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探讨

 

【作者】 张建国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广坝农场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本文深入探讨了“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当前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融合策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双减”政策下初中物理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双减;信息技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一、引言 
  “双减”政策的落地,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需要更加注重提质增效,以有限的教学时间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可能,将其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双减”政策的要求。初中物理作为一门逻辑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某些知识点的讲解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信息技术具有直观性、交互性、资源丰富等特点,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为初中物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深入探讨“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一)适应“双减”政策要求
  “双减”政策强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减少课后作业的压力。通过多媒体展示、虚拟实验等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双减”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阶段,信息技术丰富多样的呈现形式,如图片、视频、动画等,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物理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物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如天体的运行、电路中电流的流动等,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物理世界的奇妙,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双减”政策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物理学习资料,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
  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些实验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在课堂上进行,而利用虚拟实验软件,学生可以模拟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信息技术还可以实现教学的个性化,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指导,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融合的现状及问题
  (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尽管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有限。一些教师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简单的演示工具,如用PPT展示教学内容,而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探究性等优势。此外,教师缺乏对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解和实践经验,导致在教学中无法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
  (二)信息技术资源建设不足
  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可利用的信息技术资源虽然丰富,但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一些资源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不能很好地与物理教材和教学目标相匹配。同时,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较慢,网络带宽不足,影响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例如,在使用虚拟实验软件时,可能会出现卡顿、加载缓慢等问题,影响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教学方法创新不够
  在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融合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虽然引入了信息技术,但只是形式上的改变,没有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只是按照课件的顺序进行讲解,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对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关注不足。在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的背景下,教学评价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然而,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变化,缺乏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四、“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加强培训: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包括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软件应用、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常见的教学软件和工具,如PPT、几何画板、仿真实验软件等,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鼓励实践: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融合的教学活动。学校可以设立相关的教学竞赛和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分享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经验和案例,共同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二)优化信息技术资源建设
  整合优质资源: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初中物理教学资源的整合,建立统一的资源平台。筛选和收集优质的教学课件、视频、虚拟实验软件等资源,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分类整理,方便教师和学生使用。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上传优秀的教学作品和学习成果,丰富资源库的内容。
  更新设备设施:加大对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投入,更新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等硬件设施,提高网络带宽和稳定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确保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顺利应用。
  (三)创新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知识。例如,在学习“浮力”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物体在液体中漂浮或下沉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利用虚拟实验软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项目式学习: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例如,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智能家居系统,涉及到电路连接、传感器应用等物理知识。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翻转课堂:教师制作教学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多元化评价: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实验报告评价、项目作品评价等。例如,在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时,除了关注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还要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过程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如在线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发言次数等,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合作交流能力。
  五、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案例
  (一)案例背景
  以“欧姆定律”的教学为例,在“双减”背景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师尝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二)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关于“欧姆定律”的教学微视频,上传至在线学习平台。视频内容包括欧姆定律的发现历程、实验探究过程以及公式推导等。同时,教师在平台上发布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观看微视频后,完成相关的预习测试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课堂教学
  (1)情境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智能家居中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动画演示,详细讲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同时,通过在线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3)实验探究:利用虚拟实验软件,让学生进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并记录实验数据。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实时监控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结果和遇到的问题。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加深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5)拓展应用:展示一些生活中应用欧姆定律的实例,如电阻器的使用、电表的改装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课后巩固:教师在在线学习平台上发布课后作业,包括基础练习题、拓展探究题等。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通过平台进行批改和反馈。同时,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明显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后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物理知识更加直观易懂,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和评价,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结论
  “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通过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优化信息技术资源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策略,可以有效解决当前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融合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Z]. 2021.
  [2] 钟启泉.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3] 祝智庭, 彭红超. 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 内涵、方式与路径[J]. 开放教育研究, 2023,29(01):20-29.
  [4] 梁永平.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J]. 课程.教材.教法, 2017,37(04):10-16.
  [5] 李艺, 钟柏昌. 谈“计算思维”[J]. 教育研究, 2010,31(01):98-104.

  • 【发布时间】2025/4/18 15:17:33
  • 【点击频次】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