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基于教学信息技术化下的 乡镇地区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初探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海南省乡镇地区中学,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受限于此,初中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效果十分不理想。随着教育者们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重视,乡镇学校基本拥有较好的多媒体设施。因此,本文基于乡镇地区的生源及实验室条件,分析演示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关键词:演示实验;有效性;多媒体;微课
本人所任教学校为乡镇地区中学,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实验室配备仪器基本满足日常教学。但当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演示实验时,用实验室仪器演示多数效果不理想。加上本人所在中学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缺乏常识、学习能力较弱、缺乏学习动机。所以在教学中遇到演示实验时就会出现两类问题:1.演示实验效果不理想;2.学生学习效果不好。本人所在学校每间教室配备一台一体机进行辅助教学,并且办公室、科组都有配备电脑给教师进行备课。
基于以上条件,想要落实有效课堂,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升演示实验有效性就是一个突破口。
一、当前存在问题
(一)演示实验存在问题
1.实验仪器小,可视性不高,教师在讲台演示时,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看清,不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2.实验室配备实验仪器有待改进,部分实验仪器演示实验效果不直观,趣味性不强。
3.部分演示实验通过模拟动画演示会更加形象生动
4.某些物理过程过快或者过慢,不利于学生分析观察。
5.教师不重视演示实验,部分教师只通过讲解的方式将演示实验呈现给学生,不直观,给学生造成不真实感。
(二)学生学习存在问题
根据本人三年在乡镇学校的工作经验发现,在学生学习的众多问题之中,以下问题最为突出,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比较不好。
1.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不会主动学习。不论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都十分薄弱。最为突出问题是缺乏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内部动机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突破点。
2.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不能落实学习常规。课前不主动预习。课堂走神不听课,不做笔记。课后不及时复习,遗忘较快。
3.学生小学时期不重视科学课程,或者乡镇地区小学不重视科学课程,学生缺少基本科学素养,对一些基本仪器认识不全,缺乏实验操作经验。缺乏基本知识,小初衔接不好,进入初中后的物理教学无疑是跨了一个大台阶,教学难度增大。
4.学习能力弱,缺乏逻辑思维。学生不论是对知识的记忆,还是思维能力都比较薄弱。对一些物理概念的形成不理解,对操作性知识的识记容易遗忘。
二、相关对策
(一)优化演示实验效果
1.利用视频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入新课的必要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引入新课的关键。创设好的情境,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就为有效课堂开了一个好头。网络资源丰富多样而且趣味性十足,在环境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素材进行实验演示创设问题情境。
以北师大版初中物理第一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为例。本人利用网络视频素材《北方冬季舔电线杆挑战》为演示素材引入本节课。提出问题:(1)舌头为何会粘在电线杆?;(2)如何救下舌头粘在电线杆上的人?;(3)视频中人的口水经历的怎样的状态变化?口水的这些状态变化需要的热量条件是什么?很好的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些思考,很顺利的引入了新课教学。
2.利用信息技术,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视性。
由于学校物理实验室统一采购的实验仪器体积小,演示实验可视性不高。多数课堂上教师利用仪器演示的实验只有少部分人能够看清楚,多数学生都是在没有观察现象的情况下跟着别人的节奏走。就造成演示实验效果不好,不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能力等问题。利用投屏技术就可以将演示实验投屏到大屏幕上,极大的增强了演示实验的可视性。
以北师大版初中物理第一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为例,水的沸腾实验由于存在安全性问题,一般在实施实验阶段以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记录数据的处理方式较好。但由于实验加水量不宜过多,仪器不宜过大,所以可视性并不高,此时本人利用“教育101”软件进行投屏,将实验现象清楚地投在大屏幕上。此时学生既可以清楚的对温度计进行读数记录,同时还能观察到水沸腾时气泡的现象。将演示实验放大投屏于大屏幕,增加可视性确保全体学生都能清楚的观察到实验现象,以此提升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3.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演示实验现象的过程,生动形象。
一些物理现象经历时间久,或者现象涉及微观过程,现象不容易观察。经历时间久在课堂上难以通过演示实验展现,或者微观过程学生难以理解。此时可以通过网络素材,或者Flash动画软件将时间久,或者微观过程通过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就比较生动直观,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微观过程,将经历时间久的演示实验短时间展示出来。
以北师大版初中物理第十章第2节《内能》为例,扩散现象演示实验是微观过程,学生不容易理解,特别固体的扩散现象经历时间久不容易通过实验展现给学生看。此时通过动画模拟或者网络讲解视频就可以将扩散现象生动形象并且快速地展现出来。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扩散现象的分子热运动本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教学效果十分良好。
4.将动态变化转化为静态分析
某些物理过程发生过快,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通过普通的演示实验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由此可以利用视频拍摄慢放暂停或者动画模拟的信息技术来将快速的动态变化转化为静态来进行观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过程,增强记忆。
