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幼儿科学核心素养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如今,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幼儿的综合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是幼儿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科学素养就是幼儿一生发展中必须具有的素养。科学素养指的是孩子在接受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四个核心要素构成,即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抓住关键期对幼儿进行科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对幼儿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幼儿科学素养培养的方向和目标,通过创设有利于幼儿科学探究的游戏环境、对话游戏课程、在一日生活和家园共育中渗透科学启蒙教育,以此保护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让幼儿获得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从而推动幼儿科学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活动;科学素养;实施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要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为幼儿创设适宜探究学习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探究,培养其探究精神。”儿童是天然的科学家,具有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对于儿童来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很大,每时每刻,世界万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面对儿童,我们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怎样让他们成为具有批判精神、敢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未来公民?我想,教育的功能除了知识传授、技能发展、正确价值观传递外,还需培养孩子的修正能力,其中就包括科学素养的养成。在科学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充分采用游戏手段,让幼儿在主题课程、一日生活等教育活动中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为幼儿的充分活动提供机会。以此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科学常识的了解以及科学探究精神和态度的培养,帮助幼儿在科学启蒙中建立科学素养能力。
一、培养幼儿科学素养教育的具体意义
(一)有利于幼儿建立一定的科学常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与科学知识有关的科学常识,比如为什么人体要多喝水;为什么人体需要休息;为什么水是无色无味的等,这也是幼儿阶段的孩子最喜欢探讨的问题。了解基本的科学常识有助于幼儿理解自然界的运作方式,从而会更加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持续产生兴趣,为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二)有助于幼儿科学方法和技能的学习
《指南》的科学领域目标也强调,“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只有在探究中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和技能,才能不断拓展科学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应对问题的实践智慧,为今后的科学知识的探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幼儿时期是孩子天生好奇和求知的时期,学习科学知识可以帮助他们保持这种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保持科学探索精神,能够让幼儿感觉到快乐,且有利于今后在科学学习方面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二、培养幼儿科学素养教育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从上文可知,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应当立足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时代的要求,结合幼儿的生活、学习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采用幼儿易于接受的生活化、游戏化方式,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究的兴趣,激发幼儿大胆探索的愿望,建立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态度。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结合我园班级对幼儿科学素养教育的开展现状,我们提出四个方面的教育实施策略。
(一)环境创设——创设室内外科学环境,落实以游戏为中心的科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开展科学教学活动的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在20世纪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哲学,幼儿教师应当善于运用生活元素积极创设环境,以拉近幼儿同科学探究活动的心灵距离。例如以中班《你好,大树》的主题活动为例,教师以主题课程为抓手,在室内设置了单独的科学启蒙区。在区域材料投放中,投放了石头、树枝、树叶、树、放大镜、梳子、各类纸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供幼儿进行探索。并结合主题活动开展了《有趣的静电》、《水中生花》、《彩虹桥》、《谁能吸水》等一系列适合幼儿科学探究的小实验;同时,还充分利用室外空间环境,让幼儿在室外有更多机会参与观察、探究、体验活动。例如利用教室外的小角落创设了“小动物饲养区”,让幼儿在饲养活动中感受生命的成长变化,理解人类与动植物的关系,积累更多生活经验,丰富科学认知,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养成。
(二)课程与游戏——对话课程与游戏整合路径,寻求课程与游戏的共生
幼儿天生“会”观察,“会”好奇,“会”探究,也经常会问“为什么”。班本课程是幼儿园实施教育的主阵地,是幼儿发展科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我园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立足于科学领域核心素养要求,结合班级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从“聚焦、融合、实践”三维度对班本游戏课程加以探究,让幼儿在课程与游戏活动中共同生长!
