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多部门协同保障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
【正文】 特殊教育是提升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窗口。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的我国特殊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发展目标,融合教育是当前残疾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残疾人参与社会人际交往的基础。《“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也用较大篇幅阐述了“十四五”期间融合教育推进思路,“高水平的融合”将成为“十四五”期间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办好融合的特殊教育,绝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学校的事,需要多方联动、多维赋能。
绵阳市安州区是绵阳市市辖区,位于绵阳市西南部,四川盆地西北部,全区九镇一乡,总人口约44万人,其中残疾人约1.7万,学龄前残疾儿童51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235人,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119人,高校在读残疾学生31人,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到,安州区总体来说是体量比较小的一个区,基于这样一个区域背景之下怎样去推进融合教育呢?
一、行政联动,统筹推进融合教育健康发展。
在义务教育政府办的大背景下,融合教育涉及顶层设计层面的教育政策和制度,必须由政府主导来制定。安州区委、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全面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把特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在资金投入、资源布局、师资配备、项目建设等方面予以特别支持。安州区目前已架构了行政层面三级特殊教 育治理运行网络,即 :1个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构成的区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分管副区长、教体局、民政局、卫健委、人社局、财政局、编办、残联) ;1个直接关联区域特殊教育专业指导的区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由区教育局、区卫健委、区民政局、区残联等相关部门组成,以多部门协作实现区域融合教育的规划、决策、协调与保障;1个由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片区式资源中心和普特学校组成的三级联动实践共同体。我重点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运行模式: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是区域特殊教育发展规划的智囊团,由区教体局分管领导担任资源中心主任,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担任执行主任,负责指导全区特殊教育工作。我区把普通中小学校作为融合教育的主阵地,把资源教师作为融合教育的主力军,把二级资源中心建设作为区域推进融合教育的主抓手,在全区成立了1个区级资源中心,设立4个片区资源中心,建设了多个融合教育学校资源教室,打造区域“1·4·N”的三级融合教育管理模式,同时建设“四级资源教室支持体系”,即1个一级资源教室,4个二级资源教室,10个三级资源教室,19个融合教育校点。特殊教育资源辐射到全区33所中小学,全力承担区域内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入学发现、信息上报、诊断评估、转衔安置和个别化支持。
那么,由政府层面的三级特殊教育治理运行网络、资源中心的“1·4·N”的三级管理模式以及四级资源教室支持体系就构成了目前我区行政层面的“三三四”融合教育运行新模式。
二、专业引领,提升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建设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构建了“区—片区-校”三级资源教师培养模式。三级资源教师模式充分发挥区级专家教师,片区级种子教师,各校资源教师的群体智慧及合力优势,形成多层次共研,多区域共进的良好研修局面,大幅度提升各级资源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采取的主要做法是在研究区域需求和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引进专家指导团队,团队成员包括高校教授、省教科院指导教师、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专业讲师等。从区、片区、校级三个层面入手,首先从区资源中心里培养4名专家教师,再从片区中培养2-3名种子教师,最后辐射到各校资源教师。
区资源中心承担对全区资源教师的培训,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基础培训整体覆盖,专业培训分头进行,巡回师资多点指导的“点-线-面”培训模式。每年开展一次全区资源教师培训和多次针对性培训活动。
第一,基础教育全面覆盖。组织区域融合教育基础理论培训,同时开设管理人员培训班和骨干教师培训班,两班同时进行。参加者包括资源中心主任,巡回指导教师,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校校长,资源教师等。培训主题涉及融合教育的理念与实践;随班就读工作的组织框架及核心系统建设,资源中心的运作,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
第二,专业培训分头进行。组织巡回指导教师参加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课程、融合教育巡回指导等,培训目标明确,指向精准。
第三,巡回师资多点指导。巡回指导教师针对各自辖区的资源教师所遇到的问题,困惑进行个性化的专项指导,形式有专题讲座,个案指导,康复示范等。
三、特色创新,助力融合教育内涵发展。
(一)示范引领,建立融合教育标杆团队。
