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阅读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自主阅读意识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其培养关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从兴趣激发、方法指导、习惯养成和评价激励四个维度,探讨如何通过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数字化工具和家校协同等策略,构建学生自主阅读的成长路径。通过具体教学案例,论证了系统化培养方案对学生阅读主动性、批判性思维和人文情怀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的重要性在当前核心素养视域下,显得越来越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相关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让他们成为一个综合型人才。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未来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发展他们语文素养,增强语用实践能力。
一、自主阅读意识的培养价值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阅读能力已从单纯的信息获取转化为思维建构与情感培育的复合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种“主动积极”的状态,正是自主阅读意识的核心表征。
从认知发展角度看,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自主阅读通过个性化文本选择、多元化解读视角和批判性思考训练,能有效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调查显示,具有自主阅读习惯的学生,其语言敏感度、逻辑推理能力和文化理解力均显著高于同龄人。
二、当前阅读教学中的现实困境
在我校小学生自主阅读实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三种问题较突出:
(一)动机缺失:功利性阅读导向导致42%的学生将阅读视为“完成任务”,兴趣导向的阅读仅占28%(某市教育质量监测数据)。
(二)方法贫瘠:76%的学生缺乏系统的阅读策略,面对不同文体采用相同阅读方式。
(三)环境制约:家庭阅读氛围缺失与校园阅读生态单一形成双重桎梏,人均课外读物量仅达课标要求的63%。
三、多维培养策略的实践框架
(一)情境建构:唤醒阅读内驱力
1.主题阅读工作坊:围绕“英雄之旅”“自然密码”等主题,整合课内外的《西游记》《昆虫记》等文本,通过角色扮演、思维导图绘制等活动,构建沉浸式阅读场域。
2.问题链驱动:设计“预测-验证-反思”三环问题链。如阅读《草船借箭》前提问:“如果诸葛亮没有算准天气会怎样”引导学生带着假设进入文本。
(二)策略赋能:搭建阅读脚手架
1.文体意识培养:建立“文体特征卡”工具包,包含童话的反复结构、说明文的逻辑顺序等12类文体阅读提示卡。
2.批判性阅读训练:采用“三阶提问法”:基础性问题(谁?哪里?)、分析性问题(为什么?如何?)、评价性问题(合理吗?启示是什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引导学生讨论“历史创伤与民族复兴的关系”。
(三)数字融合:拓展阅读新空间
1.AR互动阅读:利用“AR魔法书”技术,扫描课文插图可呈现动态场景。如《爬山虎的脚》通过3D动画展示植物生长过程,增强具象感知。
2.在线阅读社群:构建班级“阅读能量站”平台,设置每日打卡、好书推荐、观点交锋等板块,形成持续性互动机制。
(四)评价革新:建立成长档案袋
1.多维评价量表:从阅读广度(书目类型)、深度(批注质量)、温度(情感体验)三个维度设计星级评价。
2.成长轨迹可视化:采用“阅读雷达图”动态记录学生每学期阅读发展,直观呈现兴趣偏好与能力提升轨迹。
四、教学案例与实施成效
案例1:《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项目
启动阶段:通过老北京胡同影像资料创设情境,发布“寻找童年记忆”主题任务。
实施阶段:采用“章节漂流本”形式,学生每日完成指定章节阅读并撰写“英子成长日记”。
深化阶段:组织“新旧童年”对比辩论会,引导学生从服饰、游戏、教育等角度对比两个时代。
成效分析:项目实施后,83%的学生能主动规划个人阅读计划,文本批注的深度指数提升41%,在后续写作中迁移运用率提高58%。
案例2:“小作家工作室”实践活动
组建学生编辑部,定期出版班级《阅读风向标》电子刊。学生经历“选题策划-约稿审稿-版面设计-宣传推广”全流程,在角色体验中深化阅读理解。运行一学期后,学生自主创作投稿量增长320%,形成“以写促读”的良性循环。
五、家校协同机制的构建
1.亲子阅读21天计划:设计“家庭阅读能量环”,包含共读时间、互动质量、环境营造等评价指标。
2.社区阅读银行:与图书馆合作建立阅读积分系统,学生可通过参与读书会、撰写书评等兑换特色文创产品。
3.教师阅读指导手册:开发包含书目推荐、策略指导、问题库等模块的电子手册,通过家校平台定期推送。
六、结语与展望
