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劳动项目化学习活动研究

 

【作者】 高金根 许胜光

【机构】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钟鸣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教育部颁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的目标和途径都有明确的要求:要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定期开展校园包干区域保洁和美化,初步形成对学校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劳动意识”,并且指出“劳动教育的途径有很多”,而“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劳动项目化学习活动”就是途径之一。要将《纲要》的要求落到实处,就必须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需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活动;实践;研究
  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创新实践能力。针对我校实际,虽然有较成型的校外实践基地,有多年的“基地+学校”“课外课内结合”等教育模式的实践经验,但这些设备设施的使用,其过程仍然需要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就拿常见的“自主烧烤房”“推磨房”“豆花房”等生存技能培养来说,有了信息技术搭建平台的教学辅助,学生也才能更快地入情入境,并掌握其中的核心技术。这就为他们参与到生存实践中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实践技巧。除了校外实践,更多的是课堂上搭建平台,如线编、藤编、粽叶编、绳编等实践同样离不开信息技术搭建平台的示范平台,这些平台的有效使用,无疑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上加快了速度。当然,信息技术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远不止这几点的,有很多优势功能还会随我们的创新应用而表现出不同的效果来。但这些效果的发挥,不是随意就可得到的,而是需要我们在遵循适当、适度、适量的科学应用原则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因此,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我们作为新课标践行的一线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信息技术素养的线下实践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并存,在学与用中发展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下面介绍操作策略和具体做法:
  (一)课程内容项目化
  小学劳动课程内容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发挥项目化学习活动主渠道的素材來源。从“劳动教育”内容的安排来看,包括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创新实践能力,每种能力的培养又囊括诸多小主题。这些内容按学生学习发展的低阶、高阶要求分散在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中。课程内容项目化需要对学习活动内容进行细致分类,如基础内容、核心内容、一般内容、个性内容,每部分内容形成一个新的主题项目。基础项目形成关键概念和基本认知,核心项目形成核心素养的情感并内化,一般项目发展基本能力,个性项目发展必备品格。如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劳动项目平台。
  (二)实践活动项目化
  实践活动是发挥劳动体验性功能的最佳途径,也是实现学生知行合一落地的基础。如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项目化的实践活动。从开展范围来看,实践活动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活动分为校内实验园、实验基地,实验设备的使用和存放、计算机的操作与保护以及如何使用计算机制作图案、存放实践活动中的拍照等;校外项目活动实践分为志愿服务(进社区等)、研学活动(红色教育等)、社会调研(各类主题的调研等)等,如线编、藤编、粽叶编、绳编等实践等。实践活动项目化需要在明确需求与目标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和设计,通过目标来决定不同的项目。对一至六年级的项目活动目标进行深入解析,提炼出许多劳动要素,如动手实践、实践感悟、行为规范等,构建出项目活动大框架,构建纵横有序的劳动项目网络。每个劳动要素下面设计与不同年级对应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有重点、有选择、有层次地开展项目实践活动。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从触手可及的劳动责任、劳动纪律、劳动规范做起,进而提高学生在学校发展、班级管理、家庭生活、成长成才中的责任担当意识、劳动意识、规范意识,丰富责任情感,强化责任行为。实践活动项目化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统领作用、教师的引领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次的劳动实践活动均成为学生能愉悦参与的劳动之旅,感受劳动文化,感悟劳动光荣的美德,在真实的体验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并转化为自觉的日常行动。劳动实践活动项目化设计要求具有连续性、发展性等特点,实现劳动实践育人、项目活动育人。通过学生的日常劳动实践,积淀终身成长的勤劳动、爱劳动的行为,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勤劳意识。
  (三)校本资源项目化
  校本资源是一所学校所拥有的特色资源,具有独特性、拓展性、隐藏性等特点,需要学校的统筹开发与利用。如利用信息技术深挖校本劳动资源。深挖校本资源中的劳动项目资源,进行系统化整合、设计、重组等,是形成一所学校劳动特色的有效途径。校本资源中的劳动资源包括学校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整治、办学品质优化、文化资源挖掘等,这些资源在学校信息库中都要留存。学校文化涉及校训、校风、学风等,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制度环境等,办学品质包括办学特色、办学内涵等,文化资源包括学生社团文化、师资文化、研修文化和生活文化等。从学校信息库这些留存的资源中提取劳动元素,进行项目化设计。校本资源项目化需要学校根据劳动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学校发展的新目标、学生成长的新需求,结合地域文化的特色、学校已形成的劳动资源等进行统筹考虑,立足校情学情。一是从社团文化中提取劳动教育关键词,如劳动类社团的“勤奋”、科技类社团的“创新”、艺术类社团的“格调”等,突出社团育人的趣味性、丰富性和实践性;二是将学校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有效融合,通过主题打破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科学和信息等学科的界限,构建开放式的具有融合性、生动性、体验性的校本项目;三是通过以文化为主线,串联学校文化与地域文化,将其中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城市文化、村落文化等融合,用文化滋养劳动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让文化力量来深深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深植文化土壤中的劳动教育,有深度、有高度、有力度。校本资源的项目化开发与设计,实现以文化育人,让学生在丰富的劳动文化教育土壤中成长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
  (四)教学评价项目化
  教学评价是及时反馈劳动教育的效果、对项目活动进行价值诊断的重要工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并留存评价表。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及时性、多维性等特点。教学评价项目化是指按照项目主题分类、分层次开展评价。如课程项目中,按基础项目、核心项目、一般项目和个性项目进行评价,每个项目又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赋分。教学评价需要融合课程内容、实践活动、校内资源进行整体设计,从核心知识构建、项目执行成果、劳动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实践等三大维度建立评价框架的横轴,从基础项目、核心项目、一般项目和个性项目出发建立评价框架的纵轴,在此基础上再对小主题项目的成果进行具体赋分,将抽象的劳动量化,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劳动项目信息管理平台,为积分制的实施提供支撑。劳动教育在教学评价项目化的过程中融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督促作用,激励学生发展自身的能力,积极融入社会,有本领、有责任、有担当。教学评价项目化,实现管理育人。
  总之,学生们按照以上设计,参与到项目化的劳动中来。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选择劳动项目、确定劳动标准、制定劳动方案、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回顾劳动过程、总结劳动收获、开展自评与他评,认真实践每一个劳动项目。小学劳动教育活动项目化设计,能集聚教师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让自信、责任、担当等美好的品德融入学生的生命成长中,滋润着学生成长的每一步。以项目化方式推进劳动教育,不仅满足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赋能。
  参考文献:
  [1]王艳青;项目化学习下的小学创造性劳动实践探究[J];智力;2023年33期.
  [2]亓兴华;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劳动教育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2年20期.
  [3]刘晓霞;徐翔;小学劳动教育中劳动清单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教书育人;2023年13期.
  [4]管新赟;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核心要点构架[J];学周刊;2022年30期.
  • 【发布时间】2024/11/20 15:07:04
  • 【点击频次】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