1.聚焦——基于核心素养设计班本课程
(1)追随幼儿兴趣,确定主题的方向
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求,是确定主题活动的基点。班级教师在大胆倾听幼儿的想法与心声的基础上,及时对孩子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梳理、整合,从而生成适合于本班级幼儿发展的主题活动。
2.融合——多途径促进主题开展
区域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佳场所,在区域中投放合适的材料是主题活动得以延伸的首要条件,是幼儿主题探索的保障。集体活动开展后,投放适当、适量的材料,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探索,能使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成功获得知识经验。例如在主题《你好,大树》的主题活动中,班级教师在科学启蒙区投放了与主题相关的树皮、长短不一的树枝、不同类型的树叶等相关自然材料,让幼儿在多元化的材料中积极探索,发现自我独特价值;又例如在班级“树”说密语的户外游戏区域中,班级教师鼓励幼儿结合主题和“在地资源”寻找不同纹理的树皮、树叶、不同长短粗细的树枝、干果以及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的自然材料,将主题活动与户外游戏活动有机结合,生成趣味性强、探究性强、融合性强的游戏活动。这对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实践——享受探究过程,收获科学知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在实施班级主题课程中,班级教师积极为幼儿创设探究机会,打造探究环境,支持与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大胆探索,积极尝试。例如在《你好,大树》主题中,当幼儿发现树皮纹理的不同时,教师鼓励幼儿在观察、对比中积极探寻树的种类、树皮脱落的原因,以此发现和了解植物与气候地域的紧密联系;当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树粗细不同时,教师则鼓励幼儿尝试多种材料开展测量大树的活动,在测量活动中不仅积累了对不同材料的认知经验,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到了科学活动的乐趣和魅力。
(三)一日生活——创设渗透式的动态教育过程,抓住身边的教育机会
《指南》中提出,“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幼儿熟悉的生活入手”等要求,这是对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要求的具体阐述。幼儿科学教育无处不在,可以结合一日生活进行。因此,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加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能使幼儿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科学的神奇与有趣。例如班级老师与孩子利用园内的“一米菜园”一起开展了种植蔬菜的活动,幼儿在播种、观察、照顾、采摘、亲自烹饪中感受植物生命的成长变化。在种植活动中激发幼儿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又如在班级自然角中,班级教师及时抓住幼儿对自然角的兴趣,与幼儿共同饲养了小乌龟,创设了生态自然的“饲养小天地”。幼儿在观察、照顾乌龟的过程中,认识生命,探索生命,不仅激发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还提升了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班级的风景线”实实在在的成为了幼儿自然探索的天然乐园!
(三)家园联动——构建家园社立体育人框架,拓展全环境育人体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在教育活动中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提到:“幼儿园应当主动与幼儿家庭沟通合作,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宣传指导,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例如我园教师充分利用家长进园的机会和节日活动,结合班级主题、游戏开展相关的亲子科学探究活动;同时,鼓励家长利用周末等时间陪同幼儿走进大自然,感受和发现不同季节与环境的变化;还深入到城市科技馆中,体验科学技术的魅力。通过构建一系列家园社立体育人框架,更好的为幼儿的科学学习提供了环境,为幼儿科学素养的养成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结语
每个幼儿都是小小的科学家,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规划教育蓝图尤为重要。本次探索中,我们尝试通过环境、课程、游戏、家园社等途径,为不断提升幼儿科学素养做出了积极探索。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入探究科学素养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共同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陈育勤.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J].家长,2022(24):183-185.
[2]冒冬梅.携手合作,家园共育——浅谈幼儿家园合作教育新思路[J].教育界,2022(16):122-124.
[3]王厚红.幼儿科学素养培养与评价审思——基于表现性评价的视角[J].黑河学刊,2022(01):54-60.
[4]何薇,张超,任磊,黄乐乐. 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202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报告[J]. 科普研究,2021,16(2):11-19.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活动;科学素养;实施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要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为幼儿创设适宜探究学习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探究,培养其探究精神。”儿童是天然的科学家,具有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对于儿童来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很大,每时每刻,世界万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面对儿童,我们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怎样让他们成为具有批判精神、敢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未来公民?我想,教育的功能除了知识传授、技能发展、正确价值观传递外,还需培养孩子的修正能力,其中就包括科学素养的养成。在科学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充分采用游戏手段,让幼儿在主题课程、一日生活等教育活动中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为幼儿的充分活动提供机会。以此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科学常识的了解以及科学探究精神和态度的培养,帮助幼儿在科学启蒙中建立科学素养能力。
一、培养幼儿科学素养教育的具体意义
(一)有利于幼儿建立一定的科学常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与科学知识有关的科学常识,比如为什么人体要多喝水;为什么人体需要休息;为什么水是无色无味的等,这也是幼儿阶段的孩子最喜欢探讨的问题。了解基本的科学常识有助于幼儿理解自然界的运作方式,从而会更加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持续产生兴趣,为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二)有助于幼儿科学方法和技能的学习
《指南》的科学领域目标也强调,“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只有在探究中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和技能,才能不断拓展科学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应对问题的实践智慧,为今后的科学知识的探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幼儿时期是孩子天生好奇和求知的时期,学习科学知识可以帮助他们保持这种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保持科学探索精神,能够让幼儿感觉到快乐,且有利于今后在科学学习方面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二、培养幼儿科学素养教育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从上文可知,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应当立足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时代的要求,结合幼儿的生活、学习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采用幼儿易于接受的生活化、游戏化方式,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究的兴趣,激发幼儿大胆探索的愿望,建立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态度。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结合我园班级对幼儿科学素养教育的开展现状,我们提出四个方面的教育实施策略。
(一)环境创设——创设室内外科学环境,落实以游戏为中心的科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开展科学教学活动的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在20世纪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哲学,幼儿教师应当善于运用生活元素积极创设环境,以拉近幼儿同科学探究活动的心灵距离。例如以中班《你好,大树》的主题活动为例,教师以主题课程为抓手,在室内设置了单独的科学启蒙区。在区域材料投放中,投放了石头、树枝、树叶、树、放大镜、梳子、各类纸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供幼儿进行探索。并结合主题活动开展了《有趣的静电》、《水中生花》、《彩虹桥》、《谁能吸水》等一系列适合幼儿科学探究的小实验;同时,还充分利用室外空间环境,让幼儿在室外有更多机会参与观察、探究、体验活动。例如利用教室外的小角落创设了“小动物饲养区”,让幼儿在饲养活动中感受生命的成长变化,理解人类与动植物的关系,积累更多生活经验,丰富科学认知,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养成。
(二)课程与游戏——对话课程与游戏整合路径,寻求课程与游戏的共生
幼儿天生“会”观察,“会”好奇,“会”探究,也经常会问“为什么”。班本课程是幼儿园实施教育的主阵地,是幼儿发展科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我园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立足于科学领域核心素养要求,结合班级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从“聚焦、融合、实践”三维度对班本游戏课程加以探究,让幼儿在课程与游戏活动中共同生长!
