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把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带入课堂

 

【作者】 耿 翠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嘉陵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的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智者,做生活的主人。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开放语文课堂,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给学生感受自然,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完善人格,"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一、丰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中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中的生活因子,开展生活化的教学。现行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极富生活趣味的、学生在生活中能听到、见到、说到的内容作为教材内容,如《荔枝》、《"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童年的发现》、《21世纪社会集锦》等。这样的内容既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教学时善加利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比如,学完了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可以引导学生向家长、长辈收集民间故事,然后开个故事会,比比谁收集的故事多,讲得生动,相信那些"葡萄架下"的故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一定能滋润学生精神的田园。
  2.挖掘社会中的生活资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人是社会的人,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如果能好好利用,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
  3.挖掘家庭中的生活资源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二、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尽可能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充满童趣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
  1、观察生活式
  在我们的课本中,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与学生实际很贴近的,有些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存在着时空距离的差距,所以在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对课文内容认识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但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并扩大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起到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的作用。
  2.再现生活式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但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因此,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还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从而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孙膑、田忌和齐威王。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孙膑胸有成竹的理解,而且对田忌和齐威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当时战斗的英雄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革命战士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一种强烈情感的陶冶,使学生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3.体验生活式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景,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生活和语文好像是孪生兄弟,他们同生存,共发展。语文一旦离开生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活"来突破文本中的难点、化解学生心头的疑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思想认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 【发布时间】2024/11/14 21:54:14
  • 【点击频次】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