建立“融合教育示范校”建立机制,从课程设置、教学策略、学习环境、教师培训、家校合作、社区参与、监督和评估以及宣传和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创建考核。通过融合教育示范学校的创建也能进一步提高公众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以推动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更加规范有效地开展。
(二)深化课程改革,构建融合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秉持“普特共融,和谐共生”的融合课程理念,立足普特学生共同发展目标,整体规划和建构1+2+X融合教育课程体系:“1”指国家基础课程,“2”指德育课程和特长课程,“X”指为每一个特需学生制定的个别化特需课程。其中,国家基础课程是根本,德育课程和特色课程是延伸,个别化特需课程是补偿。1+2+X融合课程体系的建构,为特需学生全方位,全过程融入普通课程学习场域,提供支持和保障。满足普通学生共融共赢,差异发展的需求。
(三)两头延伸,建构融合教育全过程育人模式。
普及残疾儿童少年 15 年教育,是提升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促进教育公平的显著标志和重要措施。目前,我区学龄前残疾儿童接受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在普通幼儿园随园就读,在区残联康复中心接受医教康多元康复教育,这种多元教育模式由残联提供资金保障,由卫健提供医疗康复支持,由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提供教育康复支持。未来,我们特教学校搬迁至新校区后,也将在特教学校设立残疾儿童康复站,同时,在特教学校开设融合幼儿班,凡是在融合幼儿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将免费接受医教康三维结合模式教育。学龄后残疾学生继续接受教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在普通高中就读,二是在职高融合班就读。我们在区职业中学部分专业设立融合班,专门招收有能力学习职业技术的残疾学生。未来,我们也将在新校区开设特教中职班,与区职业高中联合开设适合我校学生就读的专业,比如:旅游酒店管理、康养服务等。以上这种多样化教育模式就构建了我区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的全过程育人模式。
四、理念宣导,营造良好的融合教育发展氛围。
做好融合教育宣导工作,为融合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很重要。以特殊儿童为核心,对区域融合学校校长,区域融合教育种子教师,特教学校老师,基础教育工作者等开展不同层面的宣导。内容包括国家政策法规,融合教育发展趋势,特殊教育发展要求,资源中心运作模式,特教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对家长、同学、社会公众等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宣导。例如,为展示特殊学生的专长,资源中心及融合教育学校带特殊儿童参加手工串珠作品展;以接纳、理解和尊重差异为主题,带领特殊孩子到社区、商场等公共场所开展宣导,增强社会公众的意识。各融合教育学校将普特学生融合发展作为核心工作,通过同台演出、特奥训练、爱心志愿活动、班会课宣导、国旗下讲话、海报宣导等形式,力求在所有学生心中播下接纳、包容、支持的种子。
融合教育任重而道远,在“办好特殊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区域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多部门协同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未来,在加强融合教育体系构建、提升融合教育教师素质、加强融合教育支持保障等方面还应持续发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促进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
绵阳市安州区是绵阳市市辖区,位于绵阳市西南部,四川盆地西北部,全区九镇一乡,总人口约44万人,其中残疾人约1.7万,学龄前残疾儿童51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235人,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119人,高校在读残疾学生31人,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到,安州区总体来说是体量比较小的一个区,基于这样一个区域背景之下怎样去推进融合教育呢?
一、行政联动,统筹推进融合教育健康发展。
在义务教育政府办的大背景下,融合教育涉及顶层设计层面的教育政策和制度,必须由政府主导来制定。安州区委、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全面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把特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在资金投入、资源布局、师资配备、项目建设等方面予以特别支持。安州区目前已架构了行政层面三级特殊教 育治理运行网络,即 :1个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构成的区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分管副区长、教体局、民政局、卫健委、人社局、财政局、编办、残联) ;1个直接关联区域特殊教育专业指导的区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由区教育局、区卫健委、区民政局、区残联等相关部门组成,以多部门协作实现区域融合教育的规划、决策、协调与保障;1个由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片区式资源中心和普特学校组成的三级联动实践共同体。我重点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运行模式: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是区域特殊教育发展规划的智囊团,由区教体局分管领导担任资源中心主任,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担任执行主任,负责指导全区特殊教育工作。我区把普通中小学校作为融合教育的主阵地,把资源教师作为融合教育的主力军,把二级资源中心建设作为区域推进融合教育的主抓手,在全区成立了1个区级资源中心,设立4个片区资源中心,建设了多个融合教育学校资源教室,打造区域“1·4·N”的三级融合教育管理模式,同时建设“四级资源教室支持体系”,即1个一级资源教室,4个二级资源教室,10个三级资源教室,19个融合教育校点。特殊教育资源辐射到全区33所中小学,全力承担区域内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入学发现、信息上报、诊断评估、转衔安置和个别化支持。
