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作者】 佘 俊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地理教学在学生认知世界、理解自然与人文环境方面意义重大。伴随教育理念持续更新,探寻创新且高效的教学方法成为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核心任务。本文紧密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实际,深入探讨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致力于为提高教学成效、培育学生地理素养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实践
  初中地理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对学生拓宽视野、塑造综合素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地理教学方法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逐渐暴露出局限性,难以充分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初中地理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情境创设教学法:让知识鲜活起来
  创设生动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能够将抽象晦涩的地理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内容,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气候类型”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全方位展示不同气候类型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在介绍热带雨林气候时,屏幕上呈现出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身着色彩斑斓传统服饰的居民,以及各种独特的热带作物,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热带雨林之中,直观地感受到其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在讲解热带沙漠气候时,展示广袤无垠的沙丘、稀疏的耐旱植被和适应沙漠环境的动物,帮助学生理解该气候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的特征。通过这种情境创设,学生对不同气候类型的认知更为深刻,学习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此外,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地图的运用” 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熟悉的学校周边环境为蓝本,绘制简易地图,并标注出学校、超市、公园、公交站点等关键地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助这张地图规划从学校到超市的最佳路线,使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切实理解地图的功能、比例尺的含义以及方向的判断方法,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实用性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二、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探究能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科学分组,确保小组内成员能够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在学习“大洲和大洋”相关知识时,教师布置小组任务,要求各小组制作大洲和大洋的模型。接到任务后,小组成员迅速分工协作,有的负责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搜索等方式收集各大洲和大洋的形状、位置、面积、地理特征等信息;有的负责准备制作模型所需的材料,如泡沫板、彩泥、竹签等;还有的负责动手制作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围绕遇到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相互交流想法和经验,不仅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模型制作完成后,每个小组依次进行展示和讲解,详细介绍所制作模型的特点以及各大洲和大洋的相关知识。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和提问。通过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学生们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拓宽了思维视野,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具体的地理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讲解“自然灾害”时,教师引入汶川地震、日本海啸等真实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详细介绍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包括板块运动、地质构造等地理因素;讲述灾害发生的过程,如地震的震级变化、海啸的形成与传播;分析灾害造成的影响,涵盖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破坏等方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板块运动与地震的内在联系、地形地貌对海啸传播速度和破坏力的影响等知识。
  此外,教师还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预防自然灾害、在灾害发生时如何进行自救互救等问题。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中,教师选取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和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作为案例,深入分析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如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农场经营模式和农产品多样化;探讨它们的形成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科技等);比较两者的发展优势。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案例,清晰地理解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系统地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因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野外考察教学法:在实践中探索地理奥秘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野外考察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走出课堂、亲身感受地理环境的机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讲解“地貌”相关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山区、河流等地进行野外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的地貌类型,如雄伟壮观的山地、起伏和缓的丘陵、蜿蜒曲折的河流地貌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地貌的形态特征,如山地的海拔高度、坡度陡缓,丘陵的相对高度和地形起伏,河流的河床形态、河谷宽窄等;同时,帮助学生分析地貌的形成过程,如山地是由于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内力作用形成的,河流地貌则是由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而成的。学生们可以亲手触摸岩石,感受岩石的质地、颜色和纹理,判断岩石的类型;观察河流的流向、流速,分析河流对地貌的塑造作用,如河流上游的下切侵蚀形成峡谷,下游的堆积作用形成冲积平原等。
  野外考察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考察中的发现和体会。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和讨论,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这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学习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关键所在。通过情境创设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和野外考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在今后的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应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形成有机的教学体系,以更好地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的目标,培养具有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新时代学生。

  • 【发布时间】2025/4/18 15:49:23
  • 【点击频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