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学教评一致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的实践研究

 

【作者】 徐 静

【机构】 四川省宜宾三江新区第一实验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研究聚焦于学教评一致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核心问题的设计与实践。通过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学教评一致性理念下核心问题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从核心问题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评价方式的匹配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教评一致性;小学数学;核心问题;课堂教学
  一、前言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逻辑思维、数学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学教评一致性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与实践是实现学教评一致性的关键环节。合理的核心问题能够引导教学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学评价提供明确的依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准确地把握核心问题的设计,使其有效地贯穿教学、学习与评价的全过程,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情,导致教学目标设置模糊。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面积”时,只是简单地提到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而没有明确学生应如何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模糊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二)教学与评价脱节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和评价往往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上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评价更多地依赖于课后的练习和测验。例如,在“小数的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但在评价时却只是简单地考查学生的计算结果,而没有关注学生对计算原理的理解以及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的应用能力。这就导致教学与评价不能有效地相互促进,无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学生缺乏主动思考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是低层次的、记忆性的问题,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挑战性。例如,在“圆柱的表面积”教学中,教师经常问“圆柱的表面积公式是什么”,而很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圆柱的表面积公式是这样的”“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计算圆柱部分表面积”等深层次的问题。这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难以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三、学教评一致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的实践
  (一)核心问题的设置
  1.基于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核心问题的设置要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在“乘法运算定律”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中“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要求,可以设置核心问题“如何通过实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且在计算中灵活运用它们?”
  2.结合学情
  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是设置核心问题的重要前提。在“百分数的认识”教学中,如果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较好的理解,那么可以设置核心问题“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百分数?”这样的问题既考虑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体现数学本质
  核心问题要能够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在“圆的周长”教学中,设置核心问题“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如何准确测量和计算圆的周长?”这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概念,从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二)教学过程围绕核心问题展开
  1.引导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探究。以“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为例,教师提出核心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如何证明?”然后提供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通过测量、剪拼、折角等方法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
  2.组织讨论
  组织学生对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中,教师提出核心问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如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如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等,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适时讲解
  在学生探究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进行讲解。例如,在“方程的意义”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核心问题“什么是方程?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区别?”的探究和讨论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总结和提升,准确地讲解方程的定义、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等知识点。
  (三)评价方式与核心问题匹配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探究长方体体积公式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用小正方体拼搭长方体)、是否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出体积公式等,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
  2.结果性评价
  结果性评价侧重于学生对核心问题的最终解答。在“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题目的计算结果以及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核心问题,即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则和计算方法。
  3.综合性评价
  综合性评价综合考虑学生在解决核心问题过程中的态度、方法以及最终结果。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评价学生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对概率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结论
  学教评一致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设置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教学过程,并采用与之匹配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深入理解学教评一致性的理念,准确把握核心问题的设计与实践,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需求,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发布时间】2025/6/6 16:19:26
  • 【点击频次】6