那么,由政府层面的三级特殊教育治理运行网络、资源中心的“1·4·N”的三级管理模式以及四级资源教室支持体系就构成了目前我区行政层面的“三三四”融合教育运行新模式。
二、专业引领,提升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建设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构建了“区—片区-校”三级资源教师培养模式。三级资源教师模式充分发挥区级专家教师,片区级种子教师,各校资源教师的群体智慧及合力优势,形成多层次共研,多区域共进的良好研修局面,大幅度提升各级资源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采取的主要做法是在研究区域需求和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引进专家指导团队,团队成员包括高校教授、省教科院指导教师、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专业讲师等。从区、片区、校级三个层面入手,首先从区资源中心里培养4名专家教师,再从片区中培养2-3名种子教师,最后辐射到各校资源教师。
区资源中心承担对全区资源教师的培训,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基础培训整体覆盖,专业培训分头进行,巡回师资多点指导的“点-线-面”培训模式。每年开展一次全区资源教师培训和多次针对性培训活动。
第一,基础教育全面覆盖。组织区域融合教育基础理论培训,同时开设管理人员培训班和骨干教师培训班,两班同时进行。参加者包括资源中心主任,巡回指导教师,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校校长,资源教师等。培训主题涉及融合教育的理念与实践;随班就读工作的组织框架及核心系统建设,资源中心的运作,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
第二,专业培训分头进行。组织巡回指导教师参加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课程、融合教育巡回指导等,培训目标明确,指向精准。
第三,巡回师资多点指导。巡回指导教师针对各自辖区的资源教师所遇到的问题,困惑进行个性化的专项指导,形式有专题讲座,个案指导,康复示范等。
三、特色创新,助力融合教育内涵发展。
(一)示范引领,建立融合教育标杆团队。
建立“融合教育示范校”建立机制,从课程设置、教学策略、学习环境、教师培训、家校合作、社区参与、监督和评估以及宣传和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创建考核。通过融合教育示范学校的创建也能进一步提高公众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以推动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更加规范有效地开展。
(二)深化课程改革,构建融合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秉持“普特共融,和谐共生”的融合课程理念,立足普特学生共同发展目标,整体规划和建构1+2+X融合教育课程体系:“1”指国家基础课程,“2”指德育课程和特长课程,“X”指为每一个特需学生制定的个别化特需课程。其中,国家基础课程是根本,德育课程和特色课程是延伸,个别化特需课程是补偿。1+2+X融合课程体系的建构,为特需学生全方位,全过程融入普通课程学习场域,提供支持和保障。满足普通学生共融共赢,差异发展的需求。
(三)两头延伸,建构融合教育全过程育人模式。
普及残疾儿童少年 15 年教育,是提升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促进教育公平的显著标志和重要措施。目前,我区学龄前残疾儿童接受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在普通幼儿园随园就读,在区残联康复中心接受医教康多元康复教育,这种多元教育模式由残联提供资金保障,由卫健提供医疗康复支持,由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提供教育康复支持。未来,我们特教学校搬迁至新校区后,也将在特教学校设立残疾儿童康复站,同时,在特教学校开设融合幼儿班,凡是在融合幼儿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将免费接受医教康三维结合模式教育。学龄后残疾学生继续接受教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在普通高中就读,二是在职高融合班就读。我们在区职业中学部分专业设立融合班,专门招收有能力学习职业技术的残疾学生。未来,我们也将在新校区开设特教中职班,与区职业高中联合开设适合我校学生就读的专业,比如:旅游酒店管理、康养服务等。以上这种多样化教育模式就构建了我区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的全过程育人模式。
四、理念宣导,营造良好的融合教育发展氛围。
做好融合教育宣导工作,为融合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很重要。以特殊儿童为核心,对区域融合学校校长,区域融合教育种子教师,特教学校老师,基础教育工作者等开展不同层面的宣导。内容包括国家政策法规,融合教育发展趋势,特殊教育发展要求,资源中心运作模式,特教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对家长、同学、社会公众等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宣导。例如,为展示特殊学生的专长,资源中心及融合教育学校带特殊儿童参加手工串珠作品展;以接纳、理解和尊重差异为主题,带领特殊孩子到社区、商场等公共场所开展宣导,增强社会公众的意识。各融合教育学校将普特学生融合发展作为核心工作,通过同台演出、特奥训练、爱心志愿活动、班会课宣导、国旗下讲话、海报宣导等形式,力求在所有学生心中播下接纳、包容、支持的种子。
融合教育任重而道远,在“办好特殊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区域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多部门协同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未来,在加强融合教育体系构建、提升融合教育教师素质、加强融合教育支持保障等方面还应持续发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促进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
- 【发布时间】2024/11/20 15:01:57
- 【点击频次】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