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李淑兰

【机构】 四川省大竹县职业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小断深入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坚定理想信念。
  关键词:历史教学;家国情怀;策略探讨
  家国情怀通常指的是在学习及探索历史的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人文追求,是个人对国与家的基本情感,也是个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及精神信仰,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及爱国情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正在朝着育人、育德的方向发展,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正是其重要体现。教师应该致力于实现核心素养培养与历史学科教学活动的同步进行,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作为发展其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推动历史学科教学改革进程。
  一、结合教材内容,做好家国情怀渗透
  纵观高中历史教材即可发现,教材中具有较为丰富的历史素材,而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想在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家国情怀,教师自然需要深入历史教材,从教材着手来挖掘其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因素,从而有效提升渗透效果。具体而言,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准确认识家国情怀渗透的重要性,并且在课程实践期间借助有效教学策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以此来激活学生对民族及国家的认同感,这样就能不断升华学生家国情怀。
  二、营造良好氛围,注重环境熏陶
  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是高中历史教师立足新课标指引强化对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氛围的影响,只有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才能给予学生正向的感染和熏陶。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和促进家国情怀培养目标有效化达成之间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来积极营造较为浓厚的家国情怀培养环境氛围,从而让学生目之所及都是关于家国情怀培养主题元素,真正让每个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正向的感染和熏陶.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培养。
  三、结合内容创设情境,深入感悟民族文化
  民族的立根之本是文化,文化不仅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历史,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因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应该从引导其感受历史文化入手,让其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培养其良好的文化自信和爱国精神,由此衔接家国情怀培养。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蕴含着绚烂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将这些文化资源作为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素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围绕相关内容创设文化情境,引导学生透过知识表面对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展开深入思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助力家国情怀的形成。
  四、拓深史料文化,提炼爱国精神
  在讲解历史问题时,囿于教材、相关史料,教师需要围绕“家国情怀”主题教学,给予补充。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爱国人物,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成为爱国教育的典范。如抗击倭寇的郑成功,禁烟的林则徐,以发展民族工业来救亡图存的左宗棠等。针对“虎门销烟”事件,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呈现当时英国对中国进行鸦片贸易的相关数据,不仅导致中国黄金、白银流出,更让中国人在吸食鸦片中丧失意志力。林则徐谏言,向道光皇帝解释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并强烈要求禁烟。通过“虎门销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禁烟运动中。同样,在讲解“辛亥革命”时,教师为学生搜集相关史料,探究辛亥革命的起因。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让学生了解其意义,再延伸《辛丑条约》相关史料,让学生体认清政府的腐朽,人民民不聊生,内忧外患,激发广大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寻求救国之路。从这些不平等条约中,让学生看到国家领土被割让,国家主权被践踏的耻辱,无形中激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围绕人物引入典故,提升家国社会认知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引导学生形成家国情怀的重要一环,其本质为矢志不渝地坚持真理与正义,积极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纵观我国历史发展进程,其中涌现了许多为社会发展与改革做出努力的杰出人物,这些历史人物或发起变法、改革,或组织革命和相关行动。在众多推进社会发展的历史事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这些人物的共同点都是心系天下,具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品质,在家国情怀教育中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聚焦于此,教师应该注重在历史长河中挖掘致力于社会改革的人物,给学生分享这些人物的历史典故,讲述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探究其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程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家国情怀培养目标。
  六、聚焦历史事件,挖掘家国情怀
  在历史学科,历史事件是构成历史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教师要善于挖掘蕴含其中的家国情怀。例如,在讲解“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时,关于鼎盛,主要讲解“康乾盛世”和“疆域拓宽”两项内容。其中,围绕“疆域”话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了解清朝的疆域版图以及边疆的管辖方式,尤其是台湾、钓鱼岛等部分,清朝中期,“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在管辖方式上,康熙年间,设台湾府;光绪年间,台湾正式建省,让学生体认中国版图的完整性,更让学生明白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历史意义。同样,在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时,该单元涉及的知识点较为细碎,教师要着重厘清当时的历史背景,通过引用相关史料,介绍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多个民族间往来密切,让学生体认民族融合与凝聚,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
  七、开展历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家国情怀
  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当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再受应试教学理念的限制,积极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之情和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被弱化,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逐步凸显出来,这不仅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信、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也促进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将家国情怀和高中历史教学融合在一起,教师必须突破“教师主讲,学生听学”的教学模式,灵活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的历史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循序渐进地了解历史知识、提升家国情怀。
  八、改进评价方案,强化评价督促
  全面转变评价的方案,有效注重评价督促作用的发挥.是高中历史教师全面提升家国情怀培养质量的有效实现路径。也是激发学生对家国情怀培养主题内容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重要策略选择。而从当前的历史课程教学评价情况来看,存在评价的组织方式单一化、组织模式固定化,且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突出问题,使得评价督促作用的发挥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需要每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充分立足当前评价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并结合家国情怀培养工作的基本要求,合理地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有效提升评价的客观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家国情怀主题内容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家国情怀培养目标的高质量达成。
  总之,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根据上述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历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怀,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当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工作者应结合课程标准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这一问题继续思考,并通过改进教学实践来进一步提升家国情怀素养涵育的有效性,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新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03):73-74.
  [2]魏晓东.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J].基础教育论坛,2023(07):74-75.

  • 【发布时间】2024/10/18 15:07:25
  • 【点击频次】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