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 ;
【正文】 美术欣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质,培养理解力和审美能力,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法国教育界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强调:美术教学如果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必须具备的成才因素。我国的美术教育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所以,美术欣赏教学时,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创造能力是及其重要的。
然而,面对美术作品时,该如何欣赏?如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美术界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欣赏课时,讲得口干舌燥,把自己的观察分析注射给学生,学生对作品全无进行欣赏、理解的时间空间,更谈不上提高创造能力。目前,“创造就是美术教学的终极目标”的思想已成教学发展的最高追求。笔者对学生美术欣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美术作品的类型与欣赏教学的常用方法。
美术教材中提供的作品类型可分为以下几大类:一是古今中外的名作。如蒙克的《呐喊》、罗中立的《父亲》、吴作人的《齐白石像》等作品;二是教材中的范画插图。主要用于规范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绘画技巧和方法;三是教材中的学生美术作品。面对同龄人作品时,容易产生共鸣。学生会意识到自己也有能力创作出类似的作品,从而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四是其他艺术门类的作品,如陶瓷类工艺品、青铜器艺术品、摄影作品等。这些艺术作品各具特色,学生很感兴趣。
美术欣赏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四种:一是解说法;二是问答法;三是讨论法;四是自由法(电化教学、设置场景等)。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但要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美育原则。通常,几种教学方法要综合使用,并有所侧重。教师不能一味的解说,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创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多动手、动脑,真正参与欣赏教学。
比如,《蒙娜丽莎》的欣赏教学,可用解说法让学生快速的了解达·芬奇的生平经历、艺术风格以及他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用电化教学法观察欣赏画面细节:整体构图、面部表情、手部动作、色彩运用、光影效果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达·芬奇的写实绘画技巧。侧重使用问答法与讨论法,探究创作的时代背景、艺术特色,学生通过欣赏讨论,从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感悟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精神在作品中的体现。让学生表达对作品不同的欣赏感悟心得,因为《蒙娜丽莎》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的多义性和开放性,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二、把握教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材的每件美术作品所用的创作技巧以及表达的主题都不同。所以,教学备课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有的侧重于艺术风格的赏析;有的侧重于创作手法的探究,如空间组合、画面构图等;有的侧重于主题内涵的挖掘等。教师应吃透教材,备课、授课均要突出培养学生欣赏能力这个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
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可注重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细节形象,感悟画面的整体艺术氛围。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表现了车船、街市、桥梁、城郭等细节形象,再现了东京都城的繁华景象。二是引导欣赏美术作品的创作技法,如构图技巧、笔触纹理、空间层次等。如凡高的《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艺术家用浓艳的色彩,流动的线条,奔放的笔触展现了向日葵的勃勃生机与活力。三是引导了解美术作品历史文化背景,欣赏理解作品的含义。可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个人的爱好情趣、创作的社会背景等入手引导欣赏。如欣赏“扬州八怪”的作品,对艺术家们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对理解作品的“怪”就尤为重要。四是作品思想主题的感悟。如《血衣》表现的不仅仅是画面展现的故事,更反映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等思想主题。从以上四个方面指导欣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也要注意欣赏的法则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如:欣赏静物画就没有必要再去感悟作品的思想主题。
三、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想象,想象就是创造的双翼。欣赏教学中,需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感悟作品表现的意境,真正进入作品,与艺术家产生“共鸣”。然后,以作品的意境为欣赏源泉,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主题场景的想象,从想象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把零乱的思绪进行整理加工,对作品实现再创造,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
比如,欣赏当代画家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此画面绝非只是要表现五位壮士的形象。要让学生联系艺术家的人生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感悟出艺术家是要通过表现五位壮士的英姿,展现了他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学生欣赏时与艺术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五位壮士联想到抗日战争中不屈的军民,甚至想到新世纪在经济建设中,与美、日等阻挠势力斗智斗勇的民族精英。再从画面中走出,联系当今时代特征以及重大事件,进行相关场景主题的想象加工,筛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创造。创造的表现形式要不拘一格,可用美术材料以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采用文学的形式进行语言表述,甚至还可用舞蹈的形式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表达。教师要对学生的创造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教师要全面且正确探究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与主题,正确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帮助其掌握欣赏与创作的基本方法,培养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与创造能力,从而实现美术欣赏的课程价值,促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然而,面对美术作品时,该如何欣赏?如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美术界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欣赏课时,讲得口干舌燥,把自己的观察分析注射给学生,学生对作品全无进行欣赏、理解的时间空间,更谈不上提高创造能力。目前,“创造就是美术教学的终极目标”的思想已成教学发展的最高追求。笔者对学生美术欣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美术作品的类型与欣赏教学的常用方法。
