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赋能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 资源共享与创新思维培养的整合路径分析

 

【作者】 王继峰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论文深入剖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对互动教学、资源共享和创新思维培养的赋能作用,探索其整合路径。通过分析信息技术特点与小学数学教育需求,揭示构建有效整合模式的方法,旨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小学数学教育的信息化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资源共享;创新思维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关键趋势。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同样面临着信息化变革的迫切需求。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互动性差、资源匮乏、对创新思维培养关注度不足等问题,而信息技术的融入为解决这些问题开辟了新途径。
  一、信息技术赋能互动教学的路径
  (一)构建多元互动平台
  1.在线学习社区:教师可组织学生加入在线学习社区,如借助钉钉群或腾讯课堂的社区功能。在社区里,学生能自由发表对数学问题的看法,分享解题思路。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可在社区讨论测量法、剪拼法等不同验证方法,这种跨时空互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2.互动电子白板: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互动电子白板,让学生上台直接操作。以“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教学为例,学生可在电子白板上拖动图形进行平移、旋转,其他学生观察并提出改进建议,这种即时互动能显著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二)创设互动情境
  1.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情境:运用VR/AR技术创设数学情境。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借助VR设备进入虚拟房间,房间内墙壁、地板和天花板呈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学生可直观看到各面大小并操作计算表面积,这种沉浸式互动情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游戏化互动情境:开发数学闯关游戏,学生需完成计算、解题等数学任务才能进入下一关,还可组队合作闯关。这种游戏化互动方式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二、信息技术赋能资源共享的路径
  (一)教师资源共享
  1.建立校本资源库:学校组织教师将优质教学课件、教案、教学视频等整合到校本资源库。比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分数的意义”时制作的生动动画课件,可通过校本资源库供其他教师借鉴,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2.区域资源共享平台:在区域范围内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教师可上传、下载教学资源,平台按学科、年级、知识点分类,方便查找。不同学校的小学数学教师可在平台分享“数学广角”板块的特色教学资源。
  (二)学生资源获取
  1.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依据学生学习进度、成绩、习惯等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对“小数的加减法”学习困难的学生,系统可推送针对性的讲解视频、练习题等。
  2.开放教育资源利用:引导学生利用可汗学院、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开放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涵盖基础到拓展知识,学生可按需选择学习。
  三、信息技术赋能创新思维培养的路径
  (一)数学实验与探究
  1.数学软件辅助实验:借助几何画板、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开展数学实验。学习“函数图像”时,学生在几何画板输入函数表达式,观察图像随参数变化的规律,自主探究函数性质,培养创新思维。
  2.项目式学习:开展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数学项目式学习,如“校园绿化面积计算与规划”项目。学生运用测量、面积计算、比例等知识,小组合作制定校园绿化方案,在过程中创新思维,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二)思维可视化工具
  1.思维导图:教师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整理数学知识。学习“数的运算”单元后,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规则和顺序,构建过程可培养逻辑和创新思维,学生能按自己的理解对知识分类、连接。
  2.概念图:学习数学概念时,用概念图表示概念关系。学习“图形的认识”,学生用概念图展示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图形的包含、特征关系,有助于把握概念体系,激发创新思维,发现概念新联系。
  四、整合路径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
  1.信息技术培训: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涵盖多媒体课件制作、在线教学平台使用、数学软件操作等内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教育理念更新:通过专家讲座、教学研讨等方式,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认识信息技术在互动教学、资源共享和创新思维培养中的重要性,推动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向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变。
  (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1.增加互动性评价指标:教学评价除关注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外,增加互动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如学生参与互动的频率、深度等。
  2.资源利用评价:对教师资源共享和学生资源获取情况进行评价,考察教师资源共享的积极性和学生利用资源学习的有效性。
  3.创新思维评价:建立创新思维评价体系,通过学生作品、项目成果、课堂表现等评价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水平。
  (三)家校合作
  1.家长培训:对家长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让家长了解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便在家支持孩子学习。
  2.家庭学习环境营造:鼓励家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设备,监督孩子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01).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2.0视野下的“未来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8(04).
  [3]杨改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1.
  [4]蔡金法.中美学生数学学习的系列实证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 【发布时间】2025/6/6 16:10:15
  • 【点击频次】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