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发现的教学之匙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本文探讨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人教版教材与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再发现的教学之匙。文章从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发现的现实意义出发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策略,并通过《勾股定理》与《平行线的性质》两个具体教学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实践中落实这些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再发现;经历;教学之匙
让学生经历数学实践是体验式教学法的重要方法和追求。而经历数学再发现、再创造则是体验式教学追求的终标目标。在全面践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标实践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是数学课程理所当然的教学担当。为了更有效地培养这一发现经历所需的高阶思维,就必须采取不同寻常的教学之匙。在这几年教研中我加大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发现的教学之匙的探索,获得了这样一些收获。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发现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深度理解与长期记忆
数学再发现的过程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比被动接受知识更能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定理的证明、问题的求解等过程,能够建立起更加牢固的知识结构,形成长期记忆。
(二)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和习题的演练,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通过创设真实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发现、提出、解决等问题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提升了探索欲望,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主动探索的愉悦经历。
(三)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倡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审视问题,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实践就有助于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尝试、反思、调整策略,这种经历对于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发现的教学之匙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触发器,也是教学展开中学生思维培养的抓手。为了促进学生动脑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问题情境应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让他们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着力,促进他们有再发现的愿意,并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经历数学再发现
动手操作是数学再发现的前提和路径。教师应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比较、归纳,从而发现数学规律。例如,在几何教学中,可以通过折纸、测量、画图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性质;在代数教学中,可以通过摆火柴棒、搭积木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代数表达式的意义。
(三)组织合作交流,促进思维碰撞
合作交流是学生经历数学再发现并获得良好效果的有效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和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组内或者班上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四)鼓励质疑与创新,培养批判性思维
质疑与创新是再发现的核心。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教材、教师和自己的结论,勇于提出新的问题或者问题解决的新方案、新举措。同时,教师应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搭建更多的学习平台以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探索,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
三、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发现的教学案例
(一)《勾股定理》的教学案例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展示一幅古代建筑或桥梁的图片,并介绍其中蕴含的数学奥秘——勾股定理。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这座建筑或桥梁的设计中隐藏了怎样的数学规律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动手操作与观察
教师提供不同长度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或模型,让学生测量并记录三边的长度。然后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观察并比较这些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尝试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可以通过拼图、折叠等方式直观感受勾股定理的存在。
3.合作交流与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发现,并尝试用语言或图形表达勾股定理。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疑惑,引导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完善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4.验证与应用
利用勾股定理进行生活化实践,如计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等。同时,教师可以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大知识面。
(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案例
1.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展示一幅包含平行线的日常生活场景图片,如铁轨、斑马线等,在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平行线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知道平行线之间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动手操作与探究
教师提供直尺、量角器等工具让学生在图纸上画出几组平行线并测量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大小。学生可以通过测量、比较、归纳等方式,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平移图形的方法验证这些性质。
3.合作交流与总结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发现,并尝试用语言或图形表达平行线的性质。教学中多鼓励分享自我见解,要求他们相互补充,深化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最后,给出一定时间要求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进一步内化证明方法。
4.拓展应用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如设计图案、计算角度等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究过程并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此外,教师还可以介绍平行线在几何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四、结论
通过《勾股定理》与《平行线的性质》两个教学案例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发现的教学之匙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组织合作交流以及鼓励质疑与创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与长期记忆,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还能发展创新思维。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实践这一教学方式,为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荀步章,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再创造”[J].黑龙江教育,2014年。
[2]王香,探索与发现——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J].山东青年,2016年。
关键词:初中数学;再发现;经历;教学之匙
让学生经历数学实践是体验式教学法的重要方法和追求。而经历数学再发现、再创造则是体验式教学追求的终标目标。在全面践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标实践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是数学课程理所当然的教学担当。为了更有效地培养这一发现经历所需的高阶思维,就必须采取不同寻常的教学之匙。在这几年教研中我加大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发现的教学之匙的探索,获得了这样一些收获。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发现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深度理解与长期记忆
数学再发现的过程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比被动接受知识更能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定理的证明、问题的求解等过程,能够建立起更加牢固的知识结构,形成长期记忆。
(二)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和习题的演练,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通过创设真实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发现、提出、解决等问题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提升了探索欲望,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主动探索的愉悦经历。
(三)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倡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审视问题,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实践就有助于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尝试、反思、调整策略,这种经历对于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发现的教学之匙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触发器,也是教学展开中学生思维培养的抓手。为了促进学生动脑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问题情境应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让他们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着力,促进他们有再发现的愿意,并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经历数学再发现
动手操作是数学再发现的前提和路径。教师应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比较、归纳,从而发现数学规律。例如,在几何教学中,可以通过折纸、测量、画图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性质;在代数教学中,可以通过摆火柴棒、搭积木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代数表达式的意义。
(三)组织合作交流,促进思维碰撞
合作交流是学生经历数学再发现并获得良好效果的有效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和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组内或者班上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四)鼓励质疑与创新,培养批判性思维
质疑与创新是再发现的核心。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教材、教师和自己的结论,勇于提出新的问题或者问题解决的新方案、新举措。同时,教师应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搭建更多的学习平台以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探索,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
三、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发现的教学案例
(一)《勾股定理》的教学案例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展示一幅古代建筑或桥梁的图片,并介绍其中蕴含的数学奥秘——勾股定理。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这座建筑或桥梁的设计中隐藏了怎样的数学规律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动手操作与观察
教师提供不同长度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或模型,让学生测量并记录三边的长度。然后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观察并比较这些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尝试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可以通过拼图、折叠等方式直观感受勾股定理的存在。
3.合作交流与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发现,并尝试用语言或图形表达勾股定理。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疑惑,引导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完善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4.验证与应用
利用勾股定理进行生活化实践,如计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等。同时,教师可以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大知识面。
(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案例
1.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展示一幅包含平行线的日常生活场景图片,如铁轨、斑马线等,在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平行线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知道平行线之间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动手操作与探究
教师提供直尺、量角器等工具让学生在图纸上画出几组平行线并测量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大小。学生可以通过测量、比较、归纳等方式,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平移图形的方法验证这些性质。
3.合作交流与总结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发现,并尝试用语言或图形表达平行线的性质。教学中多鼓励分享自我见解,要求他们相互补充,深化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最后,给出一定时间要求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进一步内化证明方法。
4.拓展应用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如设计图案、计算角度等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究过程并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此外,教师还可以介绍平行线在几何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四、结论
通过《勾股定理》与《平行线的性质》两个教学案例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发现的教学之匙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组织合作交流以及鼓励质疑与创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与长期记忆,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还能发展创新思维。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实践这一教学方式,为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荀步章,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再创造”[J].黑龙江教育,2014年。
[2]王香,探索与发现——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J].山东青年,2016年。
- 【发布时间】2024/10/18 15:12:10
- 【点击频次】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