美术教材中提供的作品类型可分为以下几大类:一是古今中外的名作。如蒙克的《呐喊》、罗中立的《父亲》、吴作人的《齐白石像》等作品;二是教材中的范画插图。主要用于规范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绘画技巧和方法;三是教材中的学生美术作品。面对同龄人作品时,容易产生共鸣。学生会意识到自己也有能力创作出类似的作品,从而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四是其他艺术门类的作品,如陶瓷类工艺品、青铜器艺术品、摄影作品等。这些艺术作品各具特色,学生很感兴趣。
美术欣赏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四种:一是解说法;二是问答法;三是讨论法;四是自由法(电化教学、设置场景等)。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但要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美育原则。通常,几种教学方法要综合使用,并有所侧重。教师不能一味的解说,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创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多动手、动脑,真正参与欣赏教学。
比如,《蒙娜丽莎》的欣赏教学,可用解说法让学生快速的了解达·芬奇的生平经历、艺术风格以及他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用电化教学法观察欣赏画面细节:整体构图、面部表情、手部动作、色彩运用、光影效果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达·芬奇的写实绘画技巧。侧重使用问答法与讨论法,探究创作的时代背景、艺术特色,学生通过欣赏讨论,从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感悟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精神在作品中的体现。让学生表达对作品不同的欣赏感悟心得,因为《蒙娜丽莎》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的多义性和开放性,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二、把握教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材的每件美术作品所用的创作技巧以及表达的主题都不同。所以,教学备课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有的侧重于艺术风格的赏析;有的侧重于创作手法的探究,如空间组合、画面构图等;有的侧重于主题内涵的挖掘等。教师应吃透教材,备课、授课均要突出培养学生欣赏能力这个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
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可注重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细节形象,感悟画面的整体艺术氛围。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表现了车船、街市、桥梁、城郭等细节形象,再现了东京都城的繁华景象。二是引导欣赏美术作品的创作技法,如构图技巧、笔触纹理、空间层次等。如凡高的《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艺术家用浓艳的色彩,流动的线条,奔放的笔触展现了向日葵的勃勃生机与活力。三是引导了解美术作品历史文化背景,欣赏理解作品的含义。可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个人的爱好情趣、创作的社会背景等入手引导欣赏。如欣赏“扬州八怪”的作品,对艺术家们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对理解作品的“怪”就尤为重要。四是作品思想主题的感悟。如《血衣》表现的不仅仅是画面展现的故事,更反映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等思想主题。从以上四个方面指导欣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也要注意欣赏的法则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如:欣赏静物画就没有必要再去感悟作品的思想主题。
三、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想象,想象就是创造的双翼。欣赏教学中,需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感悟作品表现的意境,真正进入作品,与艺术家产生“共鸣”。然后,以作品的意境为欣赏源泉,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主题场景的想象,从想象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把零乱的思绪进行整理加工,对作品实现再创造,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
比如,欣赏当代画家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此画面绝非只是要表现五位壮士的形象。要让学生联系艺术家的人生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感悟出艺术家是要通过表现五位壮士的英姿,展现了他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学生欣赏时与艺术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五位壮士联想到抗日战争中不屈的军民,甚至想到新世纪在经济建设中,与美、日等阻挠势力斗智斗勇的民族精英。再从画面中走出,联系当今时代特征以及重大事件,进行相关场景主题的想象加工,筛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创造。创造的表现形式要不拘一格,可用美术材料以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采用文学的形式进行语言表述,甚至还可用舞蹈的形式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表达。教师要对学生的创造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教师要全面且正确探究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与主题,正确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帮助其掌握欣赏与创作的基本方法,培养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与创造能力,从而实现美术欣赏的课程价值,促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 【发布时间】2025/4/18 15:41:12
- 【点击频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