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升学生言语品质的群文选文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言语品质:指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的质量,即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就是行文要条理清楚,思路明晰,布局合理,章法严谨;“言之有物”,出自《周易·家人》,意思是指文章或讲话内容具体而充实。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节课读三至五篇文章,有效的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数量,扩大了阅读面,为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奠定了基础。如何让学生愿读、乐读并主动积累,进而提升言语品质,选文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选文要紧扣议题
所谓选文就是依据教学需要围绕一个议题或者多个议题选择的一组文本。群文阅读教学必须紧扣议题,并根据议题,科学、合理地选择组文。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知识,提升阅读效果。因此,每一个议题之下的每一篇文章,都要和主题吻合,如《方法多样巧说明》这一组群文就围绕“说明文”这一主题选取了《卢沟桥》、《火麻树》、《蜂鸟》三篇文章,这三篇说明性文章都抓住事物特点采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进行说明,紧扣了“方法多样”这一议题。又如《小小一物也关情》围绕“状物”这一主题选了《书桌》、《我的钢笔情怀》、《木雕笔筒》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紧扣了“关情”这一议题。
二、选文要适合学生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去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文章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是不同的,要尊重学生实际,适合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选文才是最好的。对于小学中段学生来说,一篇层次清晰、中心明确的文章,学生能很容易根据议题找到重点句,并通过重点句的理解来读懂文章。学生多次运用这种阅读方法,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阅读能力。如上面提到《方法多样巧说明》群文中提到的《卢沟桥》、《火麻树》、《蜂鸟》这几篇文章,在不指导阅读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找到重点句,知道作者在说明事物的哪个特点。在课堂交流时,学生不仅能抓住事物特点,还能说出围绕这一特点,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有了成就感,才会有继续学习的动力。
三、选文要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不丰富,理解力薄弱,对自己没有兴趣的文本不喜欢看,甚至不看。生动有趣的文章,才能够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文章才是群文阅读的首选文本。我在为“说明文”这组群文选文时,考虑到在小学生眼中,说明文相对于记叙文、童话故事等文本来说显得枯燥乏味,不愿意读。因此,我在茅以升的《中国桥梁》中节选了“卢沟桥”这一富有历史意义的桥,引起了学生情感共鸣,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在王贞虎的《会“咬人”的植物》中选取了“火麻树”这一植物,紧扣“咬人”牢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他们乐于去追寻“火麻树”咬人的方法与原因……
四、选文要可赏可仿
群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阅读面,积累更多素材,选文的可赏可仿是必不可少的。
可赏一一群文选文以名家名篇为主。名家写作功底深厚,描写细腻生动,形象传神,各种修辞运用自如,想象神奇独特,给人以美的享受。用这样的文字引导学生,熏陶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言语品质。如在《小小一物也关情》这一组状物类群文选文时,我首选了冯骥才的《书桌》,作者借一张普通的书桌,以细腻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对往事、对“知己”的难以割舍的怀恋之情。学生在初读这组群文时,都不由自主地勾下了这几个句子:“有的坑儿挺深,像个洞眼,蚂蚁爬到那儿,得停一下,迟疑片刻,最后绕过去……细细瞧吧,还满是划痕哪,横竖歪斜,有的深,如一道沟;有的轻浅;还有的比蛛丝还细。这细细的印痕,是不是当初削铅笔尖留下的?那一条条长长的道道儿,是不是随意用指甲硬划上去的?那儿黑糊糊的一块,是不是过年做灯笼,烤弯竹条时碰倒了蜡烛烧的?”在品读赏析时,都围绕这几个句子淡了自己的理解感悟,有的同学还在老师没有作要求的情况下摘抄了下来。
可仿一一适当选择优秀的学生习作。每组选文里,我们还会选编一两篇能凸显群文议题的优秀学生习作,贴近学生表达能力,便于学生模仿学习。如上面提到状物类群文中的《书桌》,虽然文笔细腻,情感丰富,欣赏性强,但是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对小学中段学生来说,模仿性不强,会赏不会写。因此,我选了一篇学生习作《木雕笔筒》,这篇文章先简略介绍了笔筒的形状,然后细致地描绘了笔筒上的图案,最后介绍了笔筒的来历和木雕的艺术价值,条理清晰,结构简单,贴近学生表达,便于学生模仿。
五、选文要结合教材,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是打通课内外阅读的壁垒,课文中的文章只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课文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拥有自主阅读、终身阅读的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还要拓宽学生阅读面,在课外阅读中检验课堂教学成果。为了更快捷有效地检验学生语文要素的落实情况,就要根据单元语文要素选择一组群文,把课本中的课文或阅读链接,设计成整组群文教学的导读课。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在教学这个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珍珠鸟》时,可以先梳理一下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找出描写珍珠鸟可爱的句子;再体会“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接着再次出示单元导语“一花一鸟总关情”,回顾整单元的每篇文章,说说作者分别通过什么事物传情。然后导入:花鸟能传情,物品能传情吗?出示群文阅读《小小一物也关情》,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阅读本课作者冯骥才的另一篇文章《书桌》节选,清风明月的《我的钢笔情怀》节选和学生作文《木雕笔筒》。最后,让学生仿照例文,写写自己最心爱的物品。通过这样的阅读学习,让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语文要素才真正得到了落实,阅读的天地才更宽了。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节课读三至五篇文章,有效的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数量,扩大了阅读面,为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奠定了基础。如何让学生愿读、乐读并主动积累,进而提升言语品质,选文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选文要紧扣议题
