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作者】 罗 婷

【机构】 四川省苍溪县龙王镇雍河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信息迅猛增长的时代,社会各界都逐渐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应当促进学生参与有意义的课外读物,增强他们的语文学识和综合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与习惯养成至关重要。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对小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指导往往显得不足,甚至有所缺失。为提升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品质,建议采取策略以确保学生热爱阅读、选择优质书籍,以及有效参与阅读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清晰指出:要引导学生培养对阅读的广泛兴趣,扩大阅读的广度,提升阅读的数量,并倡导少做题,多阅读、喜爱阅读、精读书籍和通读整本书。《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是在素质教育的广泛背景下,国家对课外阅读的数量提升以及质量改进的期望。阅读应该成为学生的终身习惯。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会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思维思考能力、审美欣赏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要素。因此,热爱文字的人往往也会更加热爱语文,只有在愉快的阅读中,才能更有效地运用语文知识。
  一、好读书:激发阅读兴趣,主动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可以培养。有时,学生并非不喜欢阅读,而是缺乏恰当的书籍或未找到适合自己兴趣的阅读主题。若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并激发他们对阅读的热情,那么学生们就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
  (一)设置悬念,意犹未尽
  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烈,教师能够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开始的几分钟,分享他们想推荐书籍中的一个生动且引人入胜的故事或经典片段,并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停止,再告诉他们这个故事或片段的来源,以此激发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例如,在介绍《三国演义》时,教师可以分享“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讲到曹操试探刘备的关键时刻时故意停下来,然后在下一节课上让学生接着讨论后续情节。因此,学生会对被推荐的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将促使他们自发地去阅读。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将不断提升,所阅读的书籍类型也会逐渐多样化,课外读物不再仅是一项义务,而是转变为个人的兴趣。
  (二)课内拓展,推荐书目
  鉴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源相对有限,教师应当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推荐书单,并积极向他们介绍这些书籍,以适应大众阅读的趋势。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课程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的内涵,这样不仅可以跨越时代的阻隔,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杨氏之子那份智慧与作家所寄托的情感。在深化对魏晋时期的文化精神的了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使他们可以从表层到深层,感受到古人所展现的风范与气节。例如,在教授《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文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老北京的风俗与人情,随后在激起他们兴趣的基础上,推荐《骆驼祥子》,使学生体会到老舍先生文字中那种平实而深沉的魅力。类似地,教师可以基于每个单元的主题来推荐书籍,也能够从课文中引导学生阅读同一主题的其他作家的相关读物,以此促进一本书的阅读,激励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读好书:传授阅读方法,高效指导
  (一)精选书籍,制定计划
  尽管学生确实需要进行广泛而丰富的阅读,但随意翻阅书籍未必会带来积极的效果。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避免接触对其成长不利的书籍。与此同时,应当引荐一些有助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和阅读能力的作品。学生在不同的年龄以及地域背景下各自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兴趣。通常,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读物更易受到他们的青睐。因此,教育工作者能够根据学生所处的教育阶段,挑选与他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读物。俗话说,“一切都是预先定好的,绝不定作废。”制定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实用的阅读方案,这将有助于推进阅读教学,确保教师清楚了解学生的需求。
  (二)方法指导,整本阅读
  热爱阅读与读懂好书代表着不同的阅读层次,前者是一种兴趣和爱好,而后者则更注重阅读的方式和过程。通常来说,课外阅读的课程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即推荐阅读课程、指导阅读课程、欣赏阅读课程、分析阅读(评议)课程以及汇报阅读课程。每种班级,由于其特点不同,教学理念也不尽相同。在进行阅读推荐课时,首先要有一个巧妙的引入,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是一步一步的介绍,以查看概述。然后呈现精彩,引发期待。最后,悄悄地走进来阅读。为了充分领会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情节发展,深入阅读经典名著和整本书籍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文风。可以通过四个步骤来指导整个原著的阅读。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前后文,以掌握写作的背景、主要情节和核心人物。第二步,运用扫描与略读等策略,掌握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第三步,观看目录,了解故事。在第四个步骤中,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时,可以尝试自己进行分析或寻找对应的翻译,做一些批注或记录要点。
  (三)读记联合,读写结合
  人们常说,书籍的学习离不开做好笔记,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记忆力。课外阅读应当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读书笔记的撰写能有效强化学生的记忆,使他们在阅读中不仅能有所记录,更能获得深刻的理解。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注释,同时也可以教导他们写读书笔记,从而培养将阅读与记忆相结合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书中的精彩摘录,如阅读推荐卡、优美的词句,也可以包括对书籍的总结,比如制作书签和思维导图。广泛的阅读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在经过大量的阅读后,学生们需要进行写作实践,这样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他们独有的理解与应用。
  三、读书好: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终身读书
  (一)小组合作,多元评价
  良好的习惯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持久的兴趣作为基础。在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支持至关重要,运用明确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会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每周评估各个小组成员的阅读进展,并定期举行读书分享会,选出表现突出的组别为“悦读小组”。小学生普遍喜欢在老师和同伴面前展示自我,同时对集体荣誉感也很强烈。只有通过评价,学生才会激发出进步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对小组的阅读活动进行反馈。当然,评价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小组间互相评估以及组内自我评价等。教师的评价应优先给予学生鼓励与赞扬,着重提出建议和意见,以此帮助他们发掘自身优势与改善不足,朝着可持续发展的阅读之路迈进。
  (二)营造氛围,自主阅读
  环境影响人,环境创造者。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创造积极的阅读环境,以此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以身作则。教师应该培养自己对阅读的热爱,通过自我示范来影响学生,一个富有书香气息的教师更可能培育出气质优雅的学生。第二,书臭文化。在课堂上组织与阅读相关的列显示区域巧妙地充分发挥图书角的作用,选择的书籍应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阅读兴趣相匹配,尤其应指定一个负责登记借阅书籍的学生以及图书角的管理者。可以适当给予那些借阅书籍数量表现突出的学生一些赞扬,并为他们准备一些小奖励。或联系中文教材安排相关阅读活动。教师也能够安排一些与阅读相关的家庭作业,并通过询问特定问题来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以一本书引发对其他书籍的兴趣,从而逐步增加他们的阅读量。
  (三)广泛阅读,提高质量
  正如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在他的著作《论学问》中指出的那样,历史的阅读使人更加智慧,诗歌的欣赏带来心灵的透彻,数学培养人的细致,物理使人思维深远,伦理塑造人的端庄,而逻辑和修辞的学习则提升人的辩论能力。因此,各类书籍的阅读对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丰富的书籍积累能够使人的气质更显内涵,只有在大量阅读中,才能实现质的提升与突破。如果一个人仅仅沉浸在某位作家的作品或局限于单一类型的书籍,他们的思维就会变得僵化,唯有接触多样化的作品及作者,才能让思维更加灵活与广阔。例如,学生应该在阅读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之余,也要尝试欣赏李白的浪漫主义诗篇。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整体成长具有积极影响,这与新课程标准、素质教育理念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相一致的。因此,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需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强化对他们阅读技巧的指导,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像冰心说的:“读好书,读好书。”
  • 【发布时间】2025/6/6 16:15:49
  • 【点击频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