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整本书阅读教学阻力与策略

 

【作者】 谭雪莲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第三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整本书阅读能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多个维度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最近两次课标颁布以来,整本书阅读相关研究在语文教育界日趋热门,但真正实践起来却遇到不少问题和阻碍。学生阅读时间被挤压,教师的教学方式缺乏科学设计,考核方式随意等,这几个问题是当下整本书阅读实践中几个强大的阻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尊重节律和改善评价两方面进行尝试。尊重节律,教师应设计科学的课型,并尊重学生的天性。改善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并设科学的评价体系,减少整本书阅读评价的随意性。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问题;尊重节律;改善评价
  一、关于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的经验自古便有,许多古代文人都是大量地诵读文化典籍才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和文字功底,历史上还有许多杰出的人物都是在阅读中成长起来的,阅读影响着人的生命。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上世纪就专门提过“阅读整本书”这一概念,1941叶圣陶《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像以往和现在的办法。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1]而近年来我国的语文课标也把这个概念列入学习任务群中,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并贯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教材,提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合适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而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是将“整本书阅读”设为拓展性学习任务群,“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3]这些政策都强调通过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培养阅读习惯、开拓阅读视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提升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多元性等功能。
  近几年全国语文教育界对于这一概念的关注度也不断增加。语文高考卷命题逐渐纳入这一内容,江苏、北京、天津的高考出现与整本书阅读相关的考题,许多地方的中考题对于名著阅读的考核也越来越灵活,可见在各地中高考测评中加入“整本书阅读”已是大势所趋。这反映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则是越来越多的教师让学生去购买和阅读教材规定的必读书籍,一些好的学校也在研发相关的课程,期待在这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但整本书阅读在语文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有一些困境亟待突破。如何改革以往的教学,加入整本书阅读相关的教学内容,并获得改革后的平衡?如何进一步提高整本书阅读质量、深入探索整本书阅读更为高效的教学实施路径?如何设立与课程实施相和谐的评价体系?这些都是值得思考和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二、实践中的问题
  (一)没有时间阅读
  没有时间阅读,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负担重。学生在单篇阅读教学、语文知识学习和大量练习题的语文常规学习模式中抽不开身,整本书阅读只能被挪到课外。课外阅读非常考验学生的自觉性,学生在一天或一周辛苦的学校生活后,并不想把娱乐的时间让位给阅读。很多学生对读书也没有兴趣,不愿意主动读书。有的学生甚至把课外的精力都投入繁复的作业中,他们在应该自主阅读的时间里拿出作业来勤勤恳恳地写着,将作业量的提高视为学好语文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语文学习环境是不健康、不科学的。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固然能使考试成绩取得一些进步,但思维得不到更高级的训练,学生盲目地在题海里打转,语文学习也因此变得乏味、痛苦。那些熠熠生辉的思想、发人深思的哲理、简洁生动的语言很多是藏在浩瀚的经典之中,等待同学们去阅读和发现。因此,整本书阅读必须要纳入到课堂中,教师予以一定的指导和监督,同伴之间形成共同阅读和讨论的氛围,才有望整本书阅读真正被落实。前面我们提到,学生阅读时间和常规语文学习时间存在一些冲突,那么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时间和进行优化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的世界,落实阅读的任务,这就考验语文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对于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开发和探索能力。
