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探秘“飞天” 美术欣赏教学探讨
——以人美版四年级上册“飞天(一)”课程为例
一、课程介绍
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中的飞仙亦称为飞天,飞天飞仙不分。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飞仙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中国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其艺术特征和审美意趣具有深厚的研究价值。
本文从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的风格、构图、色彩、线条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简要分析,旨在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艺术和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二、主要艺术特征分析
(一)背景
敦煌莫高窟地处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岩泉河的崖壁上。它坐西向东,南北长约1610米,上下五层,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现存洞窟(492)个,窟内彩塑2415尊,壁画45000多平方米。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宝库,也是世界古代文化艺术的宝库。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敦煌莫高窟作为文化遗产,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风格特征
早期的莫高窟壁画在绘制上多采用西域技法,当时的画家们吸收了外来文化并融合了本民族文化进行壁画创作,在人物形象的表现上多为异域风格,重立体晕染画面较为古朴、简约。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风格较为狂放,形象描绘夸张而抽象,情绪表现更为外放。该时期壁画装饰性特征比较明显,图案和色彩以外来特色为主。西魏时期,壁画画面还出现了比较多的生活形象,用色明快大胆,线条刚劲有力。
隋唐时期,壁画在主题上多以绘制佛像、勾勒西方极乐世界为主。绘制技法上,作者画技更加成熟,形态和风格不再单一,而是有强有柔,有劲有缓,各具特色。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更加丰富,雍容华贵,装饰性特征鲜明。取材范围进一步扩大,山水花鸟等形象频繁出现,人物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更加丰富多样,色彩更加绚丽、技法更加纯熟,壁画风格已完成民族化转化,写实性、世俗性特征明显增强。
后期壁画的建造活动逐渐没落,在继承唐代艺术风格表现手段的基础上,主题多以经变画、供养人为主,图案装饰性强。五代时期壁画的用色相对比较鲜艳,红绿互补色系运用较多;而宋朝用色则更为简洁明快,色调偏冷,色系相对统一,明度差异小,多使用色相对比来突出画面。
(三)构图特征
1.对称式构图
其特点在于画面的结构设计和图案的运用都讲究对称,需要精心设计和排布,让图案产生一种几何形态的美感。对称的视觉特征在于轻松、平稳和整齐,能够让观看者产生一种平静的心理状态,运用在人物形象上,尤其是佛像上,会让人从心底里升起一股归属感,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对称既有平衡之美,也给人一种结构过于规整、缺乏自然灵动之气的感觉。因此,随着时代的推移,对称式构图出现了一些形态上的演变除了较为常规的向心式构图以外,还出现了凹型构图、连续构图等形式,布局在对称的基础上也有所调整,显得更加自由生动。
2.散点式构图
散点式构图即是一种无透视构图,这种构图方法在画面上不会出现视平线和焦点,因此作画过程更为自由,不需要考虑理性和现实因素,只需凭借作画者自身的美学表现需求。散点式构图让作画者能够抛开透视关系的束缚充分根据自身的主观意愿来调整壁画上各种形象的大小关系和排布位置,让画面呈现出一种自由感、故事感和动态感。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之所以很多采用了无焦点透视的方式,一方面是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主观调整形象的大小,忽视距离关系,为了充分展现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地位,突出主体;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画面的美感和力度,例如在描绘山水形象时,不刻意追求形态和远近关系,而是借助几何形态的重构让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更强。