以北师大版初中物理第十章第1节《机械能》为例,在分析弹簧的机械能转化过程时,由于现实生活中弹簧变化过快,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容易将弹簧变化量越大,势能越大误解为弹簧越长,势能越大。利用网络素材将弹簧变化情况通过动画模拟慢放或者暂停,有利于学生观察分析,达到学生理解弹簧机械能转化过程的教学目标。
5.利用手机传感器,将现象数据化
利用手机传感器或者其它传感器将一些其它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通过电脑将信号展现出来,辅助教学。
以北师大版初中物理第四章第2节《乐音》为例,利用手机APP:phyphox,可以将声信号转化成波形图,培养学生学会看声波图,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三种特性。特别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声调高低,让学生学会区别声调和响度,理解蚊子的声调高于老牛的声调,突破教学难点。
(二)微课助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对于一些重难点的实验演示教学,由于课堂时长与教学时间安排的问题,在课堂上短时间往往并不能达到良好教学效果,要么学生课堂上消化不了知识,要么过后遗忘较快。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手机拍摄、或者flash动画制技术制作视频并用剪辑软件剪辑制作演示实验微课,落实某一知识点、或者技能操作的教学,然后在课前通过家长群分享给学生,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以北师大版初中物理第二章第2节《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为例。本节课中,学生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是教学重难点。熟练操作实验仪器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重要基础。
以往自身经验和听课经验中,此节课的教师演示天平如何使用环节,往往不直观、可视度不高,课后学生遗忘较快,教学目标难以达成。为落实重难点教学,本人利用Flash、Camtasia studio制作天平使用方法微课,并在课前分享至家长群,让学生在家期间提前通过微课进行预习。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已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课后,若有遗忘或者学习效果不好的同学可以通过父母手机微信观看微课,复习如何使用天平。本人于2019年的校级青年教师赛课中运用微课助学的方式进行《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操作参与率高、很好达成教学目标。
图1天平的使用微课
微课助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减少学生对知识点遗忘,提升学习效果。利用微课的内存小,时长短,简单易懂,重点突出,方便分享与播放的特点通过微信群分享给学生,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意义
物理是一门科学类学科,实验是本学科最大特点。其中演示实验是本学科教学的重要部分,有效的演示实验是落实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关键,是落实有效课堂的关键。乡镇地区教育资源薄弱,学生学习存在问题较多,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往往效果很不理想,为提高演示实验有效性,落实有效课堂,培养学科素养,本人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听课学习经验以及自身的实践总结归纳出以上有关提升演示实验有效性的内容,经验不成熟。希望能给与教师们一些参考的同时得到一些指导,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郭秀虎.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6):118-119。
[2]王吉霞.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读写算,2021,(25):19-20。
关键词:演示实验;有效性;多媒体;微课
本人所任教学校为乡镇地区中学,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实验室配备仪器基本满足日常教学。但当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演示实验时,用实验室仪器演示多数效果不理想。加上本人所在中学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缺乏常识、学习能力较弱、缺乏学习动机。所以在教学中遇到演示实验时就会出现两类问题:1.演示实验效果不理想;2.学生学习效果不好。本人所在学校每间教室配备一台一体机进行辅助教学,并且办公室、科组都有配备电脑给教师进行备课。
基于以上条件,想要落实有效课堂,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升演示实验有效性就是一个突破口。
一、当前存在问题
(一)演示实验存在问题
1.实验仪器小,可视性不高,教师在讲台演示时,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看清,不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2.实验室配备实验仪器有待改进,部分实验仪器演示实验效果不直观,趣味性不强。
3.部分演示实验通过模拟动画演示会更加形象生动
4.某些物理过程过快或者过慢,不利于学生分析观察。
5.教师不重视演示实验,部分教师只通过讲解的方式将演示实验呈现给学生,不直观,给学生造成不真实感。
(二)学生学习存在问题
根据本人三年在乡镇学校的工作经验发现,在学生学习的众多问题之中,以下问题最为突出,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比较不好。
1.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不会主动学习。不论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都十分薄弱。最为突出问题是缺乏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内部动机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突破点。
2.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不能落实学习常规。课前不主动预习。课堂走神不听课,不做笔记。课后不及时复习,遗忘较快。
3.学生小学时期不重视科学课程,或者乡镇地区小学不重视科学课程,学生缺少基本科学素养,对一些基本仪器认识不全,缺乏实验操作经验。缺乏基本知识,小初衔接不好,进入初中后的物理教学无疑是跨了一个大台阶,教学难度增大。
4.学习能力弱,缺乏逻辑思维。学生不论是对知识的记忆,还是思维能力都比较薄弱。对一些物理概念的形成不理解,对操作性知识的识记容易遗忘。
二、相关对策
(一)优化演示实验效果
1.利用视频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入新课的必要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引入新课的关键。创设好的情境,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就为有效课堂开了一个好头。网络资源丰富多样而且趣味性十足,在环境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素材进行实验演示创设问题情境。
