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本研究聚焦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阐述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剖析跨学科融合教学对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详细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跨学科融合的可行策略,包括学科知识关联、教学方法创新、课程资源整合等方面,并分析这一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旨在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一、前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演进,核心素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导向。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学科,其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这一需求,而跨学科融合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跨学科融合,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多元的学习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方面。
1.数感
数感是学生对数的意义、数量关系和运算结果的一种感悟。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够快速判断出物体数量的多少,理解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含义,如在购物场景中对价格、数量和总价之间关系的理解,这就是数感的体现。
2.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在数学中,从简单的数字符号到复杂的方程式,符号是数学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例如,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明白符号可以代表任意数,并且可以通过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
3.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
空间观念是学生对物体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的想象和理解能力。几何直观则是借助图形来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如长方体、正方体等,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建立空间观念,并且能够运用图形来解决数学问题,如通过画线段图来解决行程问题。
4.数据分析观念
这一观念要求学生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从数据中获取信息并做出合理的决策。在统计教学中,学生通过对班级同学身高、体重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学会用数据说话,理解数据的随机性和规律性。
5.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运算能力是学生进行基本运算的能力,包括四则运算等。推理能力则体现在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推出结论的能力,如在数学证明中。模型思想是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例如将行程问题抽象为路程=速度×时间的数学模型。
三、跨学科融合教学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意义
1.丰富数学知识内涵
与科学学科融合时,例如在学习测量长度单位时,可以结合科学课中的动植物生长测量。学生在科学课上测量植物的高度变化,在数学课上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这样的融合使数学知识不再孤立,而是与实际的科学研究联系起来,丰富了长度单位这一数学知识的内涵。
2.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与艺术学科的融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图形的对称时,与美术课中的剪纸艺术相结合。学生通过剪纸创作,亲身体验对称图形的特点,将枯燥的数学概念转化为有趣的艺术创作过程,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3.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与体育学科融合,在体育赛事的统计分析中,如计算篮球比赛中的得分率、命中率等,运用到数学中的百分数、比例等知识。这种融合让学生看到数学在体育领域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
(一)挖掘学科知识关联
1.教材内容整合
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和其他学科教材,寻找潜在的知识关联点。例如,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时间、日期知识与历史学科中的历史事件发生顺序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将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同时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时间间隔,这样既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又巩固了数学中的时间计算知识。
2.生活情境构建
以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为依托,挖掘其中的跨学科知识。比如在家庭装修情境中,涉及到数学中的面积计算、几何图形的认识(房间形状、瓷砖形状等),还涉及到美术学科中的色彩搭配、审美观念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角度思考家庭装修中的问题,从而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
(二)创新教学方法
1.项目式学习
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例如,设计“校园环保行动”项目,融合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在这个项目中,数学学科负责计算校园内不同区域的绿化面积、垃圾产生量的统计等;科学学科负责分析校园环境中的生态系统、污染成分等;美术学科负责设计环保宣传海报、校园绿化规划图等。通过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升核心素养。
2.问题解决学习
创设跨学科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学习。例如,在城市交通规划问题中,涉及到数学中的距离计算、速度问题,地理学科中的城市布局、道路网络,以及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交通流量监测等知识。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优化城市交通以减少拥堵?学生需要从多学科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锻炼综合素养。
(三)整合课程资源
1.教材资源拓展
在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基础上,补充跨学科的教材资源。例如,在学习数学中的统计图时,可以引入地理学科中的人口统计图、经济学科中的统计数据等作为补充教材资源,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统计图对比中,更好地理解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
2.网络资源利用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例如,利用在线数学游戏平台,结合音乐、美术等元素,设计有趣的数学学习游戏。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体验到了跨学科的乐趣。同时,网络上的科普视频、在线课程等资源也可以为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9):3 - 5.
[3]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七——推理能力[J].小学数学教师,2015(7):4 - 8.
[4]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一、前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演进,核心素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导向。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学科,其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这一需求,而跨学科融合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跨学科融合,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多元的学习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方面。
1.数感
数感是学生对数的意义、数量关系和运算结果的一种感悟。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够快速判断出物体数量的多少,理解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含义,如在购物场景中对价格、数量和总价之间关系的理解,这就是数感的体现。
2.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在数学中,从简单的数字符号到复杂的方程式,符号是数学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例如,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明白符号可以代表任意数,并且可以通过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
3.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
空间观念是学生对物体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的想象和理解能力。几何直观则是借助图形来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如长方体、正方体等,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建立空间观念,并且能够运用图形来解决数学问题,如通过画线段图来解决行程问题。
4.数据分析观念
这一观念要求学生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从数据中获取信息并做出合理的决策。在统计教学中,学生通过对班级同学身高、体重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学会用数据说话,理解数据的随机性和规律性。
5.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运算能力是学生进行基本运算的能力,包括四则运算等。推理能力则体现在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推出结论的能力,如在数学证明中。模型思想是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例如将行程问题抽象为路程=速度×时间的数学模型。
三、跨学科融合教学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意义
1.丰富数学知识内涵
与科学学科融合时,例如在学习测量长度单位时,可以结合科学课中的动植物生长测量。学生在科学课上测量植物的高度变化,在数学课上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这样的融合使数学知识不再孤立,而是与实际的科学研究联系起来,丰富了长度单位这一数学知识的内涵。
2.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与艺术学科的融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图形的对称时,与美术课中的剪纸艺术相结合。学生通过剪纸创作,亲身体验对称图形的特点,将枯燥的数学概念转化为有趣的艺术创作过程,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3.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与体育学科融合,在体育赛事的统计分析中,如计算篮球比赛中的得分率、命中率等,运用到数学中的百分数、比例等知识。这种融合让学生看到数学在体育领域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
(一)挖掘学科知识关联
1.教材内容整合
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和其他学科教材,寻找潜在的知识关联点。例如,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时间、日期知识与历史学科中的历史事件发生顺序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将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同时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时间间隔,这样既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又巩固了数学中的时间计算知识。
2.生活情境构建
以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为依托,挖掘其中的跨学科知识。比如在家庭装修情境中,涉及到数学中的面积计算、几何图形的认识(房间形状、瓷砖形状等),还涉及到美术学科中的色彩搭配、审美观念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角度思考家庭装修中的问题,从而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
(二)创新教学方法
1.项目式学习
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例如,设计“校园环保行动”项目,融合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在这个项目中,数学学科负责计算校园内不同区域的绿化面积、垃圾产生量的统计等;科学学科负责分析校园环境中的生态系统、污染成分等;美术学科负责设计环保宣传海报、校园绿化规划图等。通过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升核心素养。
2.问题解决学习
创设跨学科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学习。例如,在城市交通规划问题中,涉及到数学中的距离计算、速度问题,地理学科中的城市布局、道路网络,以及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交通流量监测等知识。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优化城市交通以减少拥堵?学生需要从多学科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锻炼综合素养。
(三)整合课程资源
1.教材资源拓展
在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基础上,补充跨学科的教材资源。例如,在学习数学中的统计图时,可以引入地理学科中的人口统计图、经济学科中的统计数据等作为补充教材资源,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统计图对比中,更好地理解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
2.网络资源利用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例如,利用在线数学游戏平台,结合音乐、美术等元素,设计有趣的数学学习游戏。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体验到了跨学科的乐趣。同时,网络上的科普视频、在线课程等资源也可以为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9):3 - 5.
[3]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七——推理能力[J].小学数学教师,2015(7):4 - 8.
[4]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 【发布时间】2025/4/18 15:39:44
- 【点击频次】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