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及思考

 

【作者】 胡惠群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城南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高段教学的重头戏,提高其教学有效性是我们孜孜追求。多年实践告诉我们,需要多措并举。在众多方法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前提,加强读书策略是关键,读写结合是保障。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处于高耗低效状态,有效性问题困扰着一线教师。特别是到了高段,重心从识字教学转移到了阅读教学后,教师的讲解就更加多了,分析得更加细了,拓展也似乎没有边际了。这不仅忽视了阅读教学“读”的本质,还使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课堂上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那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呢,大凡语文教师都在不停探究与思考,在反思中总结、梳理,得出实践经验。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与教材、文本的对话,他们能否:“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否发挥主体作用,不是人在便能发挥,“人在朝廷心在汉”的学生是没有主体性的。因此,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需要以情感为首的激趣策略,通过激趣、煽情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其真正成为阅读主体。实践中,能达到这样目的的方法手段有情境策略、直观教学策略、生活化教学策略、竞争活动策略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另外,“爱其师信其道”的良好师生关系、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也能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运用多种朗读教学方式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语文姓语,乃读也。很多教师认为学生读不懂,耗时无效,其实书是读懂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古人留给我们谆谆教诲。新课标也明确说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不难看出,读是学生走近语文世界的钥匙,是学生获得思维、语感等在内的语文素养培养的良好策略。实践中,我们要大力实施读的策略,通过创新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读的活动中获得见识、感悟、理解、达情。
  (一)多种朗读方式相结合。朗读是知识学习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学生习得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更是发展学生语言,帮助学生感悟积累的训练手段,新课标对此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于小学高段学生,读正确这点要求不算太难,但是读“流利”,在那“重分析”的传统阅读教学中,是很难实现的,教师把时间多用在了文本分析讲解和关于阅读的谈话上去了,学生一节课最多也就读一两次,又怎能达到“流利”要求呢。在实施读的策略中,读“流利”才能得以实现,“读中感知、读中理解”才能得到保障。而“有感情朗读”才是语文阅读的最高境界,怎样才算“有感情”,就是“设身处地地尽情发挥当时的情感,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与文中人物心灵相通”(叶圣陶之语)。要达到这种效果,仅能读通读顺是不能的,还需要学生在反复朗读,反复揣摩的过程悟出情感、悟出文本的弦外之音。如教学《西湖》一文时,在教师示范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不同语调去感受山峦的美,并创设情境,配上舒缓优雅的音乐,让学生的读书声与画画、音乐融为一体,在读中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妙,领略西湖的怡人风采。
  (二)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淡化分析,让学生多读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二多读是总的要求,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要分清主次,注意详略,对于重点关键处,我们要精读,而次要的就可略读了。也就是说精读略读也是我们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的。精读的特点是“纤屑不遗”,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内涵较深经得起推敲的文章,我们要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就必须精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字、词、句、篇的理解能力;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朗读和笔记的能力。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找到美文或好的段落,教给学生精读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逐步练习,直到完全掌握精读的技能,形成熟练的技巧与习惯。而略读的特点是“提纲挈领,读时要默读,做到无声,不用口发音和耳朵听,只用眼睛看、用大脑想,速度快,只需了解文章主要情节,把握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三)引领学生边读边思。学起于思贵有疑,但我们很多学生有“嘴过不留心”的习惯,读了之后没留下多少印象。为了加深学生理解记忆,我们可采取读中诱思策略,引发学生在读中思考。对于《沙漠中的绿洲》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在正确、流利朗读之后,再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相应的启示性问题,如问学生“在这茫茫无边的沙漠中,布满象征生命的绿洲。这些绿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之后,就会花一定的精力来追求答案。在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通过反复阅读的方式来读出阿里山的各种美丽的状态,同时也帮助学生回答了其中的提示问题。
  三、适时实施读写结合策略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读写结合是语文素养提升的有效实践,是将学生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有效训练平台。加强读写结合教学,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认知,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古人就将阅读与写作有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惊人描述,而在我们今天,读写很多时候被分隔了,读是读,写是写,这样就把截然不可分的信息输入输出分开了,导致学的技能不能及时得到运用被遗忘或荒废了。这是不科学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方学方用,才能有效发挥学的作用。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大多教师把这篇课文渗透的写作方法忽略了,殊不知,这一篇移步观景描写的好范作,文中的对比写法、排比句式、总分总的结构是学生作文的良好范例,教学的第二课时,我们就可把重心从讲解中转移到仿写中来,让学生观察一处景物,并运用由此方法进行写作,就能收到良好效果。
  总之,要提高阅读有教学有效性,其方法还有很多,如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直观教学等。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我们从教学内容和学情出发,创新实践,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付志行,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2年。
  [2]王丽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
  [3]王翠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感想[J]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2012年。
  [4]仇刘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训练途径[J].内蒙古教育,2013年。
  • 【发布时间】2025/6/6 16:09:32
  • 【点击频次】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