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强化“立德”的方法探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本文深入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立德”的重要性,探讨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挖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完善以及教师素养提升等方面探寻了强化“立德”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教学方法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强化“立德”功能,提高德育效果,仍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立德”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强化“立德”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道德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强化“立德”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立德”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功利化。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将教学目标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这种功利化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缺乏深度和广度,无法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一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无法真正理解和认同所学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从而影响了德育效果。
(三)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价不完善。目前的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的综合评价。这种不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德育效果,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强化“立德”的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突出德育导向
在教学目标设定上,要充分考虑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功能,将“立德”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例如,在教授“友谊与成长同行”这一内容时,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让学生理解友谊的真谛,学会与同学建立真挚的友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和价值观。
(二)挖掘教学内容,丰富德育内涵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拓展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例如,在讲解“法律保障生活”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入一些真实的法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行为是否合法,以及法律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通过这些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三)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德育效果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德育效果。
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道德情感。例如,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的道德场景,如帮助他人、解决冲突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认知和行为能力。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网络生活新空间”时,可以选取一些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危害,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例如,在探讨“如何建设美好集体”这一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制定建设美好集体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四)完善教学评价,关注德育表现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可以采用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德育效果。例如,设立道德行为评价量表,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如是否遵守纪律、是否关心他人、是否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等,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四、结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立德”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立德”的重要性,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功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传进,马步霞,立德树人 育人为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J].天津教育,2024年。
[2]刘建梅,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策略[J].进展,2024年。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教学方法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强化“立德”功能,提高德育效果,仍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立德”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强化“立德”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道德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强化“立德”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立德”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功利化。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将教学目标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这种功利化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缺乏深度和广度,无法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一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无法真正理解和认同所学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从而影响了德育效果。
(三)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价不完善。目前的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的综合评价。这种不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德育效果,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强化“立德”的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突出德育导向
在教学目标设定上,要充分考虑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功能,将“立德”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例如,在教授“友谊与成长同行”这一内容时,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让学生理解友谊的真谛,学会与同学建立真挚的友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和价值观。
(二)挖掘教学内容,丰富德育内涵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拓展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例如,在讲解“法律保障生活”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入一些真实的法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行为是否合法,以及法律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通过这些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三)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德育效果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德育效果。
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道德情感。例如,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的道德场景,如帮助他人、解决冲突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认知和行为能力。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网络生活新空间”时,可以选取一些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危害,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例如,在探讨“如何建设美好集体”这一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制定建设美好集体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四)完善教学评价,关注德育表现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可以采用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德育效果。例如,设立道德行为评价量表,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如是否遵守纪律、是否关心他人、是否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等,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四、结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立德”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立德”的重要性,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功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传进,马步霞,立德树人 育人为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J].天津教育,2024年。
[2]刘建梅,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策略[J].进展,2024年。
- 【发布时间】2025/6/6 16:16:23
- 【点击频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