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核心素养下数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求异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是思维训练的核心,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题型的变换,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创新性;课堂教学;创新思维;求异思维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这种能力既要包括思维能力,也要包括创新能力。数学教学只有充满创新的活力,求异的思维,学生才会创造性地学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本文就谈几点我个人的想法。
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会经常出现优生说出答案后,差生不敢反驳,甚至直接否定自己的“正确答案”;亦或者有的学生认为,只要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维容易受到局限,使之不敢想亦或产生想了也没用的情况。因此,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从观念的转变出发,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和尊重,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营造出自由、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保持积极地态度和情绪,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名师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般不做评价,只让学生们听,同时擅于发现想发言的学生,对讲话不自信的学生,无论对错都予以肯定的眼神,给予学生强大的支持力,让学生感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你肯思考,你也一样优秀。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位学生都积极发言,互相辩论,思维不断碰撞,最后得到了正确答案,同时教师又告诉大家这个答案是所有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回想这样的课堂,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老师营造的氛围,让每个人都处于同一起跑线,都让学生认为自己的答案是对的,自信心油然而生,进而不断思考并说出自己的观点,每位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培养。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感知和探究,也有利于思维进一步发展,所以教学上教师可以秉承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出适合的学习氛围,凸显其主人翁地位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的动机
问题解决始于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获取新知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任何缺乏情感的教学活动,非但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反而会导致学生厌学。在整个不断设置问题情境、引疑诱导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潜力得到深层开发,感觉自己的聪明智慧,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与此同时,思维的主动性也就得到了培养。
三、构建知识网络理清知识点
在教学中,数学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包括了大量的公式和概念,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因数学概念相似并且内容多,造成记忆混乱,影响了学习效率。因此,需要教师将教学过程和知识网络进行优化,利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确保学生可以在基本掌握知识体系的情况下,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加强实际引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以“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长方体实例,并进行观察,让学生分清长方体的面积、表面积等区别与关系。再结合一些练习,让学生可以根据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表面积,然后再进行一些相对复杂的混合运算对知识加以理解。总之就是,由浅入深,对各项知识点逐步深入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引导和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思维品质培养中,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一原则。教师要尽可能借助实物、教具进行演示或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在实验操作中,引导他们通过细致观察,把看到的内容说出来,及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解答。教师要通过调动学生手脑并用、口脑并用、口手并用的多感官共同参与的方法,达到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
五、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数学的实用性
在数学的学习中除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型的学习,还有和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数学知识,在这类知识的学习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这也是数学思维能力的重中之重,如统计类知识,最基本的四则运算等在生活中是切实用到的实用知识,其实在数学学习之初,学习数的认识和加减乘除基本运算都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的,只是随着学生数学知识的丰富,专业性的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性的关注越来越弱,更多的是将它作为一项学习任务在进行,联系实际的能力也逐渐被削弱,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注意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条形统计图》为例,可以在备课时提前一个多星期给学生布置一项需要进行统计的作业,如每位同学对自己一星期的到校时间进行记录,在学习了条形统计图这节课的知识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到校情况做自己的到校时间条形统计图,并讨论条形统计图中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学生不仅学习了统计的知识,更切身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还可以运用到自己做作业时间的统计、睡觉时间的统计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和别的同学之间的差别,帮助学生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作息,为数学的学习增加更多的人文气息,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初级阶段在小学教育中,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简单,只有外表或者直观的思維,在面对较难的数学题目时很难解答出来,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解决课堂中的数学问题来培养他们数学思维的逻辑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和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他们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发散思维。比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个题目多种解决方法或者同个题目的多种变形等各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强化思维能力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并加以运用,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七、在把握知识的本质时提升思维
