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运用心理干预提升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者】 王丽娟

【机构】 福建省宁化县第三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理解能力是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及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运用心理干预策略提升初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章首先分析了心理干预对于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意义,进而通过对初中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策略,包括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心态、增强自我效能感等,以期为初中语文教学及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心理干预;阅读理解;策略研究
  在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师应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不仅需要传授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而且应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着眼于初中学生的发展视角,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的全过程中,容易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导致阅读理解能力陷入误区,不利于提升语文阅读的理解水平,制约语文教学进程。心理干预是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措施,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探索心理干预与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心理干预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意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接受与批判阅读材料观点的能力,能够在心理层面上与阅读材料进行对话。由于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广泛,涵盖文章、古诗词、写作和文言文等多个模块的内容,不同模块的学习要求和学科素养培养的目标存在差异,大部分学生会感到阅读理解的难度。我们知道,阅读理解占据语文教学的比例最高,旨在提高学生的文章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和逻辑思维,保持积极乐观的阅读态度。然而,从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受到机械化思维的影响,加之心理压力巨大,导致阅读理解能力逐渐下降,无法满足语文阅读学习的要求,致使阅读教学工作漏洞百出。基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采取心理干预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端正阅读心态,激发语文阅读兴趣,自觉与作者建立情感共鸣,站在创作背景的视角分析文章的思想内涵,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内在驱动力。部分学生受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产生阅读焦虑、内心恐惧的心理障碍,导致难以集中注意力,教师通过心理干预,设计放松训练或想象脱敏训练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自觉消除心理障碍,提高语文阅读信息的接受度。
  二、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分析
  (一)阅读兴趣缺乏
  部分学生对阅读材料不感兴趣,认为阅读枯燥乏味。这可能是由于阅读材料的选择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或者是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未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例如,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安排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作为阅读材料,如《骆驼祥子》。然而,部分学生对这类作品兴趣缺乏。一些学生平时对现代科技、冒险故事比较感兴趣,喜欢阅读像《哈利·波特》系列这种充满奇幻冒险元素的书籍。但老师布置的《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故事背景离他们的生活较远,语言风格也相对平实、古朴,对于这个年龄段追求新鲜刺激、充满想象力内容的群体来说,显得十分枯燥乏味。在课堂上,老师讲解《骆驼祥子》时,教学方式也比较传统,只是逐段分析文章结构、讲解生字词和中心思想,缺乏互动与趣味性。这使得不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不起精神,每次阅读都像是在完成任务,内心抵触,更别说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和收获了。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了厌烦情绪,只要提到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就兴致不高。
  (二)阅读焦虑
  面对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阅读文本,一些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担心读不懂、做错题,这种焦虑会干扰学生的正常阅读思维,降低阅读理解的效率。例如,初一学生小美刚开始接触古典诗词,老师布置了背诵并理解李白《蜀道难》的作业。然而,诗中大量生僻的字词、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描写手法,让小美读起来十分吃力。她努力查阅字典、参考注释,可还是有很多地方弄不明白。看着同学们似乎都能顺利地完成背诵和初步理解,小美心里特别着急,害怕自己落后,每次翻开课本面对这首诗,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甚至对古典文学的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
  (三)自我效能感低
  有些学生在多次阅读理解练习成绩不理想后,会对自己的阅读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擅长阅读理解,从而缺乏信心,在阅读时难以集中精力,影响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一次关于散文阅读的练习中,文章围绕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展开,题目要求分析文中一些语句所蕴含的深层情感以及文章的写作手法。小刚同学努力阅读了文章,也尝试着去理解和分析,但最后答案与标准答案相差甚远。讲解答案时,他虽然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之处,但内心还是很沮丧。此后,每次遇到阅读理解题目,他就会想起之前的失败经历,对自己的阅读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根本不擅长做阅读理解题。在之后的一次语文考试中,当看到阅读理解部分时,他心里就开始打退堂鼓,认为自己肯定做不好。在阅读文章过程中,他难以集中精力,总是走神,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之前失败的画面。结果,这次考试的阅读理解部分他又答错了很多题,进一步验证了他“自己不擅长阅读理解”的想法,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对阅读理解越来越缺乏信心,成绩也一直没有提高。
  三、运用心理干预提升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的心理干预
  1.个性化阅读材料选择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内在驱动力,旨在探索学生的兴趣点,针对不同学生找到学习入门的关键点,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激发思维活力,避免陷入思维定式的困境中,增加阅读理解的压力。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如科幻小说、冒险故事、科普文章等。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本进行阅读,从而提高阅读的积极性。例如,小美同学小时候听爷爷讲《三国演义》的故事,对于《三国演义》的情节了如指掌,就可以引导他组建《三国演义》阅读群,使其优势得以发挥。
  2.创设有趣的阅读情境 
  通过多媒体手段,如播放与阅读文本相关的视频、音频,展示图片等,创设生动有趣的阅读情境。例如,播放电影《阿凡达》片段,引发学生对于科幻小说的兴趣,继而推荐刘慈欣的《三体》以及国外J·K·罗琳的《哈利·波特》等给学生阅读,学生的阅读热情饱满,阅读效率很高。又如,在阅读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前,播放相关自然景观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激发他们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3.创设故事的演绎情境