  (二)教学方式缺乏科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教学方式缺乏科学设计,真正有效的阅读得不到落实。教师既不教系统地指导学生阅读,学生也得不到充分、有效的阅读训练,大家都围着整本书打转,却无法进行一些深度的阅读与交流。语文教师在落实这一学习任务时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有的老师布置阅读作业,反复强调要检查书中勾画和批注的痕迹,但收获的结果是许多学生随意敷衍做的阅读记号,教师据此给学生评定等级,随后也不了了之,没有进一步的指导。有的老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学,却不成系统,选择一些碎片化的文学常识讲解,或是针对某个经典桥段进行详细的解读,课堂上热闹非凡,下课后一哄而散。还有的老师做了长期的阅读指导规划,也进行了尝试,但由于教学模式和内容缺乏科学性,最终收获寥寥。也因为整本书阅读缺乏系统的可传播和借鉴的学习模式,学校其他老师仍然坚持传统的语文练习,导致个别敢于尝试的教师被迫终止长期的阅读教学。总而言之,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教学离不开合理的课型开发、教学内容的选择、阅读任务的难度层级分类、系统且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指导、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等,这有待专家教授和优秀的语文教师不断构思一些合理的整本书阅读机制。在有了合机制的情况下,也考验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这决定着是否有能力落实这些机制,并不断提出反馈,开拓创新。
  (三)考核方式随意
  整本书阅读考核方式随意,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内驱力。目前初高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对于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经验、进步等等内化细节的考查很少。然而阅读又是一个智力与情感交织的充满想象力的思维活动,学生收获的价值也趋于内化,因此整本书阅读的考核应该有适合这一活动性质的科学考核机制,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评价、反馈、激励的作用。目前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试题存在以下特点:单一性、功利化、碎片化。单一性表现在考试题型单一,相对于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这些题型多样、难度递进的传统高考题而言,整本书阅读的题型每次只会出现一到两种。天津是选择题,2019年江苏高考是选择题和简答题,2021北京高考是微写作,这样的题型难度上缺乏层次,也缺乏优化组合的效果,能考查的整本书阅读能力的指标相当单一。功利性指追求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补全关键情节和概括主人公性格,这类考题侧重文章内容的考察,过于简单和浅显,容易导致没有读书或只浏览情节梗概也能得高分的怪象。碎片化是指考题将知识分解,考察某一部分细微的知识,忽略学生对于书本的理解和思考,无法达到整本书阅读的效果。
  三、突破
  针对前文提到的学生时间不够,教学方式缺乏科学设计,考核方式随意等问题,亟须提出一些策略,突破现实中整本书阅读的瓶颈。下面主要从尊重节律和改善评价两个方面来优化整本书阅读计划。
  (一)尊重节律
  1.多种课型设计
  初高中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在学习时间不变且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应该怎样阅读书籍,教师又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哪些指导来促进学生阅读?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教师应该针对阅读的进程创设有针对性的课型进行示范指导,并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每次阅读课既是对上次阅读任务的检验和交流,也是对下次阅读内容的推进,由此才能形成教师教好,学生读好的良性循环。多种课型适应了学生不同阶段的阅读需要,是阅读活动持续推进的有效办法。
  重庆育才中学的熊少华老师设计了四个板块——导读、批读、专题研读、测评。具体分成导读激趣课、批读指导课、批读成果交流分享课、专题研读指导课、专题研读展示活动课、测评总结提升课六种课型。[4]导读课是用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放映一些影视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批读课教会学生辨别不同文体以及阅读不同文体应采用不同方法,关注不同内容。比如学术论文应该关注作者的观点、论据、事实、理论、论证方式等,文学性著作应感受作品优美的语言,形态各异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和背后深邃的主旨等。专题研讨课可以从整体上挑选一些有意义的话题,围绕整本书进行讨论,交流阅读经验,在老师和同学的分享中加深对书籍的理解,感受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以《红楼梦》为例,可以选择“诗歌”、“宝黛爱情”、“钗黛对比”等专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讨。测评总结课可以进行一个系统的测试考查学生阅读情况和理解的深度,从而对教学产生有效的反馈和经验总结。
  2.尊重学生天性
  有的学生为什么不爱读书,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对教材规定阅读的书籍不感兴趣,读完后无人交流,没有可以展现自我的阅读活动,缺乏阅读的方法,缺乏一些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而读不懂原著等情况都可以成为学生在阅读上止步不前的理由。因此,在鼓励学生阅读这方面也应该尊重学习的节律,即兴趣、交流、成就感,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形成全班共同阅读的氛围很重要。可以通过扩大阅读范围和利用群体效应来激励学生整本书阅读。
