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科学教学兴趣培养策略

 

【作者】 侯 飞

【机构】 四川省苍溪县龙王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围绕小学科学课程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探讨,从三个重要方面进行分析:首先,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例如,通过故事引入、游戏教学和角色扮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材料、校本资源开发以及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以丰富教学内容;最后,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积极建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问和探索),结合案例来阐述这些策略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旨在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兴趣培养;教学策略;科学素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科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学科,不仅是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且其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无疑,学生的兴趣是通往科学领域的指南,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重要动力。目前,许多小学生在学习科学时表现出缺乏积极性。这种现象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教学资源的不丰富以及课堂氛围不活跃等因素的影响,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因此,探索并实施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小学科学学习的兴趣,成为提升科学教学质量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
  一、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
  (一)运用故事引入: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故事引入能够像魔法般开启学生对知识探索的渴望。教师通过讲述与课程相关联的科学故事,仿佛在学生面前揭开了一幅迷人的画卷,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激起内心深处的探索欲望。以“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为例,教师通过生动的叙述,阐释了哥白尼如何在面对传统理论的重重束缚下,勇敢地提出日心说的挑战与磨难。从哥白尼经过漫长时间努力,在无数次的天文观测中,逐渐识别出托勒密模型中的多项不足,再到他承受巨大压力,坚持研究,并最终发布震撼世人的日心理论。学者们被这个充满挑战与探索的故事所吸引,仿佛穿越了历史长河,和哥白尼一起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与魅力,进而对地球的运动这一抽象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渴望揭示地球公转与自转的神秘面纱。
  (二)游戏教学法:通过将科学知识与趣味横生的游戏活动相结合,游戏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和提升能力。在关于“声音传播”的课堂上,教师安排了一个“传话游戏”,学生们依次排成一列,首位学生向第二位学生悄悄传递一句关于声音如何传播的句子,比如“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之后再由第二位学生继续向后传递。通过这个游戏,参与的学生会意识到,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噪音或其他干扰导致信息的不准确,从而让他们理解声音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保证声音的传递准确性,团队成员之间需要紧密协作,这样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整个活动中,欢声笑语不断,学生们在娱乐中逐渐理解了声音传播的相关知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得非常强烈。
  (三)角色扮演法为学习者创造了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化身为科学领域中不同的角色,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的精彩旅程。在电路连接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以电池、灯泡和导线等不同元件的身份参与其中。作为“电池”的学生应致力于“释放电能”,而“灯泡”角色的学生则依据“电路连接”的状态展示“亮起”或“熄灭”的模式;“导线”的参与者则负责将各组件“连接”在一起,确保“电流”得以畅通无阻。在生动且富有趣味的互动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实际参与和操作,全面掌握了电路连接的基本原理,意识到形成完整的闭合电路是电流流动和灯泡亮起的前提。这种富有趣味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科学的知识,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得他们对于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牢固。
  二、整合教学资源,拓展视野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凭借其兼具图像与文字的表现形式,以及优良的音像效果,多媒体资源成为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帮手,能够将那些复杂且抽象的科学概念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在教学“细胞的结构”时,细胞内部的构造十分微小且错综复杂,单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和简单的图示,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理解。此时,老师呈现了一段精心制作的细胞结构动画,画面中细胞膜宛如一层柔韧而坚固的屏障,环绕着整个细胞;细胞质则如同一片充满生机的“海洋”,其中各种细胞器在有序地进行各自的功能。细胞核可以被视为细胞的“指挥中心”,负责调控细胞的生长、发育与繁殖。这种生动而直观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于微观细胞的世界,亲眼见证内部运作的奥妙,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对微观世界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探索这一领域的深厚兴趣。
  (二)校本资源的开发应与学校所在地区的独特文化和环境紧密相连,从而为学生提供具有地方特色和亲切感的学习体验。比如,身处山地的教育机构,其周边丰富的植物自然资源便成为天然的教学材料。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山区的自然环境,学校实施了一项校本课程,带领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山林,亲自观察各类植物的形态与生长条件。他们对各种植物的叶片形状、花色和果实特征进行了详细记录,并探讨了植物的生长周期与生态习性。回到学校后,学生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向专家询问,深入探索这些植物的药用及经济价值等方面。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本地的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对故乡的热爱。这种以地方资源为基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们认识到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引发了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生活资源的运用:科学知识无处不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日常生活的元素能够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科学与他们的关系,从而缩短他们与科学概念之间的距离。在讲解“热胀冷缩”的概念时,老师鼓励学生留意周围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与温度变化相关的现象。在炎热的夏季,汽车在烘烤的路面上行驶时,轮胎内部的空气因受热而扩张,往往会造成爆胎的风险;寒冬季节,随着气温骤然降低,管道内部的水分因受寒而结冰,其体积增加,往往会导致管道出现裂缝。这些日常中发生的现象,激发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与深刻思考。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通过对金属棒、气球等物体进行加热和降温,观察其体积如何变化,以更好地理解热膨胀与冷缩的概念。这种结合日常现象与科学实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营造积极课堂氛围,鼓励自主探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良好的师生互动是创造积极课堂氛围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存在,拥有各自不同的学习方式、兴趣和理解能力。教师应关注各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无论其在学业中表现出色还是面临挑战,都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关怀与支持。在课堂中,教师应以友善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不论其正确与否,都应给予充分的认可和支持。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赞赏,这样能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给予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理解问题的根源,并激励他们进行再次尝试。例如,在一堂科学讨论课上,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种关于植物生长的独特看法,尽管这个看法并不是完全准确,教师首先对他积极思考和勇于发言的精神表示赞赏,随后引导其他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助他改善自己的观点。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教师的关心与尊重,也激发他们更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热情。
  (二)激励质疑及探索意识: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索的基础,鼓励学生积极探讨、不畏质疑,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师应创造一个开放和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由表达他们的疑虑,而不必担心出错。当学生发问时,教师应当避免急于作答,而是要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查找资料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在“物体的沉浮”的课堂教学中,有学生询问“为什么某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而另外一些则沉入水中?”教师没有立即给出解答,而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实验。小组中的学生们通过改变物体的形态,比如将橡皮泥捏成船的模样,发现原本沉入水中的橡皮泥竟然浮了起来;他们通过向小瓶中添加不同的沙子重量,观察瓶子在水中是如何变化的,进而推出物体的浮沉状况。在这期间,学生们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逐步发现物体浮沉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促进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的教学策略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使用创新的教学手段使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积极的课堂环境则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策略的有效执行使得学生对于科学的热情得到了充分激发,科学素养也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未来的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需要不断深化这些方法的使用,寻求新的创意,根据学生的个性及教学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优化,从而为学生打开科学探索的旅程,帮助他们在科学的广阔领域中自由翱翔,成长为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 【发布时间】2025/3/14 10:27:25
  • 【点击频次】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