(四)色彩特征
1.互补色的运用
早期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色彩相对简单,进入魏晋时期后,色彩逐渐变得丰富起来。莫高窟壁画大多使用的是天然颜料,从植物和矿物中提取,如朱砂、胭脂、石青等,这类色彩本身具有古朴而热烈的特点。因此莫高窟壁画用色大胆,色彩绚丽浓烈,画面中频繁使用互补色和对比色,如背景使用红色、褐色、暖白等暖色。画面形象则采用石绿、蓝色等冷色,通过红绿对比、黄蓝对比呈现出热烈、明快的氛围。背景色与主体色的相互衬托,使得主体色彩的明度有所提升,再加上作画者娴熟的晕染技法,使得背景和主体之间的明暗有所增强,呈现出空间立体感,给人以极强烈的视觉冲击。由于莫高窟壁画的主题大多与佛教文化有关,因此在互补色和对比色的运用中,还加入了黑白灰等无彩色系,使画面色彩进一步达到平衡,从而烘托出一种宁静、庄严、肃穆的氛围。在对比中形成色彩的统一,这是莫高窟壁画在赋色上关注的重点。
2.色彩与环境的关系
敦煌莫高窟壁画赋色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具有极强的画面表现力,在色相、明度等关系的处理十分纯熟,再配合空间层次、形象动态、疏密组合的不同,呈现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事实上,莫高窟壁画的用色也充分考虑了周边环境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壁画是在石窟之内,光线相对比较昏暗,因此在明度上需要提升;另一方面,石窟内的佛龛色系多为冷色调,需要壁画的暖色作为互补。在石窟环境的映衬下,壁画的色彩呈现出一种和谐而庄重的美感,二者互相成就,相得益彰。
3.不同时期的色彩特征
早期莫高窟壁画的色彩种类较少,大多为红色系,给人一种原始古朴的美感。进入北魏时期后,壁画的色彩逐渐丰富,石青、石绿的比重慢慢加大,画面的对比色关系开始显露。这一时期壁画逐渐变得丰富多彩,鲜艳浓厚,呈现出一种庄重典雅之美。隋唐以后,色彩的种类大幅度增加,从早期的五六种色彩逐渐增加到数十种,不同色系使得画面主体形象更为突出,生动鲜活。
在唐朝之前,画面的背景色主要是红色以及士褐色,唐朝时则开始采用暖白色打底,石窟中光线昏暗的问题被白色背景大幅度调亮,同时作为无彩色系,白色与各类不同的色彩都能搭配协调。唐朝所采用的白是暖白,色调偏黄,能够与主体大块使用的青绿等冷色调相调和,使得整个画面在强烈的对比中又保持平衡,呈现出一种清雅而端庄、生动而明快的美感。
三、教学探索
美术欣赏是高级的艺术活动,是欣赏者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能让人产生精神上的愉悦感。苏霍姆斯基曾说:“学习如果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
本文围绕“欣赏交流、头脑风暴、追根朔源、感悟内化”四项策略开展教学探索,提升学生参与度,增强思维内涵,促进迁移转化,让美术欣赏课成为一个妙趣横生的审美活动。在此以人美版四年级上册“飞天(一)”课程为例阐述。
(一)欣赏交流,感悟魅力
1.通过欣赏“飞天”图片或视频,学生初步了解“飞天”,认识我国的“飞天”形象,初步感受“飞天”的美,感悟我国传统造型艺术的魅力。通过自主学习交流,让学生的知识进行交流和碰撞,进一步加强对“飞天”的认识。
课程设计如下:
今天老师想先请大家欣赏一段录像(播放中央电视台文体节录像)。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在短片中你们欣赏的、在空中飞翔的是什么形象吗?
师:“飞天”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名字。
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学生交流对“飞天”的了解。
师:“飞天”是从古印度传来的一种佛教艺术形象,在佛国里,它们既散发香气又载歌载舞,是美好和优雅的化身,千百年来,一直为大家喜闻乐见。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利用视频将学生带到神秘的敦煌莫高窟,让学生感受莫高窟的雄伟、壮大,感受“飞天”的的独特美欧利,它的变化万端,绚烂多姿,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课程设计如下:
播放录像,走进莫高窟学生交流感受。
生:“飞天”很多。
生:敦煌的壁画非常漂亮。
生:莫高窟里面太壮观了。
师:我们热爱“飞天”,更尊重“飞天”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看样子,同学们都被敦煌的“飞天”深深的吸引。
(二)通过“头脑风暴”形式,让学生深刻感悟“飞天”更多的美
课程设计如下:
师:请同学们分别表达“飞天”具有怎样的美?
