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关于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前预习效率之浅见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提高小学生课前预习效率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前提条件。本文围绕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前预习效率展开探讨。阐述了立足知识体系设定预习目标的重要性,介绍了契合高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多元预习方法,拓展优质预习资源的途径,以及关注学生特性深化家校协同合作的策略,旨在为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预习效率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数学学习迈向更高层次的关键阶段,此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显著提升。课前预习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对于高年级学生能否高效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思维能力起着关键作用。有效的预习能够让学生提前熟悉知识内容,发现学习中的难点,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然而,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中存在预习目标不明确、方法单一、资源匮乏以及家校合作不足等问题,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中,不少高年级学生的预习效果未达预期。因此,如何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前预习效率,成为教育者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立足高年级知识体系,精准设定预习目标
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逐渐呈现出更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预习目标的设定需紧密贴合这一特点。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制定具有明确指向性和可操作性的预习目标。
例如,在“分数的乘除法”单元预习中,预习目标可设定为: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能够准确阐述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以及分数除法的含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通过简单的练习题初步检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思考分数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分蛋糕、分配资源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预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时,学生需要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等立体图形的特征,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制作简易模型,明确各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推导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由来,并运用公式计算给定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明确的预习目标能够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避免盲目性,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二、契合高年级思维发展,运用多元预习方法
(一)深度阅读分析法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和分析能力,教师要引导他们对数学课本进行深度阅读。在预习时,要求学生不仅要圈画出重点概念、公式和定理,更要深入分析其推导过程和应用条件。
以“比例的基本性质”预习为例,学生在阅读课本时,要仔细研读比例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思考为什么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同时,通过分析课本中的例题,总结运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如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解比例方程等。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疑问,将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
(二)实践探究法
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实践探究法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预习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实践探究活动。
在预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让学生准备圆形纸片、直尺、绳子等工具,通过测量不同大小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初步理解圆周率的概念。在探究圆面积公式时,学生可以将圆形纸片分割、拼接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和分析拼接前后图形的关系,尝试推导圆面积公式。通过这样的实践探究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知识串联梳理法
高年级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进行串联梳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运用思维导图、知识框架图等工具,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
例如,在预习“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时,学生可以以“数”为核心,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不同类型的数分支展开,梳理它们的概念、性质、运算方法以及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在预习“图形与几何”知识时,将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和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的特征、周长、面积、体积等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明确各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知识串联梳理,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知识的脉络,提高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记忆。
三、依据高年级学习需求,拓展优质预习资源
(一)专业数学学习网站
网络上有许多专业的数学学习网站,为高年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一些优质的学习网站,如 “小学数学网”“数学中国网”等。
这些网站不仅有详细的知识点讲解、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还有数学竞赛、数学科普等拓展内容。例如,在学习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可以在网站上搜索相关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如假设法、方程法等。网站上的在线测试功能还能让学生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知识漏洞。
(二)数学学习类电子书籍
数学学习类电子书籍也是高年级学生预习的好帮手。像《小学数学知识大全》《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全真试题》等电子书籍,涵盖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
学生在预习时,可以通过电子书籍查阅相关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拓展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预习 “百分数的应用”时,学生可以在电子书籍中查找关于折扣、利率、税率等实际问题的案例和解答方法,拓宽解题思路。同时,电子书籍携带方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四、关注高年级学生特性,深化家校协同合作
(一)家长引导拓展
高年级学生虽然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但家长的引导仍然不可或缺。家长要关注孩子的预习进度和学习情况,引导他们进行深度思考和知识拓展。
在预习“统计与概率”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关注生活中的统计数据,如家庭每月的收支情况、社区的人口统计等,让孩子尝试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从而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同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运用所学的概率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随机现象,如抛硬币、抽奖等,培养孩子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思维能力。
(二)家校深度沟通
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深度沟通是提高预习效率的重要保障。家长要及时向教师反馈孩子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根据家长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例如,如果家长反馈孩子在预习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时,对两者体积公式的区别和联系理解不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对比练习,通过实物演示、动画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清晰地区分两个公式的应用条件和计算方法。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结束语
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前预习效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通过教师立足知识体系精准设定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多元预习方法、拓展优质预习资源以及深化家校协同合作,可以为高年级学生创造良好的预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升数学学习效果,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家长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策略,以实现预习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吴云.论提高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方法[J].新课程(上),2019(11):85.
[2]马俊梅.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J].甘肃教育,2019,(14):88.
[3]章亚琴.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前预习策略探析[J]. 文渊(中学版),2021(03):2050.
[4]林磊.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应用与评价[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8,29(01):177-180.
[5]刘艳.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低效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探究[J].新智慧,2023(22):91-93.
[6]李学涛.“双减”政策下减负增效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实践探索[J].学苑教育,2022(33):42-43+46.
