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将赏析教学进行到底
【关键词】 ;
【正文】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根据教学任务、目标、内容及教学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多种课型。老师们在处理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通常选用讲授的方式,因为这种教学方式老师们最熟悉,觉得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授。长此以往,学生与老师之间多是你讲我听的学习模式。老师们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对美的感受的培养和熏陶,而语文课更是美育培养的重要阵地,赏析课就是能担起美育重任的一种课型。
为什么要以“赏析教学”为重心呢?
第一、我们知道,记叙文教学涉及到方方面面,林林总总,内容多而广,是常规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老师们在记叙文教学上所花的时间与精力也特别多,教学手段和方法也非常丰富。而“赏析教学”基本上能涵盖记叙文教学各个方面的内容。
第二、从质量检测题中可以发现,赏析题几乎没有出现,它是质量监测的一项空白。而考试指挥着我们的教学,所以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对记叙文中需要赏析的内容并不太重视,教学时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一带而过。有个别老师甚至还有“这些内容可以少讲,学生大了自然就懂了”的思想,忽视了“赏析教学”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显得力不从心。
第三、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到了初中,阅读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带领学生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学生对阅读有了期待、反思、批判,就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获得更多美的感受,受到美的陶冶,进而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而“赏析教学”就能作为桥梁更好地实现小学和初中的衔接,让孩子们从具有初步的文字感受、理解、欣赏发展到独立思考、想象、评价和批判语言文字。
那么,“赏析教学”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呢?
一、赏析字词
古时有“推敲”的佳话,还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绿”用词之精当、巧妙的故事。小学记叙文中也不乏有用得准确巧妙的字词,老师们可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比较,去发现这些字词的精妙之所在。比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其中的“冒”就表现了荷花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老师利用换词法、表演等帮助学生理解,感受“冒”所带来的蓬勃生机。
二、赏析重点句子
记叙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语句值得去理解推敲,有的句子含义深刻,有的句子形式别致,还有的句子表达的感情丰富而强烈。老师们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发现文字之美,比如《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是一个倒装句,和“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没有什么变化,但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出不同的味道。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读,想象画面,将心比心,假如自己就是梁晓声,此时此刻自己心中的心理活动,由此来感受倒装句对文章情感的表达。当然,记叙文中的重点句子还有很多,如中心句,抒情句等,都需要老师们去引导学生赏析。
三、赏析修辞手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修辞手法主要是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反问、夸张、设问等,这些美妙的语句常常能让文章语言更生动,情感更强烈,含义更深刻。比如《山雨》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并且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雨,使这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阕又一阕优雅的、带着幻想色彩的小曲……“”“去得也突然——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变得非常幽静。”《索溪峪的野》中的排比句“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等等内容不一而足。我们采用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与没有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比较的方法,来比较句子形式,比较含义,比较感情的表达,再比较读,进行想象,来帮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妥帖与精妙。
四、赏析文章结构形式
我们的课本中,有许多结构巧妙的文章,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中多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结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有三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如果去掉这个句子,表达效果有会有什么不同?对于高段学生,带领他们学习巧妙的文章结构,体会其中的奥妙,并熟练掌握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达到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理解和体验,去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阅读乐趣的目的。
记叙文的赏析教学还包括很多方面,有对文章写作手法的赏析,比如开头和结尾的照应,过渡句的使用等等。有对标点符号的赏析,比如《穷人》一课中“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其中的省略号可否用其他标点符号来替换。由此来启发学生思考,深入去感受,去体会,从而理解到桑娜复杂的内心活动。
在记叙文教学中,老师们灵活运用换词法、增添法、删除法、替换法,比较法以及想象、评价、质疑等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进行思维训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中,我们更珍视学生独特的体念和感悟,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允许学生大胆质疑,去批判,去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学生进行赏析教学,不仅仅是老师们的单打独斗,,我们也可以在全校推广。为了在全校推进语文赏析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可以把1-4年级的记叙文赏析教学看作基础夯实阶段,5-6年级的记叙文赏析教学是能力提升阶段。
在1-4年级基础训练阶段,我们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由老师带领学生去文中探宝,去寻找文中精妙的字词句,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组织学生讨论、赏读、表演等形式来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到了5-6年级,我们的赏析教学更多元化,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采用丰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开展课文微剧场,语文百花园,语文“淘宝”,PK进行时,赏读小能手等活动。我们甚至将语文赏析和音乐赏析、国画赏析相结合,将赏析进行到底。例如:我们在上《月光曲》时,请音乐老师先上音乐欣赏课,在音乐声中学习文中描写月亮升起的画面,学生入情入境,陶醉其间,想象月亮升起的美景。我们在上《索溪峪的野》一课时,请美术老师带领学生鉴赏国画,帮助学生理解“一线天”“百丈峡”,再让学生品读课文,体会修辞手法的句子,感受索溪峪山的野。这样各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对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更有好处。
语文教学不能只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更是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中重视赏析教学,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赏析教学进行到底。
为什么要以“赏析教学”为重心呢?