所谓选文就是依据教学需要围绕一个议题或者多个议题选择的一组文本。群文阅读教学必须紧扣议题,并根据议题,科学、合理地选择组文。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知识,提升阅读效果。因此,每一个议题之下的每一篇文章,都要和主题吻合,如《方法多样巧说明》这一组群文就围绕“说明文”这一主题选取了《卢沟桥》、《火麻树》、《蜂鸟》三篇文章,这三篇说明性文章都抓住事物特点采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进行说明,紧扣了“方法多样”这一议题。又如《小小一物也关情》围绕“状物”这一主题选了《书桌》、《我的钢笔情怀》、《木雕笔筒》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紧扣了“关情”这一议题。
二、选文要适合学生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去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文章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是不同的,要尊重学生实际,适合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选文才是最好的。对于小学中段学生来说,一篇层次清晰、中心明确的文章,学生能很容易根据议题找到重点句,并通过重点句的理解来读懂文章。学生多次运用这种阅读方法,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阅读能力。如上面提到《方法多样巧说明》群文中提到的《卢沟桥》、《火麻树》、《蜂鸟》这几篇文章,在不指导阅读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找到重点句,知道作者在说明事物的哪个特点。在课堂交流时,学生不仅能抓住事物特点,还能说出围绕这一特点,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有了成就感,才会有继续学习的动力。
三、选文要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不丰富,理解力薄弱,对自己没有兴趣的文本不喜欢看,甚至不看。生动有趣的文章,才能够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文章才是群文阅读的首选文本。我在为“说明文”这组群文选文时,考虑到在小学生眼中,说明文相对于记叙文、童话故事等文本来说显得枯燥乏味,不愿意读。因此,我在茅以升的《中国桥梁》中节选了“卢沟桥”这一富有历史意义的桥,引起了学生情感共鸣,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在王贞虎的《会“咬人”的植物》中选取了“火麻树”这一植物,紧扣“咬人”牢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他们乐于去追寻“火麻树”咬人的方法与原因……
四、选文要可赏可仿
群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阅读面,积累更多素材,选文的可赏可仿是必不可少的。
可赏一一群文选文以名家名篇为主。名家写作功底深厚,描写细腻生动,形象传神,各种修辞运用自如,想象神奇独特,给人以美的享受。用这样的文字引导学生,熏陶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言语品质。如在《小小一物也关情》这一组状物类群文选文时,我首选了冯骥才的《书桌》,作者借一张普通的书桌,以细腻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对往事、对“知己”的难以割舍的怀恋之情。学生在初读这组群文时,都不由自主地勾下了这几个句子:“有的坑儿挺深,像个洞眼,蚂蚁爬到那儿,得停一下,迟疑片刻,最后绕过去……细细瞧吧,还满是划痕哪,横竖歪斜,有的深,如一道沟;有的轻浅;还有的比蛛丝还细。这细细的印痕,是不是当初削铅笔尖留下的?那一条条长长的道道儿,是不是随意用指甲硬划上去的?那儿黑糊糊的一块,是不是过年做灯笼,烤弯竹条时碰倒了蜡烛烧的?”在品读赏析时,都围绕这几个句子淡了自己的理解感悟,有的同学还在老师没有作要求的情况下摘抄了下来。
可仿一一适当选择优秀的学生习作。每组选文里,我们还会选编一两篇能凸显群文议题的优秀学生习作,贴近学生表达能力,便于学生模仿学习。如上面提到状物类群文中的《书桌》,虽然文笔细腻,情感丰富,欣赏性强,但是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对小学中段学生来说,模仿性不强,会赏不会写。因此,我选了一篇学生习作《木雕笔筒》,这篇文章先简略介绍了笔筒的形状,然后细致地描绘了笔筒上的图案,最后介绍了笔筒的来历和木雕的艺术价值,条理清晰,结构简单,贴近学生表达,便于学生模仿。
五、选文要结合教材,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是打通课内外阅读的壁垒,课文中的文章只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课文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拥有自主阅读、终身阅读的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还要拓宽学生阅读面,在课外阅读中检验课堂教学成果。为了更快捷有效地检验学生语文要素的落实情况,就要根据单元语文要素选择一组群文,把课本中的课文或阅读链接,设计成整组群文教学的导读课。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在教学这个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珍珠鸟》时,可以先梳理一下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找出描写珍珠鸟可爱的句子;再体会“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接着再次出示单元导语“一花一鸟总关情”,回顾整单元的每篇文章,说说作者分别通过什么事物传情。然后导入:花鸟能传情,物品能传情吗?出示群文阅读《小小一物也关情》,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阅读本课作者冯骥才的另一篇文章《书桌》节选,清风明月的《我的钢笔情怀》节选和学生作文《木雕笔筒》。最后,让学生仿照例文,写写自己最心爱的物品。通过这样的阅读学习,让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语文要素才真正得到了落实,阅读的天地才更宽了。
- 【发布时间】2025/1/7 21:22:25
- 【点击频次】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