生A-生F相互探讨
学生讨论完毕,教师不急于发表自己的定论,而是引导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式的辩论交流。
通过头脑风暴式的辩论对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飞天”之美。而这一过程正是学生与“飞天”之间,较好实现了某种跨界联结之后,所作出的深刻感悟。
(三)追根溯源,了解“飞天”的发展史,加深对“飞天”艺术的理解
从十六国开始,就有许多的画师在创造“飞天”,在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时代的更替和变迁,“飞天”的艺术形象,姿态、风格,也在不断的变化,它经历了兴起、盛世、衰落三个阶段。
课程设计如下:
分组探究不同时期“飞天”的特点。组织学生分小组对“飞”的发展变化进行深入探究。
师:不同历史时期的“飞天”在造型、色彩、线条等几方面各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1.早期“飞天”
师:围绕“形体有什么特征?有哪些颜色?早期的“飞天”给你什么感受?”,请第一小组进行汇报早期的“飞天”。
小组报告:北魏时期的“飞天”受印度等西域文化的影响,处于临摹期,造型上整体简单概括,他们表现的“飞天”身体比较粗壮,姿态比较笨拙,是一种粗犷美。到了隋朝的时候,是融合探索期,这时候的“飞天”身材变得修长,它的姿态就变的非常轻柔了,动作自由舒展,是中西合璧式“飞天”。
2.盛世“飞天”
师:唐朝是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在“飞天”的创作上也是开拓创新,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达到了艺术的顶峰。由第二小组围绕“姿态美、服饰美、线条美”,探寻唐代“飞天”的艺术之美。
小组报告:“飞天”的形象多变,外貌、体态具有姿态万千、华贵艳丽、曼妙飘逸、形神兼备之美。“飞天”服饰受到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共同影响,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飘曳的衣裙和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人体比例准确,线条流畅有力,色彩丰富艳丽、伸张自如,灵动优美。
首先是姿态美。
师:让我们大家一起观察一下。
生:有的手捧鲜花,有的脚踏彩云;有的吹起长笛,有的弹着琵琶;
生: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从天而降,摇曳多姿;有的昂首回望,顾盼生姿;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而至;
生:“飞天”的姿态真是婀娜多姿。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及时引导学生发现“飞天”的飞动之美和线条之美,并补充相关材料。
其次是服饰美。
教师简单介绍“飞天”色彩丰富,华丽,并让学生知道由于年代久远,壁画的色彩会发生改变。
师:为什么“飞天”要身着长裙,并拖着长长的飘带?
生:有动的感觉,有飞的感觉。
师:这是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啊,仅凭几根薄薄的飘带却飞的那么轻盈自如,宛如空中的舞蹈。
最后是线条美。
师:从早期“飞天”线条单一粗犷,现在变的柔软流畅,或长或短的曲线,千姿百态,富有积极向上的生命力。请大家找一组你最喜欢的线条,我们一起伸出手我们空画一下,体验一下这些线条在空中飞舞的感觉。感觉像飞起来一样。
3.走向衰落
师:唐朝之后,到了宋元时期,“飞天”是否依旧动人美丽呢?请第三小组汇报宋元时期“飞天”的艺术特征。
生:“飞天”姿态比较单一,面容清秀,线条流畅,身下有彩云,分动感不强。
生:这时的“飞天”比唐朝的“飞天”要丰腴,借助什么来飞翔?身下有云,借助云而飞翔,没有了唐代“飞天”的生动活泼。虽然最后走向衰弱,没有了当年的气势和风韵,但仍然有一种清新、淡雅的美。
(四)感悟内化,升华情感
正如段文杰先生在《飞天在人间》一文中所说:她们并未随时代的过去而灭亡,她们仍然活着,在新的歌舞中,壁画中,工艺品中,到处都有“飞天”的形象,她们已从天国降落到人间,不断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课程设计:
师:请同学们把今天所学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告诉你的家人、朋友,让我们把对美的想象和向往继续延续下去吧。
- 【发布时间】2025/3/14 9:49:39
- 【点击频次】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