以北师大版初中物理第一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为例。本人利用网络视频素材《北方冬季舔电线杆挑战》为演示素材引入本节课。提出问题:(1)舌头为何会粘在电线杆?;(2)如何救下舌头粘在电线杆上的人?;(3)视频中人的口水经历的怎样的状态变化?口水的这些状态变化需要的热量条件是什么?很好的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些思考,很顺利的引入了新课教学。
2.利用信息技术,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视性。
由于学校物理实验室统一采购的实验仪器体积小,演示实验可视性不高。多数课堂上教师利用仪器演示的实验只有少部分人能够看清楚,多数学生都是在没有观察现象的情况下跟着别人的节奏走。就造成演示实验效果不好,不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能力等问题。利用投屏技术就可以将演示实验投屏到大屏幕上,极大的增强了演示实验的可视性。
以北师大版初中物理第一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为例,水的沸腾实验由于存在安全性问题,一般在实施实验阶段以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记录数据的处理方式较好。但由于实验加水量不宜过多,仪器不宜过大,所以可视性并不高,此时本人利用“教育101”软件进行投屏,将实验现象清楚地投在大屏幕上。此时学生既可以清楚的对温度计进行读数记录,同时还能观察到水沸腾时气泡的现象。将演示实验放大投屏于大屏幕,增加可视性确保全体学生都能清楚的观察到实验现象,以此提升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3.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演示实验现象的过程,生动形象。
一些物理现象经历时间久,或者现象涉及微观过程,现象不容易观察。经历时间久在课堂上难以通过演示实验展现,或者微观过程学生难以理解。此时可以通过网络素材,或者Flash动画软件将时间久,或者微观过程通过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就比较生动直观,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微观过程,将经历时间久的演示实验短时间展示出来。
以北师大版初中物理第十章第2节《内能》为例,扩散现象演示实验是微观过程,学生不容易理解,特别固体的扩散现象经历时间久不容易通过实验展现给学生看。此时通过动画模拟或者网络讲解视频就可以将扩散现象生动形象并且快速地展现出来。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扩散现象的分子热运动本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教学效果十分良好。
4.将动态变化转化为静态分析
某些物理过程发生过快,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通过普通的演示实验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由此可以利用视频拍摄慢放暂停或者动画模拟的信息技术来将快速的动态变化转化为静态来进行观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过程,增强记忆。
以北师大版初中物理第十章第1节《机械能》为例,在分析弹簧的机械能转化过程时,由于现实生活中弹簧变化过快,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容易将弹簧变化量越大,势能越大误解为弹簧越长,势能越大。利用网络素材将弹簧变化情况通过动画模拟慢放或者暂停,有利于学生观察分析,达到学生理解弹簧机械能转化过程的教学目标。
5.利用手机传感器,将现象数据化
利用手机传感器或者其它传感器将一些其它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通过电脑将信号展现出来,辅助教学。
以北师大版初中物理第四章第2节《乐音》为例,利用手机APP:phyphox,可以将声信号转化成波形图,培养学生学会看声波图,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三种特性。特别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声调高低,让学生学会区别声调和响度,理解蚊子的声调高于老牛的声调,突破教学难点。
(二)微课助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对于一些重难点的实验演示教学,由于课堂时长与教学时间安排的问题,在课堂上短时间往往并不能达到良好教学效果,要么学生课堂上消化不了知识,要么过后遗忘较快。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手机拍摄、或者flash动画制技术制作视频并用剪辑软件剪辑制作演示实验微课,落实某一知识点、或者技能操作的教学,然后在课前通过家长群分享给学生,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以北师大版初中物理第二章第2节《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为例。本节课中,学生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是教学重难点。熟练操作实验仪器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重要基础。
以往自身经验和听课经验中,此节课的教师演示天平如何使用环节,往往不直观、可视度不高,课后学生遗忘较快,教学目标难以达成。为落实重难点教学,本人利用Flash、Camtasia studio制作天平使用方法微课,并在课前分享至家长群,让学生在家期间提前通过微课进行预习。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已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课后,若有遗忘或者学习效果不好的同学可以通过父母手机微信观看微课,复习如何使用天平。本人于2019年的校级青年教师赛课中运用微课助学的方式进行《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操作参与率高、很好达成教学目标。
图1天平的使用微课
微课助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减少学生对知识点遗忘,提升学习效果。利用微课的内存小,时长短,简单易懂,重点突出,方便分享与播放的特点通过微信群分享给学生,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意义
物理是一门科学类学科,实验是本学科最大特点。其中演示实验是本学科教学的重要部分,有效的演示实验是落实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关键,是落实有效课堂的关键。乡镇地区教育资源薄弱,学生学习存在问题较多,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往往效果很不理想,为提高演示实验有效性,落实有效课堂,培养学科素养,本人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听课学习经验以及自身的实践总结归纳出以上有关提升演示实验有效性的内容,经验不成熟。希望能给与教师们一些参考的同时得到一些指导,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郭秀虎.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6):118-119。
[2]王吉霞.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读写算,2021,(25):19-20。
- 【发布时间】2025/4/18 15:36:11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