[7]罗翠玲.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2(20):59-61.
注:本文系清流县2023年度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预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qljy—2333。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预习效率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数学学习迈向更高层次的关键阶段,此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显著提升。课前预习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对于高年级学生能否高效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思维能力起着关键作用。有效的预习能够让学生提前熟悉知识内容,发现学习中的难点,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然而,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中存在预习目标不明确、方法单一、资源匮乏以及家校合作不足等问题,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中,不少高年级学生的预习效果未达预期。因此,如何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前预习效率,成为教育者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立足高年级知识体系,精准设定预习目标
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逐渐呈现出更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预习目标的设定需紧密贴合这一特点。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制定具有明确指向性和可操作性的预习目标。
例如,在“分数的乘除法”单元预习中,预习目标可设定为: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能够准确阐述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以及分数除法的含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通过简单的练习题初步检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思考分数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分蛋糕、分配资源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预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时,学生需要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等立体图形的特征,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制作简易模型,明确各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推导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由来,并运用公式计算给定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明确的预习目标能够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避免盲目性,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二、契合高年级思维发展,运用多元预习方法
(一)深度阅读分析法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和分析能力,教师要引导他们对数学课本进行深度阅读。在预习时,要求学生不仅要圈画出重点概念、公式和定理,更要深入分析其推导过程和应用条件。
以“比例的基本性质”预习为例,学生在阅读课本时,要仔细研读比例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思考为什么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同时,通过分析课本中的例题,总结运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如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解比例方程等。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疑问,将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
(二)实践探究法
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实践探究法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预习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实践探究活动。
在预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让学生准备圆形纸片、直尺、绳子等工具,通过测量不同大小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初步理解圆周率的概念。在探究圆面积公式时,学生可以将圆形纸片分割、拼接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和分析拼接前后图形的关系,尝试推导圆面积公式。通过这样的实践探究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知识串联梳理法
高年级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进行串联梳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运用思维导图、知识框架图等工具,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
例如,在预习“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时,学生可以以“数”为核心,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不同类型的数分支展开,梳理它们的概念、性质、运算方法以及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在预习“图形与几何”知识时,将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和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的特征、周长、面积、体积等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明确各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知识串联梳理,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知识的脉络,提高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记忆。
三、依据高年级学习需求,拓展优质预习资源
(一)专业数学学习网站
网络上有许多专业的数学学习网站,为高年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一些优质的学习网站,如 “小学数学网”“数学中国网”等。
这些网站不仅有详细的知识点讲解、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还有数学竞赛、数学科普等拓展内容。例如,在学习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可以在网站上搜索相关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如假设法、方程法等。网站上的在线测试功能还能让学生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知识漏洞。
(二)数学学习类电子书籍
数学学习类电子书籍也是高年级学生预习的好帮手。像《小学数学知识大全》《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全真试题》等电子书籍,涵盖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
学生在预习时,可以通过电子书籍查阅相关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拓展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预习 “百分数的应用”时,学生可以在电子书籍中查找关于折扣、利率、税率等实际问题的案例和解答方法,拓宽解题思路。同时,电子书籍携带方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四、关注高年级学生特性,深化家校协同合作
(一)家长引导拓展
高年级学生虽然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但家长的引导仍然不可或缺。家长要关注孩子的预习进度和学习情况,引导他们进行深度思考和知识拓展。
在预习“统计与概率”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关注生活中的统计数据,如家庭每月的收支情况、社区的人口统计等,让孩子尝试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从而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同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运用所学的概率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随机现象,如抛硬币、抽奖等,培养孩子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思维能力。
(二)家校深度沟通
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深度沟通是提高预习效率的重要保障。家长要及时向教师反馈孩子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根据家长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例如,如果家长反馈孩子在预习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时,对两者体积公式的区别和联系理解不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对比练习,通过实物演示、动画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清晰地区分两个公式的应用条件和计算方法。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结束语
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前预习效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通过教师立足知识体系精准设定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多元预习方法、拓展优质预习资源以及深化家校协同合作,可以为高年级学生创造良好的预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升数学学习效果,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家长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策略,以实现预习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吴云.论提高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方法[J].新课程(上),2019(11):85.
[2]马俊梅.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J].甘肃教育,2019,(14):88.
[3]章亚琴.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前预习策略探析[J]. 文渊(中学版),2021(03):2050.
[4]林磊.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应用与评价[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8,29(01):177-180.
[5]刘艳.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低效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探究[J].新智慧,2023(22):91-93.
[6]李学涛.“双减”政策下减负增效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实践探索[J].学苑教育,2022(33):42-43+46.
[7]罗翠玲.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2(20):59-61.
注:本文系清流县2023年度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预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qljy—2333。
- 【发布时间】2025/3/14 9:50:59
- 【点击频次】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