍滥伐和排放污染物严重危害土地。但对污染土地的改善、维持土地健康方面缺乏一定的了解。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调查,了解农村有机蔬菜种植和土壤管理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农村有机蔬菜土地保护和垃圾治理、合理施肥、合理排放污染物的关系。调查时间为1周,根据调查结果,小组合作,写出改善污染土地和维持土地健康的计划书,并上台汇报。最后,教师让学生构想和描绘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和总结,总结出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健康的土地和多样的生物是理想家园的主要元素,要想保护土地,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尽量骑电车或自行车,坚持垃圾分类,保护树木、花草,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和水资源污染,进而维持土地健康,也能保证生物的健康。由此一来,通过设计科学情境,使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了解环境现状,也掌握了改善生态环境的科学知识,促使科学精神,深刻意识到保护环境、地球的重要性,坚持以身作则保护环境,从而实现科学精神素养的提高。
  二、创新科学实验,提高科学方法素养
  科学方法是指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研究方法与技能,包括观察、实验、测量、记录、分析与推理等,通过科学方法深入认识到科学原理和知识。小学科学是一门创造性、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以培养和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宗旨,当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探知兴趣时,可以引导其亲自动手操作,探索科学的奥秘,有利于提升其科学方法素养。因此,教师不能沿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而是创新科学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利用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实验器材,激发学生操作兴趣,使科学实验课堂成为创新乐园,让学生在操作中对科学知识产生深刻的认知,掌握研究方法与技能,提高科学方法素养。
  例如,在《七色光》教学活动中,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光的传播途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对光的颜色的认识,加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首先,教师出示彩虹图片,让学生回忆彩虹出现的情景,提出问题:“是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彩虹?”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彩虹出现是有一定的天气条件的。若学生不能回答出问题,则指导其观察图片,使其发现图片上不仅有彩虹,还有阳光和水雾。其次,了解彩虹产生的主要条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制造彩虹,教师开展彩虹实验,让学生观看,选择阳光较好的时间,采用小型喷雾器背对太阳,向前上方喷雾,水雾中出现隐隐约约的彩虹。这时,教师则引出七色光的知识,向学生讲解白光是由不同的色光合成的。在知识讲解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合作进行实验,向其发放一面小镜子,让其在课后时间用一面镜子制作出彩虹,指导其将镜子斜放在水面上,并侧面向着日光,可以将彩虹映射在墙上。最后,教师让学生动脑思考如何将七色光合成白光,并说出想法、动手操作、实验验证。有的学生提出在旋转陀螺上画出七种颜色,让陀螺旋转起来后,可以看到白光;也有学生提出将七种颜色的光照在一起,可以产生白光。通过学生自主操作、实验,充分验证白光是由七色光组合而成。
  三、整合地方资源,提高科学态度素养
  单纯依靠课内的科学课本知识,是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还需要加强课外科学资源的整合,尤其是农村小学地方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给学生发现和探究,进而提升其科学素养。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整合地方资源,开展农村大自然生态实地考察活动,将课堂搬进大自然,让学生自由遨游在大自然中,积极投入科学探究和学习,并带着问题对大自然观察和分析,进而得出正确的科学理论[4]。
  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教学活动中,本节课主要揭示大自然的植物具有生物钟,但是在课堂上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并不能充分理解植物的生物钟原理。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带领其观察种植户种植的太阳花或路边牵牛花昼夜变化情况,以此作为观察对象,制定观察计划,记录不同植物开花时间,并作出总结。学生可以用手机或数码相机拍摄白天和夜晚植物的状态,并写下观察日记。此外,教师鼓励学生选择一种夜间开花的植物进行观察,农村大自然生态环境常见的夜间开花的植物包括丝瓜花、紫茉莉等,学生可以观察该类植物夜间开花情况,用手机或相机录制夜间花瓣开合或叶片张合过程,思考植物为什么要选择不同开花时间,并搜集相关资料或访问有关植物种植农户,作出总结。又例如,在《庞大的“家族”》教学活动中,在农村生活的学生可以看到许多昆虫,包括地上跑的、树上飞的等,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具有庞大家族的昆虫都有哪些?学生列举了蜜蜂、蚂蚁、蝴蝶、甲虫等,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该类昆虫,教师可以充分整合地方资源,组织学生做一个昆虫观察日记,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蜜蜂、蝴蝶等昆虫的生长繁殖、生活习性的特点,找出蜜蜂和蝴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思考两种昆虫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了解数量庞大的昆虫的共同特点。通过整合地方科学资源,可以使学生养成用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面对身边的各种事物,探寻真理,认识科学本质,逐渐形成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科学态度素养。
  四、密切联系生活,提高科学习惯素养
  科学教学是帮助学生通过对生活现象、事物观察,了解蕴含的科学现象,并自主思考与探究,获取科学真理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有效结合科学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逐渐增强科学探索能力,并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将科学知识联系或用于生活实际,形成良好的科学应用习惯,提高科学习惯素养,为今后深入学习科学知识奠定良好基础。
  在《制作汽水》教学活动中,学生已经从前两课学习了生活中物质的化学变化,了解到物质变化与生活具有密切联系。为了让学生学会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教师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自制柠檬汽水”,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首先,让学生收集和阅读资料,了解可口可乐、雪碧工厂制作汽水的原理,发现汽水中的气泡是由二氧化碳产生,掌握汽水制作具备的一定条件。其次,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汽水,从家中找到白醋、水、小苏打、糖四种材料,思考哪种材料混合后才能产生二氧化碳,鼓励其分别将两种物质取出一定量进行混合,观察是否产生气泡,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以明确产生二氧化碳的材料。最后,教师播放汽水制作的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的演示步骤进行操作,将柠檬切开,并把柠檬汁挤进杯子里,倒入冷开水,依次加入小苏打、糖,适当提醒学生柠檬汁与小苏打的配比为1:1,随意增加用量可能会影响效果,盖住杯盖,上下晃动杯子,品尝自制的柠檬汽水,并对比雪碧汽水,分享自己的感受。通过将科学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用科学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生活常识,这不仅掌握了教学知识,还丰富生活经验,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其科学应用意识,逐渐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提升科学习惯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过程中,教师在立足于新课改教学理念和要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科学知识。教师可以从实验操作、教学情境、生活联系、地方资源方面开展科学教学,使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能力和科学应用习惯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榕.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情境创设策略[J].亚太教育,2022,(24):166-168.
  [2]许丽明.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途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1,(92):7-9.
  [3]杨飞.核心素养背景下科学过程性评价路径探析——以“集星超市”评价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3,(15):13-15.
  [4]梁东红.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实施路径[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3,(5):76-80.
  • 【发布时间】2024/10/18 15:06:11
  • 【点击频次】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