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础、更深厚、更持久的力量。小学阶段作为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将地方文化融入德育课程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意义重大。本文深入探讨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价值、现状,并提出可行的融入策略,为提升小学德育质量、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文化;小学德育课程;文化自信
小学德育是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形成的基石,对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意义非凡。地方文化作为地域特色的重要体现,包含丰富的历史、民俗、艺术等元素,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珍贵资源。把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环境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进而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一、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价值
(一)充实德育课程内容
传统小学德育课程内容常偏抽象、理论化,学生理解和接受存在一定难度。地方文化涵盖当地历史故事、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丰富内容,融入德育课程可为其注入鲜活元素。例如,在拥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区,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纳入德育课程,让学生知晓家乡在革命时期的贡献,使德育课程更生动、更具吸引力。这些真实具体的地方文化案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丰富情感体验。
(二)强化学生文化认同感
学生对家乡感情深厚且质朴,地方文化是其成长环境的重要部分。在德育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能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特色,感受其独特魅力。比如学习家乡的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学生可体会到先辈的智慧和创造力,从而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当学生对本土文化有强烈认同,就会更热爱家乡,进而延伸至对整个国家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三)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
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将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民俗活动的保护和传承,让他们了解这些活动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成长为有担当的社会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为地方文化的繁荣贡献力量。
二、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欠缺
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将主要精力放在传统德育教材教学上。他们认为地方文化只是一种补充,未充分意识到其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综合素质方面的独特价值。这种观念导致地方文化在德育课程中的融入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二)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各地虽拥有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但在小学德育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一方面,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不够深入,许多有价值的文化元素未被发现和利用;另一方面,将地方文化转化为德育课程资源的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整合和设计,使得地方文化在德育课程中的呈现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三)教学方法单调
在地方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参与度不高,无法真正深入体验和理解地方文化的内涵。例如,讲解地方历史故事时,只是简单讲述,未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对文化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
三、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策略
(一)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意识和能力
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实地考察等形式,让教师深入了解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和方法。邀请地方文化专家为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将地方文化转化为德育课程内容的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分享成功经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比如,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地方文化调研活动,让教师亲身感受地方文化魅力,收集丰富教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二)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结合小学德育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课程。可从地方历史、民俗文化、传统艺术、红色文化等方面入手,编写校本教材或开发课程案例。例如,在历史悠久的地区,编写关于地方历史名人的故事集作为德育课程补充教材;在民俗文化丰富的地区,开发民俗文化体验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民俗活动,感受民俗文化魅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体验
1.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地方文化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文化内涵。比如学习地方传统节日时,教师布置教室,营造节日氛围,让学生穿上传统服饰,参与包粽子、做月饼等节日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2.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开展与地方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地方博物馆、文化遗址、民俗村落等。通过实地参观和体验,让学生直观了解地方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文化宣传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意识。
3.项目式学习法:设计与地方文化相关的项目式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例如,以“家乡的传统手工艺”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学生需通过调查、采访、实践等方式,了解家乡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制作工艺和现状,并制作宣传海报或短视频进行推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入了解地方文化,还能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家校合作,营造文化氛围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加强家校合作对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至关重要。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地方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的意义和方法,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对地方文化的兴趣。比如,鼓励家长在节假日带孩子参加地方文化活动,如观看民间艺术表演、参加传统庙会等。同时,学校可与家长合作开展亲子文化活动,如亲子手工制作、地方文化知识竞赛等,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让学生在家庭氛围中感受地方文化的熏陶。
将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对丰富德育课程内容、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意义重大。尽管目前融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加强家校合作等策略的实施,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让地方文化在小学德育课程中焕发生机与活力。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模式和方法,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综合素质的新时代少年贡献力量。
关键词:地方文化;小学德育课程;文化自信
小学德育是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形成的基石,对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意义非凡。地方文化作为地域特色的重要体现,包含丰富的历史、民俗、艺术等元素,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珍贵资源。把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环境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进而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一、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价值
(一)充实德育课程内容
传统小学德育课程内容常偏抽象、理论化,学生理解和接受存在一定难度。地方文化涵盖当地历史故事、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丰富内容,融入德育课程可为其注入鲜活元素。例如,在拥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区,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纳入德育课程,让学生知晓家乡在革命时期的贡献,使德育课程更生动、更具吸引力。这些真实具体的地方文化案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丰富情感体验。
(二)强化学生文化认同感
学生对家乡感情深厚且质朴,地方文化是其成长环境的重要部分。在德育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能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特色,感受其独特魅力。比如学习家乡的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学生可体会到先辈的智慧和创造力,从而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当学生对本土文化有强烈认同,就会更热爱家乡,进而延伸至对整个国家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三)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
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将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民俗活动的保护和传承,让他们了解这些活动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成长为有担当的社会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为地方文化的繁荣贡献力量。
二、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欠缺
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将主要精力放在传统德育教材教学上。他们认为地方文化只是一种补充,未充分意识到其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综合素质方面的独特价值。这种观念导致地方文化在德育课程中的融入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二)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各地虽拥有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但在小学德育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一方面,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不够深入,许多有价值的文化元素未被发现和利用;另一方面,将地方文化转化为德育课程资源的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整合和设计,使得地方文化在德育课程中的呈现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三)教学方法单调
在地方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参与度不高,无法真正深入体验和理解地方文化的内涵。例如,讲解地方历史故事时,只是简单讲述,未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对文化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
三、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策略
(一)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意识和能力
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实地考察等形式,让教师深入了解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和方法。邀请地方文化专家为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将地方文化转化为德育课程内容的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分享成功经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比如,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地方文化调研活动,让教师亲身感受地方文化魅力,收集丰富教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二)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结合小学德育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课程。可从地方历史、民俗文化、传统艺术、红色文化等方面入手,编写校本教材或开发课程案例。例如,在历史悠久的地区,编写关于地方历史名人的故事集作为德育课程补充教材;在民俗文化丰富的地区,开发民俗文化体验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民俗活动,感受民俗文化魅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体验
1.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地方文化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文化内涵。比如学习地方传统节日时,教师布置教室,营造节日氛围,让学生穿上传统服饰,参与包粽子、做月饼等节日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2.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开展与地方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地方博物馆、文化遗址、民俗村落等。通过实地参观和体验,让学生直观了解地方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文化宣传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意识。
3.项目式学习法:设计与地方文化相关的项目式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例如,以“家乡的传统手工艺”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学生需通过调查、采访、实践等方式,了解家乡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制作工艺和现状,并制作宣传海报或短视频进行推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入了解地方文化,还能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家校合作,营造文化氛围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加强家校合作对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至关重要。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地方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的意义和方法,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对地方文化的兴趣。比如,鼓励家长在节假日带孩子参加地方文化活动,如观看民间艺术表演、参加传统庙会等。同时,学校可与家长合作开展亲子文化活动,如亲子手工制作、地方文化知识竞赛等,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让学生在家庭氛围中感受地方文化的熏陶。
将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对丰富德育课程内容、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意义重大。尽管目前融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加强家校合作等策略的实施,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让地方文化在小学德育课程中焕发生机与活力。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地方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模式和方法,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综合素质的新时代少年贡献力量。
- 【发布时间】2025/4/18 15:33:52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