  扩大阅读范围,阅读范围不限于教材规定的书目,可以是其他名著,也可以是基于教材课文选篇进行延伸阅读。例如,从沈从文的《边城》里看翠翠的结局,从曹禺的《日出》欣赏另一场与《雷雨》相似的戏剧盛宴,从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将作者的回忆花瓣一片片拾起,看看还有哪些与《藤野先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相似的温暖回忆。学生还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书籍分享,向其他同学推荐喜欢的书籍并阐述推荐理由,也可以将自己的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换阅读。学生可选择的范围变宽后,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同时分享欲也会提高,阅读产生的思考会让学生不断更迭观点并积极向同伴表达。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阅读就开始了。
  利用群体效应,形成集体阅读的氛围。学校可以开设阅读相关的课程,举办一些阅读活动和比赛,让学生融入到集体阅读的气氛中,在阅读中收获成就感和快乐。例如开办一些读书会,学生就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分享;设置年度阅读榜,评选“阅读达人”;开办班级阅读报,学生自行选择每月好书,全班都可以参与报纸的选稿和编辑。这样的阅读氛围能将平时不爱读书的同学也带动起来,读书便成了每个同学所共有的活动,大家一起在阅读中发现乐趣,在思考中不断成长。
  (二)改善评价
  整本书阅读最好的评价方式是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日常阅读完成情况和学生阅读测试的评估给出一个合理、公正的分数,这样既能反映阅读效果,也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改正问题。结果性评价应该设置题目的难易程度星级指数,将题型进行分类,并进行优化组合。
  过程性评价可以纳入几个要素作为标准,比如能否坚持阅读打卡,能否正确理解书籍并发表深刻的观点,能否完成课标规定的阅读量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次完成阅读任务后,将自己阅读的书籍、范围和感想在微信平台上传,教师根据学生每次阅读的态度和读后感给出一个分数,并给予一些建议和鼓励。在阅读交流课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书籍的理解发表观点,也可以进行辩论,教师根据每个同学在阅读课上发言的次数和表现打出相应的分数。另外,学生一年里阅读书籍的总数也是打分的标准之一,只有当学生阅读的书籍达到一定的量,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才能有质的飞跃,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结果性评价可以根据祝新华老师提出的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理论来进行题目设置,该理论提出“阅读包括六个能力要素: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5]前三个要素是对整体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属于客观性理解;后三个要素是对内容的鉴赏和创造,需要发挥主观性进行思考。以小说为例,补足情节,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这类题属于把握主要内容就可以做对的基础题,考查学生是否完整阅读文本;分析某个片段,赏析文本中艺术手法的运用等题目属于更高级的题型,考验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其次,题型应进行分类,不同种类的题型考查的知识和考察程度有差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考查的内容比较简单浅显,需要调动的主观思考较少,因此适用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核。分析题和写作不仅考验学生的理解水平和鉴赏能力,还测试了学生的写作功底,适用于一些需要深度思考的内容。在考卷中整本书阅读板块应该选择合适的题型,将主观题与客观题结合,并按照试题内容和难度层层推进,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分数区分出阅读水平的层次。另外,对题型进行优化组合才能体现出测试的综合性,可以避免部分教师和学生投机取巧的行为,也可以杜绝片段式阅读却能拿高分的怪象。
  总之,整本书阅读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就是实践和评价。阅读实践一定要在尊重教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最大程度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合力,营造共同阅读的氛围,让阅读融入学习和生活。然而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需要专家、学者、一线教师根据科学的理论和学生的阅读经验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整本书阅读在实践中的路径还有待探索和不断尝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6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熊少华.“整本书阅读”六课型探究[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16):38-42.
  [5]祝新华.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及其在评估与教学领域中的运用[J].小学语文,2008.
  • 【发布时间】2025/3/14 13:19:24
  • 【点击频次】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