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能力

 

【作者】 吴丽蓉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劳”我的理解就是劳动,教育提倡的也有劳育。所以我觉得小学生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就是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技能这么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要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先要培养家长劳动认知 
  尽管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家中的宝贝,很多父母还有祖父母连扫地、倒垃圾这样的小事都舍不得让孩子做,结果造就了一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高分低能”的温室花朵。
  像这样劳动启蒙教育的缺失与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对劳动教育认识上的误区造成的。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舍不得让他劳动;而有的父母怕孩子帮倒忙,就不让他劳动。结果,孩子的劳动兴趣就被无情地扼杀了。
  还有的父母经常这样训导孩子:“如果你现在还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有扫大街的份儿了。”这看似不经意的言语,传递给孩子的却是藐视劳动及劳动者的错误信息。在孩子心目中,体力劳动就成了“低等”的代名词,他也因此不可能尊重劳动和劳动者。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便经常这样教导他:“你只要好好学习就好,家里的什么事情都不用你管。”有的父母不但不让孩子承担家务劳动,甚至还会给他提供“全方位服务”,如准备学习用品、收拾书包等,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了巨大的依赖,劳动意识更无从谈起。
  事实上,孩子参与劳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在劳动中所能学到的知识,远远超出在书本上所能学到的。比如,孩子通过择菜,会认识芹菜、生菜、油菜、韭菜等不同蔬菜,会辨别蔬菜是否新鲜,会知道什么季节有什么菜,还能总结出又快又不浪费的择菜方法。这些在劳动里蕴藏的生活学问,孩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知晓。这些道理首先要家长要懂得,然后在家校共育的基础上进行方能取得显著的成绩。毕竟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世界嘛!
  二、家校共育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其实,从小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3岁的孩子进幼儿园后,他就慢慢懂得了怎样讲卫生、爱清洁、怎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怎样帮助小朋友和从事一些扫扫地、擦桌椅等公益劳动等等。这些自小养成的劳动习惯,对孩子来说,是会受用终身的。一些家长会说,“现在孩子学习负担重、回家作业多,没有时间做家务”。说实在的,眼下的小学生学习任务确实繁重,他们一回家就忙于作业,这也是事实,但他们并没忙得一天就抽不出一些做家务的时间。一些明白的家长把子女从事家务劳动,看作是孩子勤劳节俭品德的培养,每天固定一些家务让孩子作为任务来完成。孩子一有明确的任务,在忙完作业后,就认真去完成家长每天规定的家务事。例如扫地、洗碗、擦鞋子等等,好逐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国外一些有识之士也十分重视孩子的家务劳动,美国富翁洛克菲勒就鼓励孩子从小学会家务劳动,还以部分零用钱作为对孩子从事家务劳动的奖励,例如擦双皮鞋五分钱等等,使孩子一空下来就抢着做家务,从小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对培养孩子的优良人格是不无好处的。从孩子自身的特点来说,由于他们好动,往往都很乐意自己动手干点什么。如果因势利导,让孩子参加些力所能及的轻微劳动,看来犹如在进行一场特别有趣的游戏,但久而久之能使孩子懂得劳动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懂得生活的艰辛,得到意志的磨炼,使他们从小萌发靠自己的劳动自立的思想,并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必须热爱劳动、善于劳动,所以要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勤劳肯干的品质就得从劳动习惯入手。
  三、用好“教、玩、赏”三字诀,就能提高孩子劳动技能
  刚接到二三班的时候教室卫生就是个大难题,学生没有养成劳动的习惯分工不明确,学生就出现了相互推诿的现象所以我们班有专门的劳动规则,小到那块瓷砖是谁负责的都能找到人头。
  “教”字诀,让学生学会搞卫生。一年级学生打扫教室做法滑稽可笑:前面同学扫,后面的小朋友跟着扫;逆风打扫卫生;几名同学从分担区中间向四周打扫,最后再扫成堆……究其原因是,孩子不会劳动。我只好从“讲”开始,告诉孩子一般情况打扫时要排成一排,一个方向打扫,如果碰到有风的天气,要顺风打扫,还告诉孩子扫除的动作要领;然后我做示范,学生模仿;最后学生反复练习,我巡回指导。
  对于一年学生而言,由于受年龄限制,他们不可能深刻理解劳动的光荣,意义的重大,但能够通过劳动的体验,在掌握技能过程中收获成就感。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让学生爱上劳动,从体验开始,从点滴做起。
  “玩”字诀,让学生玩中劳动。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如果我们板着脸,要求小孩子如何如何做,并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势必会让劳动的光荣感大打折扣,而他们只能是为劳动而劳动,厌倦与糊弄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果让学生在玩中完成劳动任务,寓教于乐,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如,举行“梳头”游戏。把孩子分成若干个组,每组负责一列小分担区;每组同学先用木梳(笤帚)打扫分担区(梳头);然后将垃圾(头发和头皮屑)扫到垃圾桶里;最后运到指定地点;比赛从鸣哨开始,以分担区干净、运送垃圾不撒在路上、时间长短决定比赛名次。
  “赏”字诀,培养劳动好习惯。过程性评价要比结果性评价更重要。让小孩子爱上劳动,就要注重即时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赏识孩子,让学生感觉到劳动的人是最幸福的,进而形成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
  即时性评价,让成就感写在脸上。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我会走到他们的眼前,说道:“你真卖力气!”、“扫得真干净!”、“哦,来得怎么早,就开始干活,老师为你点个赞!”等等;对于表现特别突出的孩子,我会在他们的额头贴上一颗“劳动星”。总之,即时性评价能够让孩子劳动更积极,更踊跃、更认真,打扫得更干净。
  结果性评价,让孩子效仿榜样。每月末,根据同学们的表现,我们都进行劳动之星的评比,评出:劳动最认真的同学、劳动最卖力气的同学、干活最干净的同学;劳动模范。凡是获奖者,都会奖励一朵小红花,并获得和老师共进晚餐的资格。
  让学生爱上劳动,其实并不难。顺应孩子的天性,润物细无声,寓教于乐,乐在顺其自然。
  • 【发布时间】2025/1/7 21:26:47
  • 【点击频次】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