素养的养成,不能依赖单纯的记忆与理解,应当依赖感悟与思维。它是日积月累、积累思考经验的结果。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握知识形成的本质,发展核心素养。只要让学生明白问题的真谛,学生就能把握方法,灵活应用。如,在教学“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混合运算其实就是在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故事,“先乘”就是先讲完一个故事,“后加减”则是接着讲一个又一个故事。这样的方式,学生能感悟数学抽象的思维方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关键词:核心素养;创新性;课堂教学;创新思维;求异思维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这种能力既要包括思维能力,也要包括创新能力。数学教学只有充满创新的活力,求异的思维,学生才会创造性地学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本文就谈几点我个人的想法。
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会经常出现优生说出答案后,差生不敢反驳,甚至直接否定自己的“正确答案”;亦或者有的学生认为,只要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维容易受到局限,使之不敢想亦或产生想了也没用的情况。因此,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从观念的转变出发,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和尊重,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营造出自由、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保持积极地态度和情绪,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名师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般不做评价,只让学生们听,同时擅于发现想发言的学生,对讲话不自信的学生,无论对错都予以肯定的眼神,给予学生强大的支持力,让学生感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你肯思考,你也一样优秀。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位学生都积极发言,互相辩论,思维不断碰撞,最后得到了正确答案,同时教师又告诉大家这个答案是所有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回想这样的课堂,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老师营造的氛围,让每个人都处于同一起跑线,都让学生认为自己的答案是对的,自信心油然而生,进而不断思考并说出自己的观点,每位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培养。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感知和探究,也有利于思维进一步发展,所以教学上教师可以秉承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出适合的学习氛围,凸显其主人翁地位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的动机
问题解决始于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获取新知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任何缺乏情感的教学活动,非但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反而会导致学生厌学。在整个不断设置问题情境、引疑诱导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潜力得到深层开发,感觉自己的聪明智慧,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与此同时,思维的主动性也就得到了培养。
三、构建知识网络理清知识点
在教学中,数学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包括了大量的公式和概念,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因数学概念相似并且内容多,造成记忆混乱,影响了学习效率。因此,需要教师将教学过程和知识网络进行优化,利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确保学生可以在基本掌握知识体系的情况下,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加强实际引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以“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长方体实例,并进行观察,让学生分清长方体的面积、表面积等区别与关系。再结合一些练习,让学生可以根据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表面积,然后再进行一些相对复杂的混合运算对知识加以理解。总之就是,由浅入深,对各项知识点逐步深入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引导和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思维品质培养中,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一原则。教师要尽可能借助实物、教具进行演示或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在实验操作中,引导他们通过细致观察,把看到的内容说出来,及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解答。教师要通过调动学生手脑并用、口脑并用、口手并用的多感官共同参与的方法,达到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
五、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数学的实用性
在数学的学习中除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型的学习,还有和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数学知识,在这类知识的学习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这也是数学思维能力的重中之重,如统计类知识,最基本的四则运算等在生活中是切实用到的实用知识,其实在数学学习之初,学习数的认识和加减乘除基本运算都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的,只是随着学生数学知识的丰富,专业性的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性的关注越来越弱,更多的是将它作为一项学习任务在进行,联系实际的能力也逐渐被削弱,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注意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条形统计图》为例,可以在备课时提前一个多星期给学生布置一项需要进行统计的作业,如每位同学对自己一星期的到校时间进行记录,在学习了条形统计图这节课的知识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到校情况做自己的到校时间条形统计图,并讨论条形统计图中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学生不仅学习了统计的知识,更切身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还可以运用到自己做作业时间的统计、睡觉时间的统计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和别的同学之间的差别,帮助学生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作息,为数学的学习增加更多的人文气息,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初级阶段在小学教育中,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简单,只有外表或者直观的思維,在面对较难的数学题目时很难解答出来,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解决课堂中的数学问题来培养他们数学思维的逻辑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和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他们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发散思维。比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个题目多种解决方法或者同个题目的多种变形等各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强化思维能力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并加以运用,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七、在把握知识的本质时提升思维
素养的养成,不能依赖单纯的记忆与理解,应当依赖感悟与思维。它是日积月累、积累思考经验的结果。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握知识形成的本质,发展核心素养。只要让学生明白问题的真谛,学生就能把握方法,灵活应用。如,在教学“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混合运算其实就是在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故事,“先乘”就是先讲完一个故事,“后加减”则是接着讲一个又一个故事。这样的方式,学生能感悟数学抽象的思维方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 【发布时间】2025/3/14 13:22:32
- 【点击频次】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