1.聚焦——基于核心素养设计班本课程
(1)追随幼儿兴趣,确定主题的方向
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求,是确定主题活动的基点。班级教师在大胆倾听幼儿的想法与心声的基础上,及时对孩子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梳理、整合,从而生成适合于本班级幼儿发展的主题活动。
2.融合——多途径促进主题开展
区域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佳场所,在区域中投放合适的材料是主题活动得以延伸的首要条件,是幼儿主题探索的保障。集体活动开展后,投放适当、适量的材料,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探索,能使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成功获得知识经验。例如在主题《你好,大树》的主题活动中,班级教师在科学启蒙区投放了与主题相关的树皮、长短不一的树枝、不同类型的树叶等相关自然材料,让幼儿在多元化的材料中积极探索,发现自我独特价值;又例如在班级“树”说密语的户外游戏区域中,班级教师鼓励幼儿结合主题和“在地资源”寻找不同纹理的树皮、树叶、不同长短粗细的树枝、干果以及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的自然材料,将主题活动与户外游戏活动有机结合,生成趣味性强、探究性强、融合性强的游戏活动。这对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实践——享受探究过程,收获科学知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在实施班级主题课程中,班级教师积极为幼儿创设探究机会,打造探究环境,支持与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大胆探索,积极尝试。例如在《你好,大树》主题中,当幼儿发现树皮纹理的不同时,教师鼓励幼儿在观察、对比中积极探寻树的种类、树皮脱落的原因,以此发现和了解植物与气候地域的紧密联系;当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树粗细不同时,教师则鼓励幼儿尝试多种材料开展测量大树的活动,在测量活动中不仅积累了对不同材料的认知经验,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到了科学活动的乐趣和魅力。
(三)一日生活——创设渗透式的动态教育过程,抓住身边的教育机会
《指南》中提出,“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幼儿熟悉的生活入手”等要求,这是对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要求的具体阐述。幼儿科学教育无处不在,可以结合一日生活进行。因此,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加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能使幼儿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科学的神奇与有趣。例如班级老师与孩子利用园内的“一米菜园”一起开展了种植蔬菜的活动,幼儿在播种、观察、照顾、采摘、亲自烹饪中感受植物生命的成长变化。在种植活动中激发幼儿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又如在班级自然角中,班级教师及时抓住幼儿对自然角的兴趣,与幼儿共同饲养了小乌龟,创设了生态自然的“饲养小天地”。幼儿在观察、照顾乌龟的过程中,认识生命,探索生命,不仅激发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还提升了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班级的风景线”实实在在的成为了幼儿自然探索的天然乐园!
(三)家园联动——构建家园社立体育人框架,拓展全环境育人体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在教育活动中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提到:“幼儿园应当主动与幼儿家庭沟通合作,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宣传指导,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例如我园教师充分利用家长进园的机会和节日活动,结合班级主题、游戏开展相关的亲子科学探究活动;同时,鼓励家长利用周末等时间陪同幼儿走进大自然,感受和发现不同季节与环境的变化;还深入到城市科技馆中,体验科学技术的魅力。通过构建一系列家园社立体育人框架,更好的为幼儿的科学学习提供了环境,为幼儿科学素养的养成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结语
每个幼儿都是小小的科学家,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规划教育蓝图尤为重要。本次探索中,我们尝试通过环境、课程、游戏、家园社等途径,为不断提升幼儿科学素养做出了积极探索。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入探究科学素养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共同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陈育勤.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J].家长,2022(24):183-185.
[2]冒冬梅.携手合作,家园共育——浅谈幼儿家园合作教育新思路[J].教育界,2022(16):122-124.
[3]王厚红.幼儿科学素养培养与评价审思——基于表现性评价的视角[J].黑河学刊,2022(01):54-60.
[4]何薇,张超,任磊,黄乐乐. 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202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报告[J]. 科普研究,2021,16(2):11-19.
- 【发布时间】2025/3/14 9:53:24
- 【点击频次】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