第一、我们知道,记叙文教学涉及到方方面面,林林总总,内容多而广,是常规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老师们在记叙文教学上所花的时间与精力也特别多,教学手段和方法也非常丰富。而“赏析教学”基本上能涵盖记叙文教学各个方面的内容。
第二、从质量检测题中可以发现,赏析题几乎没有出现,它是质量监测的一项空白。而考试指挥着我们的教学,所以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对记叙文中需要赏析的内容并不太重视,教学时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一带而过。有个别老师甚至还有“这些内容可以少讲,学生大了自然就懂了”的思想,忽视了“赏析教学”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显得力不从心。
第三、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到了初中,阅读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带领学生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学生对阅读有了期待、反思、批判,就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获得更多美的感受,受到美的陶冶,进而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而“赏析教学”就能作为桥梁更好地实现小学和初中的衔接,让孩子们从具有初步的文字感受、理解、欣赏发展到独立思考、想象、评价和批判语言文字。
那么,“赏析教学”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呢?
一、赏析字词
古时有“推敲”的佳话,还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绿”用词之精当、巧妙的故事。小学记叙文中也不乏有用得准确巧妙的字词,老师们可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比较,去发现这些字词的精妙之所在。比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其中的“冒”就表现了荷花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老师利用换词法、表演等帮助学生理解,感受“冒”所带来的蓬勃生机。
二、赏析重点句子
记叙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语句值得去理解推敲,有的句子含义深刻,有的句子形式别致,还有的句子表达的感情丰富而强烈。老师们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发现文字之美,比如《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是一个倒装句,和“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没有什么变化,但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出不同的味道。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读,想象画面,将心比心,假如自己就是梁晓声,此时此刻自己心中的心理活动,由此来感受倒装句对文章情感的表达。当然,记叙文中的重点句子还有很多,如中心句,抒情句等,都需要老师们去引导学生赏析。
三、赏析修辞手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修辞手法主要是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反问、夸张、设问等,这些美妙的语句常常能让文章语言更生动,情感更强烈,含义更深刻。比如《山雨》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并且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雨,使这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阕又一阕优雅的、带着幻想色彩的小曲……“”“去得也突然——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变得非常幽静。”《索溪峪的野》中的排比句“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等等内容不一而足。我们采用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与没有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比较的方法,来比较句子形式,比较含义,比较感情的表达,再比较读,进行想象,来帮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妥帖与精妙。
四、赏析文章结构形式
我们的课本中,有许多结构巧妙的文章,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中多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结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有三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如果去掉这个句子,表达效果有会有什么不同?对于高段学生,带领他们学习巧妙的文章结构,体会其中的奥妙,并熟练掌握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达到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理解和体验,去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阅读乐趣的目的。
记叙文的赏析教学还包括很多方面,有对文章写作手法的赏析,比如开头和结尾的照应,过渡句的使用等等。有对标点符号的赏析,比如《穷人》一课中“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其中的省略号可否用其他标点符号来替换。由此来启发学生思考,深入去感受,去体会,从而理解到桑娜复杂的内心活动。
在记叙文教学中,老师们灵活运用换词法、增添法、删除法、替换法,比较法以及想象、评价、质疑等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进行思维训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中,我们更珍视学生独特的体念和感悟,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允许学生大胆质疑,去批判,去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学生进行赏析教学,不仅仅是老师们的单打独斗,,我们也可以在全校推广。为了在全校推进语文赏析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可以把1-4年级的记叙文赏析教学看作基础夯实阶段,5-6年级的记叙文赏析教学是能力提升阶段。
在1-4年级基础训练阶段,我们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由老师带领学生去文中探宝,去寻找文中精妙的字词句,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组织学生讨论、赏读、表演等形式来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到了5-6年级,我们的赏析教学更多元化,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采用丰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开展课文微剧场,语文百花园,语文“淘宝”,PK进行时,赏读小能手等活动。我们甚至将语文赏析和音乐赏析、国画赏析相结合,将赏析进行到底。例如:我们在上《月光曲》时,请音乐老师先上音乐欣赏课,在音乐声中学习文中描写月亮升起的画面,学生入情入境,陶醉其间,想象月亮升起的美景。我们在上《索溪峪的野》一课时,请美术老师带领学生鉴赏国画,帮助学生理解“一线天”“百丈峡”,再让学生品读课文,体会修辞手法的句子,感受索溪峪山的野。这样各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对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更有好处。
语文教学不能只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更是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中重视赏析教学,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赏析教学进行到底。
- 【发布时间】2025/3/14 11:43:12
- 【点击频次】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