自主阅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以“点燃火种”的耐心,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支持网络。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个性化阅读推荐、实时反馈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深化阅读成果的迁移转化。当阅读成为儿童内在的精神需求时,语文教育便真正实现了“立人”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李怀源.小学读整本书教学实施方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OECD.教育中的阅读素养培养[R].巴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20.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的重要性在当前核心素养视域下,显得越来越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相关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让他们成为一个综合型人才。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未来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发展他们语文素养,增强语用实践能力。
一、自主阅读意识的培养价值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阅读能力已从单纯的信息获取转化为思维建构与情感培育的复合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种“主动积极”的状态,正是自主阅读意识的核心表征。
从认知发展角度看,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自主阅读通过个性化文本选择、多元化解读视角和批判性思考训练,能有效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调查显示,具有自主阅读习惯的学生,其语言敏感度、逻辑推理能力和文化理解力均显著高于同龄人。
二、当前阅读教学中的现实困境
在我校小学生自主阅读实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三种问题较突出:
(一)动机缺失:功利性阅读导向导致42%的学生将阅读视为“完成任务”,兴趣导向的阅读仅占28%(某市教育质量监测数据)。
(二)方法贫瘠:76%的学生缺乏系统的阅读策略,面对不同文体采用相同阅读方式。
(三)环境制约:家庭阅读氛围缺失与校园阅读生态单一形成双重桎梏,人均课外读物量仅达课标要求的63%。
三、多维培养策略的实践框架
(一)情境建构:唤醒阅读内驱力
1.主题阅读工作坊:围绕“英雄之旅”“自然密码”等主题,整合课内外的《西游记》《昆虫记》等文本,通过角色扮演、思维导图绘制等活动,构建沉浸式阅读场域。
2.问题链驱动:设计“预测-验证-反思”三环问题链。如阅读《草船借箭》前提问:“如果诸葛亮没有算准天气会怎样”引导学生带着假设进入文本。
(二)策略赋能:搭建阅读脚手架
1.文体意识培养:建立“文体特征卡”工具包,包含童话的反复结构、说明文的逻辑顺序等12类文体阅读提示卡。
2.批判性阅读训练:采用“三阶提问法”:基础性问题(谁?哪里?)、分析性问题(为什么?如何?)、评价性问题(合理吗?启示是什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引导学生讨论“历史创伤与民族复兴的关系”。
(三)数字融合:拓展阅读新空间
1.AR互动阅读:利用“AR魔法书”技术,扫描课文插图可呈现动态场景。如《爬山虎的脚》通过3D动画展示植物生长过程,增强具象感知。
2.在线阅读社群:构建班级“阅读能量站”平台,设置每日打卡、好书推荐、观点交锋等板块,形成持续性互动机制。
(四)评价革新:建立成长档案袋
1.多维评价量表:从阅读广度(书目类型)、深度(批注质量)、温度(情感体验)三个维度设计星级评价。
2.成长轨迹可视化:采用“阅读雷达图”动态记录学生每学期阅读发展,直观呈现兴趣偏好与能力提升轨迹。
四、教学案例与实施成效
案例1:《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项目
启动阶段:通过老北京胡同影像资料创设情境,发布“寻找童年记忆”主题任务。
实施阶段:采用“章节漂流本”形式,学生每日完成指定章节阅读并撰写“英子成长日记”。
深化阶段:组织“新旧童年”对比辩论会,引导学生从服饰、游戏、教育等角度对比两个时代。
成效分析:项目实施后,83%的学生能主动规划个人阅读计划,文本批注的深度指数提升41%,在后续写作中迁移运用率提高58%。
案例2:“小作家工作室”实践活动
组建学生编辑部,定期出版班级《阅读风向标》电子刊。学生经历“选题策划-约稿审稿-版面设计-宣传推广”全流程,在角色体验中深化阅读理解。运行一学期后,学生自主创作投稿量增长320%,形成“以写促读”的良性循环。
五、家校协同机制的构建
1.亲子阅读21天计划:设计“家庭阅读能量环”,包含共读时间、互动质量、环境营造等评价指标。
2.社区阅读银行:与图书馆合作建立阅读积分系统,学生可通过参与读书会、撰写书评等兑换特色文创产品。
3.教师阅读指导手册:开发包含书目推荐、策略指导、问题库等模块的电子手册,通过家校平台定期推送。
六、结语与展望
自主阅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以“点燃火种”的耐心,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支持网络。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个性化阅读推荐、实时反馈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深化阅读成果的迁移转化。当阅读成为儿童内在的精神需求时,语文教育便真正实现了“立人”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李怀源.小学读整本书教学实施方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OECD.教育中的阅读素养培养[R].巴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20.
- 【发布时间】2025/4/18 15:33:37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