  情境化教学有助于增强学习体验感,深入到模拟场景中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从不同人物的视角梳理文章的逻辑结构,相比于理论灌输式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信息的接受能力。例如,寓言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但是其中蕴藏着人生哲理,是难以通过表层学习所能领悟的。部分学生囿于缺乏哲理性思维,面对哲理性的文章内容,难以拓展延伸思维空间,导致无法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这时,教师创设故事的演绎情境,有助于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消除阅读过程中的消极心理。比如,学习《寓言四则》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由选择不同的寓言故事,分别扮演《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寓言故事的角色,相比于课堂被动学习的状态,自主参与故事情景演绎活动,有助于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在实践互动中明确文章主题,梳理人物关系和故事的逻辑关系,深入思考情节发展的脉络,为深度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奠定基础。
  (二)缓解阅读焦虑的心理干预
  1.认知重构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阅读过程中的困难和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阅读理解能力是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提高的,一次读不懂或做错题目是正常的。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阅读中的挫折,改变消极的认知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局限于理论灌输模式,导致学生陷入思维困境,无法拓展延伸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虽然流程化地开展了阅读教学活动,但是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严重制约语文教学进程。心理压力是影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教师开展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发展视角,采取认知重构的措施,营造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引导学生消除紧张心理。例如,教师开展心理认知重构活动,可以设计预览与预测的学习环节,帮助学生建立对文章的初步认识。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篇章内容时,在正式讲述之前,可以引导学生进入预览预测的学习环节,在认知重构手段下帮助学生浏览文章标题、导学内容或者插图,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课文要素,可以宏观上了解文章的主题和风格。文章各个段落的首句具有总结性特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段落首句内容,自主概括段落的中心思想,通过阅读预览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形成初步的阅读预期,进而缓解阅读的焦虑心理和压力,进入到深度学习的阶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放松训练 
  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在阅读前,让学生进行短暂的放松训练,缓解紧张情绪,使他们能够以平静的心态进入阅读状态。以深呼吸为例。在阅读之前,教师请大家轻轻放下手中的书本,坐端正,双脚平放在地面,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然后,教师讲解深呼吸步骤并进行心理引导:
  “现在,请闭上眼睛,慢慢地用鼻子吸气,想象空气就像一股清泉,从你的鼻腔缓缓流入,经过喉咙,充满你的胸膛,再慢慢地向下,一直到你的腹部。感受你的腹部像一个气球一样,慢慢地鼓起来。吸气的时候要尽量放慢速度,持续大约 5 秒钟。”
  “好,吸满气后,稍微停顿一下,保持这个状态2-3秒钟,感受身体充满空气的感觉。”
  “然后,慢慢地用嘴巴呼气,就像轻轻吹蜡烛一样,把体内的空气缓缓地吐出去。感受你的腹部慢慢地收缩,胸膛也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呼气的时间也尽量控制在5秒钟左右。”
  老师一边说一边示范,带领学生重复做深呼吸动作,大约进行5-8次。“来,我们一起再来一次,吸气……停顿……呼气……很好,大家做得都很棒,继续保持……”
  最后结束引导:“好啦,同学们,现在慢慢地睁开眼睛。经过刚才的深呼吸,是不是感觉身体和心情都放松了一些呢?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份平静,开始今天的阅读之旅吧。”
  (三)增强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干预
  1.目标设定与逐步实现 
  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阅读目标,将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例如,对于阅读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先设定能够读懂简单文本的目标,当学生实现这一目标后,再逐步提高难度。通过不断实现小目标,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积极反馈与鼓励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当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有进步时,如能够准确理解某一段落的含义、提出独特的见解等,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得到认可。学生思维认知受到局限,无法自觉理解课文内容,进入到深度思考的阶段,属于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应避免体罚和歧视,发扬教学民主,提高阅读活动的参与度。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于能否自觉处理文本信息,教师开展心理干预工作之前,应与学生构建沟通桥梁,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学生表达课堂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结束语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属于一项持续性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秉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学习发展视角分析问题,调整优化教学策略,总结分析阅读教学中潜在的问题,了解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下降的原因。语文阅读内容涵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应自觉提高阅读思考分析能力,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路径,采取心理干预措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志光.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数码设计(电子版),2024(01):0145-0147.
  [2]郭婷婷.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策略[J].女人坊,2021(24):97-99.
  [3]刘燕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策略研究[J/OL].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4(11):06.
  [4]舒慧,费广洪,沈佳鑫.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对幼儿阅读理解的影响:推理能力、心理理论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2021,41(05):397-403.
  [5]张燕.构建多场景支持系统 提升学困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学,2023(11):33-34.
  [6]宋靖靖,陈述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理解[J/OL].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3(06):22
  [7]常梦杰.互动式分享阅读对孤独症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干预研究[D].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2023.
  注:本文系宁化县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3年度立项课题“心理干预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HKT-2312。
  • 【发布时间】2025/3/14 9:48:33
  • 【点击频次】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